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在。”

    “水师陆战队成员目前一共有多少?”

    “回陛下,直属水师指挥部的水师陆战队一共有八千人。”

    “八千?”我暗自想道,印应雷北上会带去两、三千陆战队成员,还有五千暂且没有用武之地,这五千名水师陆战队当可一用。

    一念至此,我道:“李爱卿,倘若朕亲征襄阳,你便令张贵统制率领五千水师陆战队队员进驻临安,与赵宝将军的第二厢一起守卫临安。”

    李北洋道:“是,陛下。”

    “恩,此事就这么决定了,临安城还有御前侍卫,锦衣卫,临安军事大学的上千名师生,还有千万忠于我朝的百姓,朕相信不会有问题的。”

    众人见我语气坚决,也不敢再劝:“是,陛下。”

    “好了,下面再来说说当今的时局。目前的主战场襄阳城外有蒙古中路大军八万五千人,根据来自蒙古的情报,其中路大军还有六万多人正在南阳一带集训整编,预计三、四月份即可完毕,同时,蒙古已经招募了数万水师,由刘整之族弟刘涛、刘翊负责训练。朕认为,这六万大军一旦集结整编完成,便会出兵襄阳,蒙古水师也会逐渐参与到襄阳之战中。因此,最激烈的战斗会从四月左右开始。”

    我停了停继续道:“为此,朕决定,当蒙古中路军全都集中到襄樊一带时,我军便要实施预定计划了。第一,四川军区、广西军区、苗家军区做好进军大理的准备,务必要在短时间内肃清大理境内的蒙古守军,并及时返回四川,以备蒙古西路军的袭击。第二,为了协调整个江淮战区的十万大军,扬州军区、庐州军区自本月起合二为一,成立江淮军区,由李庭芝将军担任制置使,并晋升为军务院副院长,夏贵将军担任副制置使,合并之后的江淮军区由第五厢至第十二厢八个厢的兵力组成,合计十万人。李庭芝驻守扬州,并随时准备北伐,夏贵则率领第十一、第十二两厢人马于三月底之前进驻随州,到时朕会亲自前往郢州,组织我军进行反包围战役。”

    李北洋问道:“陛下,那我水师的任务呢?”

    “李爱卿,莫急,朕最后再说水师。”我笑笑,“对于目前的郢州驻军,朕打算让张顺部立即进驻襄阳西部的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这样就可形成以襄阳为中心的东、南、西三面合围的局势。”

    史岩之赞道:“陛下高瞻远瞩,这局棋下得很大啊。”

    “史爱卿,宋蒙大战本身就是一局大棋。朕最后再来说说水师,李爱卿,沿江舰队首要任务是扼守长江上游,决不允许蒙古水师通过重庆府,因此从水路增援襄阳的任务朕打算交给李曾伯的东海舰队,阮思聪的南海舰队则作为机动,暂且继续守卫沿海防线,水师的主力北海舰队则做好从海路直接北上的准备。”

    “是,陛下,我水师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恩,这是今年我军的战略规划,你们还有何补充吗?”

    贾似道起身道:“陛下,不算蒙古水师,其中路大军一共有十五万人,而我朝在襄樊一带投入的兵力总共十万出头,臣建议从江淮军区多抽调一个厢的兵力前往襄阳支援。”

    我想了想道:“恩,师臣之言也有道理,让江淮军区第十三厢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准备支援襄樊。”

    整体的战略我以前也零散地告诉过军务院的大臣们,这一次只是整合在一起,因此在座的大臣对此并无多少意见,只是对于一些细节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陛下,臣还有本奏。”陆秀夫犹豫了一下道。

第445章 伟大的神

    第445章伟大的神

    我见陆秀夫吞吞吐吐,遂道:“陆爱卿,有话请讲。”

    “陛下,臣建议由李庭芝大人作为襄樊战役的主将,陛下还是应当留在临安主持大局。”

    “陆爱卿,李庭芝乃是我朝名将,单从军事角度看,李爱卿完全可以胜任此职,甚至还会强于朕,但是,这其中有三点关键之处。首先,这次的襄阳大战是我军襄阳军区、江淮军区、临安军区、水师共同协作的大型战役,因此,各方的协调包括后勤补给就会成为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我军在这次战役中会使用到火器,相对而言,对于火器的使用朕算是最为熟悉的;第三,朕如果亲临前线,可以大大提升将士的士气,同时也可让忽必烈下定决心将重兵投向襄樊,以期与我朝决战。”说到这里,我神色坚定道,“所以,朕必须亲征。各位爱卿,朕知道你们的好意,是不想让朕涉险,但此事以后休要再提。”

    陆秀夫脸上微微一红,但心里却是十分敬佩:“是,陛下。”

    历史上的襄阳之战,南宋朝廷虽然也在尽力支援襄阳,但却无法做到步调一致,以致被蒙古军各个击破。尽管我已经将军务系统各大将军不能同心协力的局面改变了很多,但我还是有所担心,既然将赌注下在了襄阳,我就绝不能再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错误。

    会议结束时,印应雷问道:“陛下,有关临安军区独立厢厢指挥使的人选可有适合之人?”

    “朕已想好,印爱卿,朕打算任命新投效我军的韩靖,你们在军务院也都见过,韩靖年纪虽小,但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极具可塑性,朕令其出任独立厢副指挥使一职,厢指挥使暂且由印爱卿你自行先兼任。”

    “是,陛下。”

    印应雷足智多谋,但不谙武功,韩靖通晓武艺,却疏于兵法,因此我让韩靖跟随印应雷,一来可以保护印应雷,二来我也希望韩靖能够师从印应雷,从单一的猛将成为文武双全的统帅。

    当天夜里,我在集英殿宴请了杰瑞。波罗从外国招募回来的人才们。

    这二十多人中,有三人觉得不适应宋朝的生活,提出了想要返回威尼斯的请求。这在年前的奏折中我已经看到,所以很爽快地便答应了三人的请求,并提及,我朝的第二次远航会在今年的三月末四月初,他们可以搭船离去。

    在第一艘神州号巨舰打造出来后的一两年间,朝廷直属的造船厂又接连打造出两艘类似的巨舰,分别命名为“华夏号”和“中华号”。这三艘巨舰我全都拨给了水师,华夏号、中华号我打算先在北海舰队中服役,而原先的那艘巨舰神州号我则准备让它继续承担出外航海的任务。

    在我宣布完此消息后,陪同的文天祥道:“陛下,此次远航,阮思聪大人无法离开,不知何人可以为首担当?”

    “朕也没有考虑过,宋瑞,你有合适的人选吗?”

    坐在我另一边的贾似道见文天祥摇头,笑道:“陛下,臣举荐一人。”

    “是吗?师臣,何人?”

    “陛下,此人名叫杨发,是上次远航时阮思聪的助手之一。”

    “杨发?”我想了想,似乎并不熟悉,“师臣,详细道来。”

    “陛下,杨发祖籍福建,后迁居两浙东路,也就是今日之浙江省,曾任利州刺史,殿前司选锋军统制官,后在枢密院担任副都统,一直分管水师装备,对于我朝水师各类战船的性能十分熟悉,在神州号首次远航时担任战船的首席舵手,据杨发言及,其先祖曾跟随徐兢在宣和(1119…1125年)年间出使过高丽,他们杨家自称为航海世家。”

    徐兢我知道,在阅读显文阁的资料时,我见过徐兢的记载,此人在1123年奉旨出使高丽,在回国后的第二年,将其所见所闻编成了一部图文并茂的“图经”,这部书中,徐兢除了记载有高丽的风土人情和典章体制,还详细记录了大宋与高丽之间的航海路线,只可惜这本图经在靖康之乱中遗失,否则就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航海日志了。

    至于贾似道所说的杨发,我却毫不知晓。

    历史上确有此人,杨发,浙江人,后降元,其子杨梓,其孙杨枢,一门三代均从事海上贸易,亦官亦商,元朝时期的“官本船”制度就是由杨家提出的。只不过,在轻商的古代,杨家三代对于我国航海事业的贡献并不入朝廷和史官的法眼,如果他们不是官员,估计其航海事迹也就无人会去记录了。

    “师臣,朕有空时见见这位杨发。”

    “是,陛下。”

    一年来,集英殿中的这批外国人基本上都学会了中文,当然,他们的语调大多和杰瑞一样,即便是当中说得最好的尼娜也毫不例外。

    克里特、汉斯等人纷纷来到近前,举杯向我敬酒,并按西方人的礼节,向我祝贺新年快乐,唯有已经加入大宋籍并成为朝廷官员的尼娜女士是按照宋朝的君臣跪拜之礼来向我行礼祝贺的。

    在这些人中,最让我满意的是克里特、汉斯和尼娜三人。

    克里特带来了西方精细的机械加工技术,使得火器的重量和精准度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在云伯飞、完颜天雷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滑膛枪的研制也有了进展,虽然还没有成功,却让我看到了希望。

    在原始的医用酒精发明出来后,汉斯在去年一共做了十八例外科手术,这十八例手术破天荒地成功了十二例,成功率超过了六成,更令我高兴的是,汉斯带出了一批优秀学员,这批来自临安大学医学院的年轻学员们接受新事物的思想甚至还超过了汉斯,这让汉斯也是赞叹不已。按照汉斯的计划,到今年六月份,这批学员就可艺满出师了。

    至于尼娜,她的贡献在于理顺了朝廷的律法,并形成了系统的司法理念,第一次阐述了构成法律的原则、概念和规范,细分了法律的种类,当然,这其中的主要思想和理念都是来自我的指导,也离不开律法司全体官员的努力。

    这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我的崇拜达到了极致。无论是火器、外科手术、还是法律,我的见识都要高出他们一筹,特别是在他们看完临安大学的教材后,更是觉得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