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阶叹道:“你列我门墙也算得诸位先生沾润称呼祖师们却不当如此无礼。将来若到中原被士林同道听见莫的笑话你粗鄙。涑水先生便是司马温公讳光康节先生姓邵讳雍。”
林翼心中把李阶的话转一转这才知道李阶说的正是司马光、程颢、邵雍那都是名震天下的大学者一时间不由得心头耸动。
李阶摸了一下他的额头道:“你天资是很聪明的可惜接触正学却晚了些这些学术渊源我以后慢慢跟你说吧。”顿了顿道:“这半年来我将七将军留在朱虚山的手迹都读遍了他所学甚新大逾我往昔所知。只是根底似乎不深。可用于时务却略不足以论学。可笑北国无人竟称之为‘第一才子’云云。”
林翼对杨应麒佩服还在李阶之上听李阶言下有看不起杨应麒的意思不服道:“先生是说七将军也不及你么?”
李阶道:“话不能这么讲。应该说他是极精明能干的人若论世务我望尘莫及至于学问则不够精纯……”说到这里对林翼道:“你这一脑子鬼主意都是学他的吧?嘿嘿那也不错将来也是个用世的人才。”
林翼见自己的长短被李阶一语道破心想:“他们二位的学问我都没摸到边呢没法评断的高下却等七哥来了看他对李先生如何评价!”
女真建国初期杨应麒号称“大金第一才子”等吞并了东京道张玄素、杨朴、张浩、王政等渤海士子相继加入其经史功底都不在杨应麒之下但论到知识的广博则远不如他因此这个称号得以延续。
管宁学舍开学以来聚集了辽河流域的斯文隽秀众人在杨应麒的领导下孜孜不倦讲学读书学问日进彼此唱和谈论都觉朱虚山学风甚盛辽南士子的学问就是大宋名儒也不能过。
及李阶北来初时锋芒不露但来了不到半年便将杨应麒所引新学全部贯通。不但津门的教师见到他多行半师之礼就连渤海一等一的士子遇到他也无不相形见绌。杨朴、张浩等人本来倨傲但和李阶有过深谈后便纷纷避席。
杨应麒在辽口曹广弼处从十一月初呆到十二月中期间披阅了杨朴从津门转来的《汉部新礼议》《汉部新律议》两篇小文作者李阶却是一个颇陌生的名字掩卷大惊对曹广弼道:“咱们汉部什么时候来了这样的高人!”
曹广弼道:“我打听过这个李阶来津门虽有一段时间了但直到近来才显露头角。只是你向来消息灵通怎么反来问我?”
杨应麒道:“二哥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这半年多来被大嫂压着不让理事日常关注也只在几处最要紧处但毕竟没法像以前那样面面俱到许多事情都生疏了。”
曹广弼点头道:“那你如今身子大好没?”
杨应麒道:“没什么事了闲了这半年多脑子倒是比以前灵光了不少!”
曹广弼道:“那就好。这段日子宋辽使者往来驰聘我观国主意愿伐辽之事就在眼前。这次和上次不一样。这场仗一开打在大宋、大金联手夹击之下大辽便有灭国之祸!此战必然旷持日久不是一年两年就会结束的。到时我们几个去了前方辽南千头万绪的事务便都压在你头上咱们汉部若没有你居中策应只怕局势难以控制!”
杨应麒叹道:“其实我早就感到局势难以控制了。汉村还在会宁我们的事业还小所以我才有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但我们的事业越大再想全面掌控便越难。顾得了东边顾不了西边……”
曹广弼接着笑道:“顾得了汉部事顾不了房中事!”
杨应麒脸尴尬一笑道道:“二哥你别笑话我了。现在辽金持衡的局面即将打破接下来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大变!你放心我会抛开杂念全心理会军政要务的。”
“这才好。”曹广弼道:“大宋使团的事情怎么样了?最近有没有跟他们接触?”
杨应麒不悦道:“最近好几次事情比如让王政回宋、两国国书往来等完颜希尹都不让我与会。和大宋朝廷通问的文书完颜希尹连副本也不肯给我看!我们牵好了线他们却想就这样把我们晾起来!真是岂有此理!”他哼了一声又道:“我当初也没想到国主这么精明啊只是他不让我们再插手我们也拿他没办法。话说回来我们要的好处差不多都已经到手了接下来的事情就看宋使怎么周旋了。”
曹广弼道:“国主的态度我始终不是很放心。”( )
北国的文明程度进化未深至今仍然是一个强者为王的时代。从天山至于大海部族之多不下百计。自阿骨打这个强者挟胜辽之威将无数原本各有自家名称的部族整合到“女真”这面大旗下一时间纵横千里所向无敌。
这个年代正是世界性的低温期虽然汉部先进的耕作方式和新作物的投入让东北大地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使北国民族有可能不通过南下掠夺也能生存。但女真人的野心业已形成而大辽的政治又极为腐烂就像一窝才吃得半饱的豺狼面前匍匐着一只又肥又病的羚羊如何不流口水?
不过曹广弼的担忧却不是为这只羚羊而是为躺在这羚羊后面的那头更肥、更病的大象!
“如今联宋攻辽之议将成大战在即汉部的粮草供应没问题吧?我听克忠来信说今年复州的移民特别多民间的粮食十分吃紧去年新增收的粮食全被新移民耗光了。”
杨应麒道:“民间粮草吃紧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移民大增另一方面也是我对辽南备荒、备战之粮控制甚严所致。至于移民大增就长远来说这可是大大的好事。咱们汉部畜力充足农具精良而新流入的破产农民又大多是种田的好手分到土地后个个振奋。如今我们汉部治下的农民上农上田一人可以产五六人之食中农中田一人可产三四人之用。贫瘠的滩涂以及江源附近的林地、草地我都让卢克忠他们荒着以护水土。现在复州的农地已经开得差不多了如果接下来几年里还有这么多的移民那不用两三年辰州、开州的荒地也会被垦完。而且咱们倡导的是精耕细作单位亩产甚高到时候或许能‘辽域熟、大金足’也未可知。”
曹广弼道:“近来从大宋来的移民越来越多连带着辽口也汉风大盛我甚是喜欢。只是这样下去如果三州荒地开殆尽而移民仍然滚滚而来那可如何是好?”
杨应麒道:“把三州荒地开完应该还需要过几年吧。再说我们还有个大流求岛呢那里能容纳的农业人口比辽南大得多。若大流求岛开起来了那我们汉部的粮草就再也不愁了。”
曹广弼道:“要是大流求也开完了呢?”
杨应麒笑道:“那怕要十年、十几年后了吧。那时候天下大势都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
“十年二十年后?那个岛有这么大?”
杨应麒道:“一来那个岛确实不小尤其可以开垦成良田的土地甚多。二来我估计流求在四哥的主持下展不会那么快。四哥料理内政的本事有限得很他能把航路保持住并在大流求站住脚跟已经很不错了!等在辽东的事情渐渐稳了我还得物色一个利害的内政好手过去帮忙!”
曹广弼听到这里摇头道:“这件事情你可就错了!”
“我错了?”
“嗯今年六七月间的元部民会议你没来但主持书记的胡茂是你的老部下这些事情他去会宁时没跟你说么?”
杨应麒道:“没有。大嫂压着呢。我问胡茂有没有出现什么麻烦事他说没有我就不再问了。”
曹广弼笑道:“是了大嫂让我们‘报忧不报喜’如果部内一切顺利便暂时不要去烦扰你了。”
杨应麒见曹广弼这两句话来得突兀问道:“元部民会议上捅出什么大事了么?”
曹广弼道:“在流求的元部民带来了很重要的消息。回津门后最好看看记录大事的档案。”
元就是第一曹广弼说的“元部民”就是汉部的第一代部民。汉部在会宁立村设籍这第一代部民的名字都登记在汉部的第一本籍贯簿上开头几个人即是:狄喻、折彦冲、曹广弼、杨开远、欧阳适、阿鲁蛮、萧铁奴和杨应麒。
之后汉部通过联姻、战争渐渐扩大新加入的部民越来越多慢慢就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籍贯簿。根据加入汉部的早晚汉部内部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部民、第四代部民的说法不过出于团结全部的考虑折彦冲等人都力图淡化代与代之间的鸿沟——这是一件至今尚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代部民共有三百六十一人如今还活着的只有二百九十二人但登记在“元籍”的元部民却已经扩大到约三千人。为什么元部民会越来越多呢?
原来由于元部民是汉部的元老部民所以虽无明文规定但这些人在部中的地位实际上都比较高其他部民在心理上也承认他们的“老资格”这便让元部民形成了一种然的地位和尊贵的自我认知。新部民在立功(特别是战功)之后往往便有将自己的姓名登记入元籍的诉求汉部的脑们因势就利在征得老部民们同意之后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同时为了防止元部民的堕落与犯罪慢慢形成了“入籍”和“除籍”的规矩。“入籍”和“除籍”的通路形成以后元部民便实现了人员的流动性和选拔性从一种籍贯上的资历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地位。由于元部民终身而不世袭老部民犯错会被除名而新部民又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元部民因此这个规矩也有助于消除原部民的骄矜和新部民对老部民的抵触。
一方面汉部内部优秀而忠诚的人都被慢慢吸纳进来;另一方面这些人又分布在各个要害部门成为汉部的骨干。目前元部民并不具有律法上的特权但他们既是整个汉部的骨架也是整个汉部的实权阶层。在这个乱世里汉部要不断强大需要不停地吸收新血所以常常出现后来居上的情况——比如杨朴、卢克忠等人便因为能力而被迅提拔。但他们在汉部地位的真正确立却仍是在他们也成为元部民之后。
在会宁汉村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