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边戎-第2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广弼点头,也作揖道:“李纲大人?”

    李纲也即默认,问道:“曹二先生听说过李纲?”

    曹广弼道:“方才邓肃出来相见时才与曹二提起,说李纲乃是大宋奇男子。我在里面坐不住,便出来看看。”

    李纲道:“原来如此。”

    两人坐定,李纲也不委婉,开门见山道:“方才我问曹二先生如何轻易出得汉部边防,邓志宏竟不敢答,却是为何?能否请曹二先生指教一二?”( )

第一九六章 夜访

    曹广弼凝望烛火,叹道:“我要来宋,其实远在我大哥前往大定府之前就己经决定了。”

    李纲心中一奇,却不打断。

    曹广弼道:“其实当女真透露出要我们从金侵宋的消息后,汉部就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怕汉部如果不从会被女真攻击,所以赞成此事;又有一派,不愿被女真胁从干此不义之事,所以反对!”

    李纲道:“曹先生便是后一派的?”

    “不错。”曹广弼道:“当时两派纠纷不清,我落了下风,眼见事情难为,便与大哥说:如果从金侵宋难以改易,我愿束辞职,荡舟归宋相助。我大哥素重情义,且他心中也是不愿从金侵宋的,所以并不拘我,曾暗示作为执政的七弟等人,从我之愿放我回归。”

    李纲奇道:“折将军为汉部之,曹先生为汉部之副,你们两人都不赞成从金侵宋,怎么还会落在下风?”

    曹广弼道:“我汉部之制,循的是上古国人议政之制。国人议定之事,我大哥亦难更改。当时大会部民商议,结果人情乐安惧危,多择从金,所以我们才落了下是。”

    李纲摇头道:“如此大事,如何能谋于群小!”

    曹广弼叹道:“我大哥也绝知从金侵宋万不可行,这才力排众议,前往大定府劝谏金国的大元帅斜也。谁知道金人全无信义,竟然把我大哥给软禁了!这才引了后来之事。幸好汉部还有我七弟在,他是个智计无双的人物,多方设往,这才守住了辽南!”

    李纲道:“听说汉部曾与金人打过一仗?”

    曹广弼道:“是。”

    李纲便问胜负如何。

    曹广弼道:“大哥在他们手里,我们不敢攻击,唯防守而己。当时城内有精兵万余,金军六万,麈战经旬,城不能下,金兵死伤颇重,这才退兵讲和。”

    李纲心中把辽口的精况也汴粱的情况盘算片刻,问道:“当时守城将领,便是曹先生么?”

    “不是我。”曹广弼道:“是我三弟杨开远。”

    李纲哦了一声道:“原来曹先生的兄弟中另有将才!”

    曹广弼颇感自豪道:“不错!三弟这一仗打得很漂亮!若不是他打好了这一仗,汉部的形势便不堪设想了。”跟着又叹道:“尽管如此,但我们最终也没能迎回大哥。他们拿了大哥作人质敲诈了我汉部大批钱粮,往昔茶叶、丝绸等贡物也都加倍!我们投鼠忌器,不敢不从。只是他们再命我们随他们侵宋,我们便再不肯做了——金人如此无信无义,叫我们如何再相信他…但他们有我大哥在手,也不怕我们会抄他们后路了。因此与我汉部讲和之后,马上兴兵南下,入燕京,侵河北,竞成今日之局面…我在津门听说大宋危急,坐卧不安,于是辞了七弟只身前来,虽然自知道力薄,却也顾不得了。”

    李纲道:“折将军与曹先生高义,令人钦佩。如今汉部与女真有怨,有我大宋有亲,眼下事态危急,依曹先生看,两家能否联手,共抗金兵?”

    曹广弼摇头道:“若汉部能与大宋公开联手,我便不来大宋了——直接在辽南举兵便是。如今汉部是我大嫂称制,七弟主政,他们要保住我大哥性命,无论如何不敢出兵的。我七弟能答应我不一兵一卒助金侵宋,又默许缓急之际可暗中助大宋以钱粮物力,己经很不容易了。”

    李纲听到这里,皱眉不语,曹广弼道:“其实大宋之难,不在无外援,而在有内患。这一点别人不知,李大人还不清楚么?”

    李纲神色凝重,问道:“曹先生所谓内患,指的是什么?”

    曹广弼道:“最大的内患,便是皇帝宰相全无迎战之气魄,每日家但想着苟且偷安,避敌南窜而己!”

    李纲脸色一变,慌忙摇手道:“宰执或者无能,但圣上天意难测,曹先生不可胡乱言语。”

    曹广弼愤然道:“在开封府衙门外,我因是对着一千平民,不想冒犯皇帝,言语间便客气了三分。但李大人是明白人,我也就不怕直言…我来了这么些天,天天盼着皇帝召见,我好陈述守战之策!但左等右等,只等来皇帝的一些赏赐慰抚——我曹广弼又不是来大宋图谋钱财,要这赏赐干什么!”

    李纲道:“我大宋体制严密,皇帝轻易不见外来之臣,此为定制,非曹先生所知。”

    曹广弼哼道:“我汉部上下,多是燕赵逃民,又立部于大唐安东都护府旧地,地是华夏故地,民是中原故民,我等不远千里而来,汴粱士民知道真相后欢呼夹道,赵官家却视我们为外人么?再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谈什么定制!皇帝不见我用我,那也罢了,毕竟大宋将才如云,也不一定轮得到我。但这么久以来也不见朝廷积极备战,宫中府中,每日家只是想着要逃!如今大敌己经逼近,而皇帝却如此做派,委实令人寒心!”

    李纲霍地起身道:“非君之言,恕不敢闻!”

    邓肃在旁劝道:“广弼兄,少安毋躁!”又劝李纲道:“伯纪兄,广弼兄也是困于时局,救国心切,才有这等过激之语。”

    曹广弼闭上眼睛,许久才道:“李大人,曹某无礼了。”

    李纲也即平复,说道:“曹先生如此激愤,想必如志宏所言,救国心切而己。这几日我每闻边将无能、宰执误事也往往破口大骂。只是误国者在臣不在君,此一节不可不辩!”

    曹广弼一笑,说道:“今日码头之事,李大人听说过没?”

    李纲一听眉头紧抟,他今夜忽然来访,也是被这件事给逼的。

    曹广弼道:“我既到汴粱,便不以外来之人而避嫌了。直说吧!今上先除太子为牧,再运宝货南下,‘巡幸’之意己明。皇帝一……一走,京师便难坚守。人心散乱,从此不可收拾!此事李大人应该比我更清楚。”他原本要说“皇帝一逃”,总算是临时改用了一个不怎么难听的字眼。

    李纲沉吟道:“我明日便约同懂上表,请留圣驾。”

    曹广弼道:“来得及么?有用么?”

    这两个问题,李纲既不能答,也不愿答,只是起身道:“今夜一会,得益良多。夜深风冷,便先告辞,它日再来请教。”

    曹广弼听李纲这么说,便知道对方毕竟还不肯深信自己——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曹广弼并不见怪,也起身道:“本不敢相留,不过……”回顾邓肃道:“我们那一图一册,便赠给李先生吧。”

    邓肃点头道:“那图册交给伯纪,正得其人!我这便去取。”说完转身入内。

    李纲奇道:“什么图册?”

    曹广弼道:“看了便知!”

    不久邓肃出来,拿出一册,上有千余字以爰图画若干,说道:“这是女真几位大将的图像,以及曹先生与我连日揣摩的金军情况,伯纪阅过之后,便知北兵虚实。”

    李纲大喜,再看那图,却是一副城防图谱,曹广弼道:“此为困闷无措时作的守城之图,亦不知有用无用。大宋将官守城之术甲天下,万一广弼是班门弄斧,还请勿见笑。”

    李纲欣然道:“曹先生过谦了。此二宝胜过万金之馈…李纲不敢辞,便代大宋万千生民谢过了!”

    李纲从孔壁:“邓志宏尚有拳拳之心!这曹二看来也无恶意,只是他言语未尽,尚不可全信。但他说皇上一旦巡幸,京师便难坚守,人心便易散乱此二语均中靶心!但我身为太常寺少卿,眼下难有机缘面圣,如何陈述这等大计?”一路行走,忽然望见一户熟悉人家,灯笼上写着一个“吴”字,跌足道:“我怎么就忘了他!”匆匆朝***处而来。

    李纲看到的这座屋宇,乃是大宋给事中吴敏的府第。

    按宋代的政治制度,凡政令下达需经几道程序:先由皇帝与宰相、执政大臣进行平章(即商议),对皇帝的决定,宰执大臣有权反对;如果商议通过,再将“词头”(商议结果的要点)交由中书舍人起草,中书舍人有权封还;如果在中书舍人这一关通过了,再将草稿交由给事中审议,给事中有权缴驳;要到给事中这关也通过了,才会将政令返归皇帝处让皇帝“画可”,然后才能批准公布;公布之后,台谏以至有关官员都有权对政令进行议论。皇帝绕开这些程序直接下旨的情况也有,但这种旨意是完全非法的,就是皇帝也不敢轻易乱来。

    就这等政令决策、颁行、监督的程序而言,在当世己是极为严密、极为先进,就是汉部的决策程序与之相比也略显粗糙。大宋士人在这等政治氛围中成长起来,所以陈正汇、李阶等人进入汉部后才有那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抗辩封驳的骨气!至于大宋这等政治体制为何反而导致积贫积弱,这个问题却极为繁复,非数言能达,眼下只说李纲来见吴敏,吴敏与李纲交情深厚,但见他深夜来访也感诧异,忙问所为何来。

    李纲将自己刚才走访孔壁:“那里是嫌疑之地,我本不想孟浪前往,但日间听闻宫中宝货在码头出现一事,再也坐不住!如今形势危急,圣上己除太子为开封府牧,恐怕正如那曹二所言,圣上是决意南巡,而欲留东宫以守宗社了!”

    道君皇帝怕死,其实就是想赶紧收拾细软逃跑,李纲虽然心知肚明,但他毕竟是臣子,言语间全用“南巡”。

    吴敏沉吟道:“建储守国,有何不妥?”

    李纲道:“守宗社无甚不妥,但以开封府牧守宗社则不妥!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