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科技军阀-第6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楼下大厅便是工作室,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幕镶嵌在正面墙上。屏幕上标有各基地位置的日本地图以及周围各国的海岸线。在屏幕左右两侧的状况显示屏上,各种光点和线条正随着数据源源不断地输入不停地变化着,从各航空兵截击机团的待机,直到高射炮的发射准备等等。所有状况显示无遗。

    不为世人所知的是,当英国和德国正在海峡两边开始雷达和早期的电子战时,日本人却在当时秘密发展起自己的雷达系统。

    虽然日本的雷达比英国和德国的同类产品性能上要落后,但是日本国内当时并不缺乏一流的技术专家和电子工程师,这些人在1936年就研制成功性能相当可靠的空腔磁电管(10厘米波长,英国和中国在1939年研制成功,但是马上应用于雷达和实战当中)但是日本军方的高级将领们却醉心于传统“武士道”精神,对新式技术不感兴趣,倾向于纪律,盲目的勇气,牺牲精神可以战胜一切。另一方面,日本岛国的有限的资源在高技术装备投入上也限制了当时日本人的干劲。…;

    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不良竞争也加剧了这一问题,他们的相互争吵有时比盟友德国的海空军种的竞争还要激烈。由于日本陆军最初师法德国威廉时代的陆军,而海军开始就师法英国皇家舰队,两者就都有一些各自守旧的传统,而不象新兴起的美国和中国那样重视新式科研技术。

    日本军方出于防空需要开始开发一种无线电探测系统,是日本最早的反空雷达的雏形,这套系统是固定安装的,只能探测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狭窄波束内的100多公里内的飞机。这套系统被命名为“壹型电探”,在日本本岛少量部署,改进后几年内部属了100多部,甚至在南部朝鲜沿海和西伯利亚也有。这种系统设置是相距100多公里两端,一端是无线电波发射器,另一端装接收器,飞机在两端间的无线电波束中时,接收器会有异常信号。由于连飞机距离都测不了,只能知道有飞机在这条线上,可以说相当原始,军用价值很有限。

    由于日本在新式的更精确的脉冲雷达方面进展缓慢,于是找到了轴心盟友德国。在1940年年初,日军方技术人员秘密访问德国来交流各自技术发展。日本海军和陆军各自派出自己的技术小组,并且他们的行程安排上也没有一点沟通和合作,德国人分别接待了2次相同目的的访问团。

    当这些人到达德国后,德日双方也没有以诚恳的态度来交流技术。德国人虽然让日本人考察了他们的防空预警雷达一段时间,也看到了新式“弗瑞亚”雷达,但德国很本不告诉他们的“弗瑞亚”雷达用来做什么,同样日本人也没告诉德国他们研制成功了微波空腔磁电管。德国人一直认为日本人没有什么在他们面前值得一提的东西,日本人也是这么想的,“德国这方面也许早领先我们了。”

    日本人回国的同时,日本海军也收到美国和中**舰装备雷达的情报,当专家们回来后,日本海军开始发展自己的雷达系统。这些专家很快就研制出一台脉冲雷达的原形,一共生产了80套,后来改进出舰载防空水面搜索雷达“21”型雷达,大约装备了80套。不走运的是,由于制造工艺问题,“21”型雷达在军舰上使用时可靠性不好,在不良海况时很糟糕,日军操作员对此反映可以说相当的恼火。

    与海军在同一时间里,日本陆军也独立发展了自己的新式雷达,刚开始的原型很不适合野战使用,但紧接着出现了“6”型对空预警雷达,它的发射波束很宽,和英国早期的雷达相似,发射波束扫过几个竖直面,接收器活动在3至4个方向上来接受反射回来的信号。一共造了大约300台,1940年开始服役。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开始对原英国、荷兰、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发动全面进攻,随后开始威胁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在这场侵略进攻狂潮中,日军还在新加坡缴获过英国的雷达系统,在菲律宾的美军小岛上缴获了美国的“scr-268”雷达,还有一部被破坏的“scr-270”雷达。

    日本的雷达系统首次结合了由日本人自己发明的“八木天线”,另一方面,海军利用缴获的美军雷达,仿制出“41”型防空火控雷达系统,随后改进为“42”型雷达,性能较前者稍佳,日本一共生产了数百套该型系统。日本陆军也从缴获的美国雷达派生出自己的一系列雷达,但是仿制的效果很差,日本人很不满意,仅仅生产了少量。战争后期,日本陆军终于成功改进出可靠实用的新式雷达。这样,日本海军和陆军都从自己的早期的固定的雷达系统派生出新的雷达。海军的雷达都改进为更轻的可移动部署的“特13”型雷达,到了1942年生产了更轻的“特14”型雷达,当年就生产出上千套该型雷达,这种雷达转动是用手动操作的,天线构造也是很简单就是一个“丰”字型架子。…;

    此刻,值班军官们正坐在数排监控台前,神情紧张地监视着显示屏。不过,除了紧张之外,多少还有点自豪。在值班军官身后,有数名国内知名专家的技术指导。

    这套“白光”系统往日里故障层出不穷,今天难得运转得如此顺利。防空作战指挥所内光线黯淡,开着电风扇以保持恒温,从显示屏上的情况看,今天整个日本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该系统之所以运转顺利,也许原因就在于此吧。

    日本的防空系统依靠全国的多处雷达基地的支撑,过去一直采用落后的手动方式。也就是说,雷达基地通过无线电向战斗机指示敌机的位置,并把战斗机引导到会敌点。采用手动方式,从发现目标到识别需要不少时间。如果敌机的速度很快,等到战斗机飞到的时候,敌机已经飞远了。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才决定建立“白光”系统。

    制造“白光”的大公司在日本有三家。当日本政府决定采用“白光”系统的消息一传出,各大公司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推销大战。

    “三菱”公司使用一切手段,通过收买和拉拢日本政府的上层官员,向政界提供巨额捐款等,终于蠃得了大宗订单。

    在日本政府决定购买“三菱”公司的”白光”系统,但从购买电子设备第1号机起,故障就层出不穷,工程一度延期,再加上“三菱”公司巧立名目,如要在各地雷达上增设反干扰装置等,总费用一再膨胀。当然,这些费用都是由日本国民的血汗钱来负担的。

    现在,安装阶段总算是结束了,可是整个系统运转并不十分灵活,目前只好作为调度期同手动警戒管制系统配合使甩。

    此刻,在监控台的显示屏上,星罗棋布地显示着许多半圆符号,指示出位于各处的雷达位置。

    突然,在巨型显示屏幕上,距鹿儿岛西北方向400公里处的东中国海上空,出现了一个国籍不明的飞机的白色双重圆符号。

    识别监控台前的值班军官按着键盘,将“不明”键转换成“敌机”键。在二楼坐镇的指挥官向新田原航空基地发出紧急起飞的指令。过不多久,从新田原紧急起飞的一队“烈风”战斗机的符号出现在巨大的显示屏幕上,操作员用手动的方式显示出其航向延伸指向同敌机的预期航线交会点。

    uctxt……'uc電子书'正文结束'uc电子書'uctx…t…

    。。

(四百八十九)神秘的轰炸机

    在新田基地的警戒待机室里,松田上尉和伊藤上尉正在喝咖啡,突然,红灯闪亮,警铃大作,他俩赶紧抓起自己的飞行服,大步冲出屋去。

    天才蒙蒙亮。地勤人员已经从待机室左侧的一个机库中拖出了两架“烈风”战斗机。它们在拂晓的昏暗中,看上去就象是有生命的实体。

    在手持步枪的卫兵和德国纯种狼狗的警戒下,两人朝着各自心爱的座机奔去。

    伊藤跳上1号机,松田跳上2号机,迅速戴上了飞行帽,然后关上了座舱盖。在事先就被拉到了跑道头上的飞机上,松田飞快地检视了一遍仪表和开关。这时,只见伊藤座机的螺旋桨已经变成蓝白色的了。

    起飞的指示发出了。伊藤的座机开始加速,跑道的终端迎面冲来,伊藤用力拉起操纵杆,圆钝的机头随即昂起,刹那间,即将破晓的天空就在前面。

    相隔几秒钟,松田的座机也离地飞起。

    两人虽然有些紧张,却并未感到过份的不安。因为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历过几十次紧急起飞了。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在中国还未向日本宣战时,和中国临近的各基地紧急起飞的总次数近2000次。多数时候碰到的是中国方面的侦察机,当然有时碰到的只不过是偏离了航线的民用飞机或大群的候鸟。

    不用说,中国飞机接近日本领空的目的是企图侦察雷达基地,查明日本雷达的控测距离,战斗机性能和通讯频率等。因为根据德国人和英国方面的电子战经验,中国方面只要掌握了日本雷达的波长,就可以使日本雷达变成瞎子。尽管”白光”系统的各基地雷达全都安装了反干扰装置,但如果中国人施放更强大的干扰波,仍然免不了要遭到被弄瞎,暂时丧失机能的厄运。

    作为日本方面,可以改变雷达波长,脉冲宽度或增大发射功率来消除干扰。但若中国方面也跟着改变于扰波长,增大干扰强度来相对抗的话,那么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就会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日本方面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无济于事。

    这就是电子战。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的航空兵,都得依靠雷达发挥作用,一旦雷达瘫痪,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两架“烈风”战斗机在天上汇合,然后向着拦截空域飞去。

    很快,在大海上空,两架“烈风”战斗机拦截到了目标。

    伊藤和松田都将手按在了各自座机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