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第3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旻是原来的大理寺少卿,因东宫案被贬黜,他的提升,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他是前相国裴耀卿之子,家世显赫,又是名门世家的梁柱,他为兵部侍郎,也算是弥补裴宽退仕后,裴家的在朝廷高层的力量空白,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这裴旻原是东宫党人,又是李庆安的妻舅,让杨国忠心中略略有些不爽,好在吏部侍郎是他的人,兵部尚书也是他的人,一个兵部侍郎影响不大,他也没有太放在心上,倒是李林甫心中微微有些明悟,李隆基任命裴旻或许是一个信号,他等待着后面的好戏。

 

     李隆基见众人都不反对,便道:“好吧!下面宣布新相国人选,第一个便是御史大夫王珙,朕准备任命他为刑部尚书,众爱卿以为如何?”

 

     这个任命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的高低顺序,空的三个尚书是兵、刑、工,韦见素提升为兵部尚书,把刑部尚书给了王珙,正是这个道理。

 

     故没有人开口反对,众人都在等待另外三人是谁,这三人将关系到政事堂的力量对比,关系到朝廷的格局,因此栖凤阁的气氛显得格外紧张。

 

     “第二个人朕准备任用零陵太守李岘为中书侍郎,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岘便是前任京兆尹,吴王恪之孙,因东宫案被牵连而被贬为零陵太守,现在李隆基突然起用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筠和杨慎衿交换了一个眼色,他们都认为李隆基是要在几党之外任用自己的人为相,加大中间力量,而宗室人选最为适合,尤其李林甫多病,中书省没有一个得力的大臣支撑,会造成中书省的行事不畅,李岘能力出众,用他为中书侍郎也是在情理之中。

 

     而杨国忠却认为李岘虽然曾是东宫党,但他和颖王的关系也不错,这极可能是为颖王创造条件。

 

     只有李林甫隐隐猜到了李岘复出,这极可能和皇长孙入主东宫有关,李隆基任命他,应该就是在为李俶入主东宫进行先期准备,这和裴旻为兵部侍郎是同出一辙,但还不够,他不露声色,等待着李隆基的下一人。

 

     果然,当李隆基宣布第三人时,李林甫便立刻确认自己的想法正确,第三人竟然是光州长史韦涣,也就是当初因东宫案而被贬黜的东宫党的骨干之一。

 

     ‘韦涣为工部尚书!’

 

     韦涣的复出让在座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是最明显的信号,已经销声匿迹两年的东宫党又开始出现了,如果说独孤浩然是因为某种特殊情况才复出的话,而韦涣的复出就绝不是那么简单了,无论是张筠、陈希烈还是杨国忠,他们的脑海里都同时跳出一个念头,李亨要重入东宫。

 

     尽管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摆在这里,当初东宫党的两人都要复出为相了,这不就是李亨要重入东宫的先兆吗?

 

     张筠迅速瞥了一眼李林甫,见他表情平静,就仿佛先知道了一般,他心中便又有些疑惑起来,难道李林甫已经知道李亨会复出吗?可是如果李亨要复出,李林甫这段时间绝不应该这么平静才对,或许是别的原因?张筠心中疑惑不定,他也不敢多言。

 

     杨国忠却坐不住了,当然韦涣就是被他从益州太守的位置上赶走的,用崔圆做了益州太守,如果韦涣入相,第一个就是和他杨国忠过不去。

 

     “陛下,韦涣在零陵为太守乏善可陈,评价并不高,而且他没有担任过京中要职,如果任他为工部尚书,恐怕群臣不服,臣的意见是可让他先为侍郎,待磨练几年后再任命为尚书也不迟。”

 

     陈希烈也道:“臣同意杨尚书的建议,韦涣当初毕竟有任人唯亲的瑕疵在身,陛下用他为相国,臣担心他德行不足,使群臣不服。”

 

     杨国忠和陈希烈的反对在李隆基的意料之中,不等韦见素也参与反对,李隆基便武断地道:“韦涣为相,朕已考虑多时,两位爱卿就不用担心了。”

 

     这时,应该还有第四名相国宣布,但李隆基却似乎忘了,他看了看钟漏,便道:“时间快到了,朕再说另一件事,昨天杨尚书建议朕派亲王坐镇地方,朕深思良久,认为也有可行之处,所以朕决定采纳杨尚书的建议,任命永王璘为江南东道观察使、扬州大都督,坐镇扬州,督促江淮粮运,此外,朕还决定任命荣王琬为河北道、河东道观察使,坐镇相州,巡察两道百官;寿王瑁为山南道观察使、荆州大都督,坐镇荆州,督促荆襄钱粮;再任命颍王璬为剑南道观察使、益州大都督,坐镇益州,督促巴蜀盐铁,连同坐镇安西的庆王琮,一共是五名亲王出镇地方。”

 

     杨国忠本想是用这件事来试探李隆基,没想到不仅永王去了地方,而且颖王也被调走了,他顿时傻眼了,原来所有热门的亲王一个都不可能入主东宫,那会是谁入主东宫?难道真是李亨要复出吗?

 

     杨国忠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亲王坐镇地方的严重性,但李林甫和张筠却很清楚,亲王坐镇地方,是一种变相分封制,汉初之乱、西晋之亡都源于诸侯分封,唐初虽然曾有短暂的分封诸王,但那是因为新建王朝,需要亲王去地方巩固政权,而现在是中唐,根本就没有必要,分封诸王这是取乱之道。

 

     尽管李林甫知道这是李隆基为皇长孙入主东宫做的决定,把他的儿子都放到地方,这迟早会成为诸侯分封的起源。

 

     李林甫便站起身道:“陛下,老臣以为亲王坐镇地方不利于朝廷集权,是取乱之道,历史上多有教训,请陛下三思。”

 

     李隆基已经决定的事情,岂会再受人影响,他开这个政事堂会议,不过是做个样子罢了,走走形式,表示政事堂已经商讨通过,任何反对意见,他都听不进去了。

 

     他摆摆手道:“相国多虑了,他们四人仅行监督权,并不干涉地方军政,没有什么不妥,朕意已决,不要再反对了。”

 

     这时,李隆基缓缓说出了他的第三件大事:“东宫已空虚两年,再空虚下去,恐怕对社稷不利,所以朕决定再立东宫,朕已经初步决定,皇长孙俶宇量弘深,宽而能断,仁孝温恭,动必由礼,深为朕之钟爱,朕决定立皇太孙为储君。”

 

     在所有人都没有准备之时,李隆基忽然抛出了这个决定,俨如平地起了一声惊雷,将在座的除李林甫之外的所有人都震懵了。

 

     “时辰已到,大家返回含元殿吧!继续朝会。”

 

     李隆基说完,便大步向门外走去,这时,丹凤门的广场上传来了洪亮的钟声。

 

     ..........“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人三呼万岁,李隆基点点头,“众爱卿平身!”

 

     “陛下有旨,百官归班,继续朝会。”

 

     朝会继续进行,李隆基在政事堂宣布了三件大事后,他的心中松快了很多,其实无论扩相还是亲王坐镇地方,都是李隆基考虑了很久之事,他深知皇长孙不比儿子,在这么多皇叔的虎视眈眈之下,他的皇位将坐得异常艰难,唯有强化他的势力,才是自保之道,逐渐恢复原来的东宫党,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其次他通过一年的观察,发现在亲王诸子中,庆、棣、荣、永、颖、寿这六名亲王野心最大,影响也很深,因此他便决定将这六人下放地方,削夺他们在中央朝廷的影响,这才有最先派棣王坐镇安西的想法,这既是监督李庆安,又可以调走入主东宫最热门的棣王,至于后来棣王被囚,改成了庆王坐镇安西,那就是一个意外了。

 

     而杨国忠的建议不过是个巧合,正好让他得到一个借口罢了,但这还不够,皇长孙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军阀支持,而这个人就是东宫党的领袖人物李庆安。

 

     李隆基看了看眼前的玉牒,下面便是李庆安的封赏了,正如高力士所言,独孤明月之事不会影响到李庆安的仕途,李隆基对李庆安的封赏早就华清宫时便决定下来了,刻成了玉牒,虽然昨天他没有得到独孤明月,让他心中恼恨,但李庆安的封赏却是事关他大唐江山的后继和延续,两者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下面是李庆安。”

 

     崔平立刻高声喝道:“陛下宣李庆安。”

 

     大殿上微微一阵骚动,终于轮到李庆安了,李庆安大步走出朝班,来到玉阶前深施一礼,“臣李庆安参见陛下!”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让李爱卿久等了。”

 

     他轻轻咳嗽一声,提高了嗓音道:“李庆安收复碎叶,平息突骑施之患,怛罗斯一战击败大食,恢复我大唐对昭武九国的宗主国地位,功在社稷,朕决定册封其为安西郡王,加封骠骑大将军,实封八百户,另加封你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最后这个加封令大殿里一片哗然,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尚书左仆射其实也是个虚职,没有实权,这个安禄山的校检兵部尚书,以及高仙芝的校检工部尚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高了一品,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却把他这个尚书左仆射抹上了最浓重的一笔,李庆安竟然拜相了,震惊、嫉妒、羡慕、惊喜,各种神情在朝臣们的眼中迸现,没有一个人能泰然处之。

 

     甚至李林甫也吃了一惊,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隆基说得第四个相国竟然是李庆安,这是什么意思?他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

 

     李庆安虽然入相,但他远在安西,实际上并不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对朝廷政务没有什么影响,但入相本身的意义却十分深远,他不仅超越了安禄山和高仙芝,成为节度使第一人,而且他是东宫党的领袖,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