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第4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好,我就放心了!”

 

     或许觉得这句话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安抚,李琮又笑道:“大将军放心,我会上书圣上,给大将军美言。”

 

     “殿下好意,李庆安这里谢过了!”

 

     李庆安下马向他深深行了一礼,态度异常恭敬,惹来马车内李琮几名侍妾的一片笑声。

 

     ...........萨毗泽是沙州南面的一片水域广阔的高原湖泊,位于阿尔金山以南,虽然它在沙州的管辖范围内,但实际上它离敦煌还有一千余里,被白雪皑皑的阿尔金山脉相隔,阿尔金山高大雄伟,也阻断了吐蕃人北上之路,也正是这个缘故,萨毗泽虽然驻扎有两万吐蕃军,但他们却很难进攻敦煌。

 

     相反,萨毗泽离安西很近,可以沿且末河直达播仙镇(今天的且末县),历史上吐蕃军就是从这条路侵入安西,发生在天宝十二年播仙镇大战,就是这个背景。

 

     当然,李庆安不走播仙镇南下是因为他想借道沙州,从而控制住河西走廊北部重镇敦煌,但真正要打萨毗泽的吐蕃军,还是得从播仙镇入手,这样位于播仙镇和敦煌县之间的一片绿洲就是一个重要的补给中转站了。

 

     这片绿洲位于蒲昌海西南,且末河的中段,阿尔金山以北,也就是今天的若羌县,这里有辽阔的草原,有丰沛的雪山融水,牧草丰美,是一片优质的牧场,唐军在这里修建了四座城堡以控制这片绿洲,蒲桃城、七屯城、兴合城、弩支城,各有驻兵数百人,早在两个月前,一支三百人组成的斥候军便已进驻这里。

 

     这支斥候军的首领便是怛罗斯之战中立下战功的秦海阳,他因阻截大食的白银有功而被提升为中郎将,这次他从碎叶来到此处,他的任务就是要监视萨毗泽吐蕃军的动静。

 

     这天下午,秦海阳率领三百名斥候骑兵,沿着且末河向萨毗泽疾奔去。

 

     .........(注:历史上兵器署大火应该发生在天宝十年十月,这里因情节需要延迟了半年,老高拜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六章 吐蕃战役(上)

    萨毗泽位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之间,是一座高原湖泊,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远方山势连绵,被皑皑白雪覆盖,这里气候气候温暖,有丰富的淡水,有平坦而覆盖着厚厚草甸的原野,有高峻的山脉阻拦寒流呼啸南下,对于常年生活在高原上的吐蕃人,这里便是一个非常适合放牧的优质牧场。

 

     在大唐的地图上,昆仑山才是唐蕃的分界线,因此这片夹在两条山脉间的盆地草原应该是大唐的领土,它属于沙州管辖,但事实上,从武则天时代唐军收复安西后,这片盆地便一直没有能收回来,吐蕃人在这里驻扎了重兵,几十年过去了,唐蕃交战的重心一直便在东方,两国在安西基本相安无事,大唐也就默认了吐蕃人对这片盆地的占领。

 

     但随着唐军在东线石堡城大胜,唐蕃两国的战略优势不断向大唐倾斜,在陇右战场,哥舒翰步步为营,向南近逼,占领了大非川和青海流域,并逼向九曲地区;在剑南战场,高仙芝大败吐蕃南诏联军,将吐蕃势力赶出南诏,并向西收复了松、当、恭、雅等被吐蕃占领的土地,而西线的大小勃律大胜,吐蕃人的势力被赶出吐火罗,再加上吐蕃赞普年幼,几个实权大臣争权夺势,使得吐蕃遭遇到了百年未遇的低潮。

 

     正是这种战略优势,使大唐再次发动吐蕃战役,在东方要占领九曲、柏海;在西便是要收复吐蕃人盘踞了近五十年的萨毗泽盆地,彻底将吐蕃人赶回昆仑山以南。

 

     六月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在安西各地已是流火遍地、炽热难当,可在萨毗泽盆地却是温和如秋,早晚还有一丝寒意,这天清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笼罩在高原之上,大片森林中白气弥漫,偶然有羚羊群从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跃出,成群结队来到且末河边饮水,这里距离萨毗泽约百里,人际罕至。

 

     这时,一阵激烈的马蹄声从远方传来,惊动了河边饮水的羚羊群和鹿群,它们惊恐万分,纷纷奔进了原始森林,在森林边好奇地向远处张望。

 

     只见一队骑兵风驰电掣般疾驶而来,这是唐军的近百名斥候骑兵,配备双马,为首者正是秦海阳,他将三百名斥候分成五队,分别去各处探查,他这一队人数最多,主要就是沿且末河一线寻找吐蕃人的踪迹。

 

     昨天傍晚,他们已经发现了一队吐蕃巡哨,从马蹄印看,应该在十五到二十人之间,他们一路追踪而来,就在这一带,失去了吐蕃巡哨的踪迹。

 

     秦海阳勒住战马,打手帘向四周张望,远方是大片重绿色的高山草原,发丝般的牧草层层铺叠开去,茂密的森林一望无际,闪亮的且末河俨如一条玉带从森林中间流过,原野安静异常,没有任何人的痕迹。

 

     秦海阳目前是安西斥候军中军职最高的将领,他的斥候经验极为丰富,从常理来判断,河水从两岸森林中间流过,这样敌人的埋伏极可能就会在森林中,但秦海阳却看得更深一步,从河水与森林的距离便判断出,一般埋伏对唐军也不会有影响,河边至森林的距离约百步,而吐蕃弓箭的射程不够,唯一担心吐蕃人是用唐军弩箭,如果那样的话还是有一定危险。

 

     秦海阳沉吟片刻,便对两名手下道:“你们去看看,注意防护!”

 

     两名手下答应一声,沿着河流纵马向前奔去,奔至森林边缘,两人向森林内探望了片刻,一齐张弓搭箭,向森林深处射去,他们射出的是一种尖啸箭,也是用火药配成,高原上因氧气不足,大大影响了火药的燃烧爆炸,但这种尖啸箭却因药少而不受影响,它射出后能发出尖利的啸声,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是斥候军的有力探查器。

 

     只听两声尖厉的啸声响过,森林上空既没有扑棱棱的鸟雀惊起,也没有羚羊和鹿群从森林中惊恐奔出,而是隐隐听见几声战马的嘶叫,紧接着十几名吐蕃骑兵从森林仓惶奔出,沿着河向下游奔去。

 

     “十八名骑兵!”

 

     秦海阳立刻低令,“冲上去,一个也不能放走。”

 

     两百匹战马如平地惊雷,一齐沿着河边疾奔,唐军斥候的战马都是清一色的阿拉伯马,又在高原上进行了长时间的训练,已经能够适应高原气候,虽然还不能在高原上长途跋涉,但短距离冲刺已经完全没有问题,更重要是它们速度极快,俨如腾云驾雾一般,而吐蕃人的战马普遍较矮小,能耐高原寒冷,也能长途跋涉,但就是速度不快,片刻后,吐蕃骑兵便渐渐被唐军追上了。

 

     唐军形成了一个弯月形,两边渐渐向中间合拢,还差五十步时,唐军放箭了,百支箭从四面八方射向吐蕃骑兵,吐蕃骑兵的双层锁子甲难以抵挡唐军特制的纤细透甲箭,更要命是战马无从躲避,霎时间,一片人仰马翻,十八骑吐蕃巡哨被射倒大半,只有五人仍在狂奔,但他们躲不过唐军的密集骑射,顷刻之间,最后的五人被射翻,吐蕃军凶悍异常,虽然被射倒,但仍爬起来拔出长剑和唐军拼死格斗。

 

     “杀!”

 

     秦海阳厉声喝令,他振马斜冲,一刀劈过,血光四溅,一名企图刺他战马的吐蕃士兵被劈断了脖颈,人头滚出两丈多远,唐军们下手绝对不留情,刀劈箭射,十八名吐蕃巡哨被斩杀十七人,仅留一名活口询问军情。

 

     很快,幸存者陆陆续续交代了一些情况,这支吐蕃巡哨是去播仙镇探查唐军的情况,因发现唐军斥候而返回,目前,在萨毗泽盆地约有两万多吐蕃军队,还有数万名作为后勤的随军牧民,这些基本上都是唐军已经了解到的情报,不过秦海阳还是有收获,那就是吐蕃巡哨去播仙镇探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事情,极可能是闻到了味儿。

 

     还有一个情报也引起了秦海阳的注意,三天前约六千人的吐蕃军和三万随军牧民离开了萨毗泽,向西方而去,原因不明。

 

     如果吐蕃军是发现了封常清的军队,那就属于紧急情况,是不会携带羊群和随军牧民,而是会火速赶去拦截,而他们却带了羊群补给,这样,每天行军也不过数十里,这不是追击,应该不是针对唐军,那他们是去哪里?难道会是去小勃律?

 

     秦海阳沉思了片刻,不管吐蕃军是不是去大小勃律,但很可能会遭遇到封常清的军队,这个情报必须要引起重视。

 

     他当即分兵三路,一路回去向李庆安汇报,一路继续东行去探查萨毗泽盆地的情况,而他则率二十名斥候调转马头向西南追去。

 

     .........就在秦海阳发现吐蕃军的一点蛛丝马迹时,敦煌的唐军已经整军完毕了,三万安西主力军和四千驻守沙州的豆卢军,豆卢军是河西八军之一,它的编制是四千人,胡汉各半,它从来就没有满员过,但也从前没有缺员过,它和所有的边军一样在朝廷的兵册中是满员的,朝廷也会据此每年向豆卢军拨付粮饷,但事实上,豆卢只有二千余人,胡骑是不会安心在军队服役,他们需要放牧,需要和家小住在一起,因此,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胡骑们基本上都是名义在编,而实际上不在军中,至于他们的粮饷也就大多进了军官们的私囊,山高皇帝远,也没有人来查他们,即使查也查不出什么,那时胡骑们又回来了,这也就是马匪中混有军队的原因所在。

 

     但安西军的突然到来,却摧毁了豆卢军这种混乱的体制,沙州都督王鄯来不及召回胡骑,而使得他的贪渎之事曝露,被李庆安重打一百军棍押送朝廷,并上书揭露其贪污粮饷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