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书生混大唐-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禀圣上!下官有事要奏!”

    众大臣一个个在心里暗骂,早不启奏晚不启奏,偏偏要快散朝的时候奏,他们大多没好脸色将目光望着那上奏的官员。心理面不爽归不爽,但还是要装装样子,露出一副关心国家大事的模样。

    “杜爱卿何时要启奏?”李世民看了眼启奏的人,正是尚书令杜如晦。尚书省的事情一般都是大事。所以李世民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杜如晦递了一份奏折交由宫人转交给李世民。道:“昨日国子监由祭酒修书,众夫子商议向我尚书省递交一份关于分科立学、分科立考的奏章。还请圣上过目。”

    杜如晦才说明缘由,下面众大臣已经在小声讨论起来。有些崇尚儒家学派的大臣,更是大骂荒唐。

    李世民将奏章上的内容看了一遍。看见上面一段话,眼中突然迸发出炙热的火焰。

    他将奏章压在面前的龙案上。对着满朝文武百官道:“众爱卿对此有何看法?想我大唐开课立考数年,揽尽天下人才无数。如今若对教学和科举进行改革,招揽天下各种奇才。岂非开万世之创举?”

    李世民眼中隐有兴奋之色,虽然朝廷有科举考试,但那不过是以文入选,如果能改善科举,改善各州县的教学,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只是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好的说辞,单凭一份奏折就拍案敲定那太武断了。毕竟朝中大臣多是文人出生,习文者向来高傲,此事定会受到他们反对。要想君臣一心,也只有把此事放在朝堂上议论众城同意才能定案。

    “圣上,微臣认为万万不可。”

    礼部尚书候文海跑了出来,他身后还跟着众礼部官员。全部跪在地上,由侯文海领头,道:“教学乃国之根本。倘若贸然改动,那势必会造成各州县学府**,影响甚远。而且高祖皇帝也曾圣言,科举乃兴国之路。我大唐子孙切不可坏此规矩。如今盛世繁华,还请圣上三思,不能损了国家根本啊。”

    “还请圣上三思!”由侯文海带头,大殿上已经有大半的臣子跪了下来。

    遇见这种情况,李世民也大为头疼。的确,如果改变各州县教学方案势必耗损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如果效果不明显甚至低于原来为朝廷选拔贤能的科举考试,那还真是自损根基。

    “孟星河可在?给朕出来!”

    “关键时刻,朕怎么把他忘记了!”李世民自语道。立刻将目光望向大殿最末那阴暗的角落。

    “孟兄!圣上叫你呢!”站在前面的王龟年伸手碰了孟星河一下。苦笑道:“孟兄是否睡眠不足,怎每日早朝都会在此小睡片刻?如果长此这样,等会儿散朝后去御医哪里开几副方子调节一下阴阳便可。”

    得王龟年提醒,孟星河迷迷糊糊睁开眼。都怪昨夜太过缠绵,大半夜才睡去,如今上朝没事可做他不睡觉才怪。

    揉了揉眼睛。孟星河站了出来:“圣上是在叫下官?”

    “废话!”李世民心中大怒。这厮上朝便睡,每次都要自己叫他才出来。当真不知道什么是君臣之礼。他脸色顿时暗了下来,沉声道:“你且说说你对朕刚才所说之事有何看法?”

    唰唰。一道道目光盯在孟星河身上。他们都知道,最近只要遇见这种僵持的朝事孟星河都会被圣上叫出来说自己的见解。他们也知道此人上朝虽然睡觉,但长了一副铁齿铜牙,说话更是见血封侯,甚得李世民的信任。

    孟星河望了望四周,感觉到一股很大的压力压在身上。他脸皮厚的问了一句:“圣上刚才所说是什么事?”

    他刚才在睡觉,的确不知道今天朝堂上又出现什么状况。壮着胆子问了遍。李世民已经怒不可歇,心道孟星河这厮三番四次顶撞龙颜,换做旁人十个脑袋也不够砍。他终究是忍了这口气,道:“朕问你,你来说说对分科立学、分科立考是怎么个看法?”

第十章 激辩朝堂(下)

    听见李世民所言,孟星河突然想到一年前在桃源的时候杜大人曾提过此事。他记得当时已经说过,分科立学、分科立考是教学的创举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以文章选拔人才。也可以培养更多对理学感兴趣的人,那泱泱华夏才不会渐渐落后于人。

    孟星河虽然没打算做多大的事,但事关后世子孙能否安居乐业不受欺凌,他当然坚决拥护分科立学、分科立考。

    “诸位大人。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孔武有力者,更胜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上阵杀敌,亦有万夫不挡之勇;奇yin技巧之徒,有巧夺天工之能,所造之物,大则强国兴邦,小可利民,年深日久,足以取代人力造福国家社稷;商贾买卖之人,能推动州县发展,降低各地贫富差距,协调平衡减少地方**,增加国库税收;纯粹读书之人,可以继往圣之绝学,为天地立新,为万民请命,为后世留下典籍。此四者,若统一在各县学堂开设科目,招收学子,武将送子学武、工匠送子学工,商人送子学商,文人送子学文,大家各司所好互不干涉,也可互相选择喜爱学科,然后由朝廷分别开设考试科目进行考核,亦为分科立学,再分科立考,如此壮举,让他们所学,学符世事,那我大唐朝必定万世兴隆!”

    孟星河句句言辞灼灼分析的极为详细,他简单几句就将士农工商四者明确划在了学堂之中。如照他所说真的分科所学、分科立考,倒还真的是培养了不同类型的人才。的确是一件开千古的创举。只是,如果真是这样,那从文者的地位不就变得极为低下了吗?

    “圣上!孟大人所说虽然句句玑珠。但此法倘若实行,各地州县就得立刻开设其他科目的学堂,并且配备此科目的老师。此举太过劳民伤财,而且也不可能立刻就实现,臣认为实为不妥!”

    站在侯文海背后的侯君集站了出来。尽管孟星河所说一时拉拢了不少大臣的心,但此举动太过突然,况且大唐朝还没有如此多会其他科目的夫子。孟星河那番话架构很大,听起来也挺振奋,可实施起来就困难重重。侯君集找到薄弱点进行攻击,目的就是想让这个圣上眼中的红人出丑。

    李世民特别难办。两方说的都有道理。分科立考、分科所学,的确是开教学先河,但实施起来的确困难。他一时难以决策,便将目光盯在孟星河身上。

    知道要自己说出方案,孟星河往前站了几步,来到大堂正中位置。和侯君集虽然有私人恩怨,但都在台面下解决亦可,同朝为臣,理应谦逊,孟星河笑道“侯大人此言差也!我只是说了分科立学、分科立考的好处。并没有说方案。你急什么急。虽然此事是礼部分内之事,但未免太杞人忧天了。”

    被他讥言羞辱,侯君集脸色卡白。耍嘴皮没孟星河厉害,他到风趣打击道:“那孟大人且说看,你有何良策?”

    孟星河到没有说大话。他在心里想了想,很快得出答案道:“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都乃国之重城,圣上可在此两处地方设立示范性学堂作为全国的试学点。如果可行,那这两处地方在三年之内亦可为大唐深造一批优秀的人才。三年期限既可以证明此举能否可行,也可以为以后全国实行推广奠定基础。圣上若觉得此法可行,那下官愿意捐出三个月的俸禄作为建立示范性学堂的一点善款。此举不为别的,只为让我大唐后世子孙能够自强不息未免自高自大落后于人!”

    三个月俸禄对孟星河如九牛一毛,他不缺那几十两银子。只是他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太过夜郎自大终究会被别国以火炮洋枪打开国门,那是受辱屈的日子。他只希望能够早些实行这种教学方式,对后世亦可算有些功德。

    面对孟星河提出的方案,侯君集一言不发,显然是知道自己又在人前出丑了。他目露凶光,好生憎恨孟星河那厮。

    真是丢脸!侯文海暗骂自己那不成器的儿子。立刻恭维道:“圣上。孟大人此法倒也可行。下官也愿意捐出三月的俸禄为办示范性学馆略尽绵力。”

    侯文海倒是老奸巨猾,见势头不对,立刻见风使舵讨好献言。李世民见礼部尚书都赞同,刚才又听孟星河那番豪言和方案,也觉得此法可行。他大笔一挥,立刻在奏章上写下准字。然后颇为高兴道:“众位爱卿还有没有意见?”

    众大臣显然没有意见。个个都点头示好,还不甘不愿的陪孟星河那个小官献出三个月的俸禄。心里暗骂孟星河这厮不厚道,他一个史官捐个几十两银子不成气候,可满朝文武每人都捐出三月俸禄那就等于为朝廷省下一笔经费,那建立示范性学馆更是没什么问题。

    李世民见往日连捐几两银子的官员今天都大出了次血。他心里暗自高兴孟星河又为他办了件漂亮的事。心中高兴,当着满朝文武,李世民也振奋道:“既然此举是开科举先例。朕如今有皇儿共计十多人,即日起,便在皇宫中设立一座行馆让他们学习不同科目,以表朕改革科举之心。”

    李世民精神抖擞,对此事显然十分在意。科举事关国运,如果能开此先河,那大唐兴盛将不久也!

    众大臣见圣上如此励精图治,皆是顺着他意拍着马屁跪拜倒:“圣上英明。众王子公主以身作则。实乃天下万民之幸!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句句震耳欲聋溜须拍马的声音在太极殿中嗡嗡回响。这场面看着也太假了。孟星河悄悄溜回了自己位置,躲在那阴暗的角落等待下朝。

    不多时候,宫人宣了声退朝,朝中众大臣便出了太极殿各自回自己办公的地方,有得大人无事可做就备轿回府。

    房大人、杜大人同孟星河一路往翰林院走去。

    “孟小哥,我替天下万民感谢你今日能够在朝堂上为他们请命。”杜如晦说的虔诚。在来上朝之前,家中的女儿就千叮万嘱要将此事办好,不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