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闲置当然也不行。”杨应麒道:“陈显也是个难得的人才,只要是人才,闲置了便可惜——我们汉部初立,在在都需要人!像你和张浩、杨朴他们便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了,何况闲置?”
陈正汇道:“那七将军可要大用他么?若要调他来中枢,四将军未必肯放人。把他派去犷主持流求、麻逸也不妥当。但若任他留在塘沽,塘沽除了封疆大员之外又哪里还有其它的重任?”
杨应麒说道:“我的想法和你大大不同。塘沽没有重要的职位,我们可以辟一个出来!我的意思,是要在塘沽开办一所政学,专收两河各地的学子。普通老师可以由管宁学舍这边派去,至于山长,便请陈显来做。你认为如何?”
陈正汇心中一凛道:“这倒也符合他的身份。但是七将军,这虽然不是什么有实权的缺,但影响力却比补他为塘沽的守臣来得更为深远,所以还请谨慎!”
杨应麒道:“大宋的官僚体系我早看不惯了,但我们既然有心于宋,那么在这上面便需花心思。这些年我们己经建立起来一个比较通畅的行政体系,律学、统计学等都己上了轨道,这套东西是在治理辽南、流求的实践中形成,但在辽南、流求行得,却未必完全符合大宋的情实。所以我们必须把这套体系和大宋的本土情况融会贯通,并着重培养相关的人才!这事我本来想亲自来做,但现在哪里分得开身?陈显娴熟政务,善于理财。不但深知中原的情况,而且他在大流求和塘沽都呆过不短的时间,对我们这套政制也有独到的见解一一这从他在桃园学舍留下的讲学记录己可见端倪。所以办这塘沽政学,他应该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
陈正汇奇道:“七将军,你早就留心他了么?竟然还读过他的讲学记录?”
杨应麒笑笑道:“和我们汉部接触的大宋士大夫里面,他的身份算是极高的了。他在桃园学舍讲政学的记录我自然要留心。只是我没想到以他的风骨,回四明以后竟然还会出山帮四哥规划大局。”
陈正汇听得心中一动:“陈老出山的时间,似乎正在父亲去世之后不久。这中间是否有联系呢?”因为只是空想没有证据,便没鲁莽说出口来,又担心另外一件事情,说道:“请陈老来办这政学,想来还是合适的。可是七将军,如果我们汉部事业顺利的话,那这政学前几期出来的学生将来都是要大用的!若让陈老来做这山长,将来他的地位……恐怕是非同小可。”
杨应麒道:“你担心什么?担心他会把汉部给卖了?”
“这倒不是。他在汉部的地位越高,只会让他对汉部更加归心。”陈正汇道:“但他现在毕竟是四将军那边的人。”
杨应麒微微一笑道:“现在是,但过两年也许就不是了。对陈显这样的人,与其防这防那,不如敞开来让他入局一一就像当初我对待你一样。”
陈正汇看着杨应麒,良久才问道:“七将军,对这种事情你为什么这么有信心?”
“我不是对自己有信心,我是对汉部有信心!”杨应麒道:“因为我相信,汉部值得大家来拥护!”( )
第二零三章 巨变
靖康元年大宋境内的人才流动,主流是从汁梁流向四方避祸。其中奔向江南者最多。而下江南的道路主要有两条:第一是随道君太上皇帝的车驾沿运河南下镇江、扬州,然后转移他处;第二是前往登州,然后从清阳港坐船入明州、杭州、泉州。
这时天下汹汹,万众南奔,运河沿岸的官府事先并无准备,所以这一路南奔并无整体规划,官员们甚至还因为太上皇驾临而慌了手脚,拥道君皇帝南下的又是童贯、朱酌的旧部,他们以前只拿着赵估的御笔挂在船头也要作威作福惯,何况现在太上皇就在船上?所以在逃跑期间也不忘盘剥沿河官府百姓,甚至抢掠行人,致使原先许多随驾南行的士大夫也暗暗叫苦,不敢接近圣驾三十里之内一一可以说,运河这条道路不但没有因为道君皇帝圣驾开道而安全,反而变得更加混乱、危险。
而登州一路早在战前就有准备,从汁梁到莱州是民间自形成的通路,这里本是清阳港到汴梁的商道,黑白两道、士绅商家都己形成了某种平衡。进入莱州以后秩序就更好了,杨应麒虽然没有正式出兵吞并登州、莱州,却是趁着大宋政制混乱、无暇顾及的空档来影响山东半岛的基层行政秩序。登州的清阳港早在几年前就己经展成为一个“很汉部”的地方,
受到清阳港的影响,登州其它乡县也大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即墨招降”事件以后,这种改变又迅地渗透到了莱州。
宗望攻破信德府的时候,宋廷曾诏京东、淮西两路守臣募兵入卫,放宽了这两个地方扩充武装的限制。但按大宋家法,地方上的大部分财政收入都转运中央,不令地方有留财,所以这募兵诏令下了之后等同虚文一一地方上没有钱粮,如何募兵?但在这件事情上登州却是一个例外。登州民兵寨子兴起以来,厢军己经名存实亡,登、莱两州的守卫基本依靠栖霞、福山、牟东、板桥这四座越来越像汉部军营的民兵寨子。宋廷的募兵诏令下达以后,王师中的幕僚便下文书,督促扩军。扩军的兵源主要是从本地的农民以及流入山东半岛的宋民里择优挑选,扩军的军费则由清阳港的自治会议负责筹集一一而清阳港自治会议的背后实际上就是汉部。
正所谓有钱好办事,登州、莱州的军各活动比起其它州县来明显不同!赵立和张万仙率领民兵沿着胶水积极布防。此时大宋许多地方是金兵未到,民变先起。赵立扼守胶水,不但有效地阻止了胶水西岸盗贼的进犯,甚至连临近的州县也在其威慑下变得稍为安稳。看见这些民兵的精神面貌,不但当地的百姓大多相信他们能保境安民,就是从汁梁逃到这里的人也觉得他们可靠。所以一些原本打算以登州作为码头前往江南的人,逃到这里之后就不走了。一些人甚至到了江南后又转了回来,认为此处更宜安生。
可是登州莱州自保有余,但要让他们派出兵马入援汁梁许多人便不干了。如今活跃在登州、莱州的商人、民兵大多对汁梁没什么好感,因为商人们一一特别是那些生意做得不小的商人们大多知道要在清阳港安心财靠的不是大宋的羽翼,而民兵寨的主力兵将对谁是养活他们的人也心知肚明。赵洁和他的宰相们从来只知道来登州拿钱,就没见为这里干过一件实在事。所以当勤王诏书下来后,这个半岛的反应竟然十分冷淡一一反正王师中都不急,他们急什么!再说,现在山东半岛的兵力也不是很多,四座民兵寨子加起来也不过万把人,如果都调去勤王,谁来保护登州呢?更何况赵家天子自己就不顾汴梁存亡卷铺盖跑了,留下来当挡箭皇帝的儿子也是天天想着逃跑——既然这江山他皇家都不珍惜,凭什么要我们登州人来珍惜呢?
如果赵估父子看到这等民情一定会十分寒心:这群穷山恶水的刁民,竟然如此无君无父!幸好这种无君无父的论调登莱两州的百姓也只是想,没有说,而蓬莱学舍热心的学子们则天天嚷着要赶紧勤王,他们的嚷叫声有许多通过诗文尺犊的形式流传出来,让一些不知情的外地人误以为这个半岛原来也是忠君爱国之地一一然而很可惜,这些青春可爱的学子们并不拥有决策权力,所以他们的叫嚷到了最后也只能变成一番空话。
如果说蓬莱学舍里心怀华夏的学子心热如火,那汁梁的太学生便更是群情激愤!他们眼见胡人兵临城下,偏偏朝廷奸臣遍地,不但李纲大人强硬的守战主张得不到贯彻,宰相甚至打算割地求和!局势越是危急,学生们便越是激动。到后来不但学生,连主管太学的老师、官员也愤激起来。秦桧每日不是在太学和学生讲论时局,就是到孔壁书社与学友扼腕兴叹,又常恨自己是个书生,当此国变之时竟无用武之地!
其时朝廷割地诏书虽然未下,但一些官员也己收到消息,秦桧听说金人要求割地,连夜拟定奏章,第二日便去投递,主要言四事:一言金人贪得无厌,希望朝廷能止许燕山一路,不要过分满足金人的胃口;二言金人狡诈,纵然议和,守御也万不可缓;三乞集百官详议,择其当者载之誓书;四乞馆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门及引上殿。奏章既上,皇帝宰相虽没批复,但不知是不是他这封奏章显现了不可多得的勇气,不久便调他往职方司任员外郎,寻转隶于张邦昌,因此得聆了许多朝廷密议。
秦桧听说朝廷正为是否献上曹广弼一事犹豫,大吃一惊,慌忙劝阻道:“便是献了曹广弼,却于守战何益?反而结一强仇,且令四夷寒心!”
张邦昌那边早曾收到林翼命余通委婉传达的警告,又听说了折彦冲“有以报之”的威胁,心中本在两可之间。这时听了秦桧的劝告仍在犹疑。
秦桧见他这等模样,心道:“恐怕保与不保还在两可之间!”这几日常去孔壁书社,与胡寅颇为交好,便找他来商量。
这些日子曹广弼如何助大宋练兵守城胡寅全看在眼里,对曹广弼早己推心信赖,这时听说朝廷要出卖他来讨好金人,大怒道:“都是李邦彦、张邦昌那帮奸臣祸国败事!我这便联合同僚弹劾他们去!”
秦桧慌忙劝止道:“不可!如今大兵在外,一切以大局为重!再说弹勤也未必有用!李右丞在朝上早争过了!现在唯有盼皇上圣听英睿,明察是非。”
胡寅冷静下来后道:“也唯有如此了。”又道:“曹灵寿不知知道此事未曾,不如我去探探他的口风。”
秦桧道:“这毕竟是朝廷尚未定夺的机密,若他不知道时,可不能因私废公,泄漏与他知。”
胡寅道:“这个我理会得!”动身来到孔壁书社,见曹广弼正和几个颇有兵法天赋的学子讲论战场排兵之道,胡寅平时也喜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