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琰儿……”
蔡邕轻唤一声,脚下发软,迈不动脚,两行热泪滚滚而下,无尽的担忧,无尽的思念,终于融化在饱含温情的一声轻唤中。
父女两就这么四目相对,各自在那里无语泪流。
“琰儿……”
这时,蔡邕身后传来一声低唤,一阵香风越过蔡邕和吕布,扑向蔡琰,正是蔡邕的夫人。
她虽不是蔡琰生母,可蔡琰就是她抚育长大的,母女俩感情一直甚好,此刻母女俩抱头痛哭,令众人跟着心酸。
吕布扶持着蔡邕走近几步,劝慰道:“蔡翁,伯母,妹子,这个,野外风大,蔡翁伯母又是远途而来,车马劳顿,时辰也不早,还是先上马车,边赶路,边叙旧吧。”
一语惊醒梦中人,蔡琰低低惊呼一声,瞥了吕布一眼,微微屈膝行了一礼,即扶着母亲,登上她和蔡茜所乘马车。
两支队伍合并一处,启程往太原行去,吕布可没有乘坐马车的习惯,翻身上马,陪在蔡邕马车旁。
行出百来步,吕布隔着车帘,朝蔡邕问道:“崔西河(ps:即崔钧,字州平)似是蔡翁旧识?”
“州平乃是老朽好友崔太尉之子,其从叔子真先生,乃当世大儒,所著《东观汉记》,老朽昔在兰台时,就多曾诵读。”
蔡邕的声音隔着车帘穿出来,带点沉闷和沙哑,吕布很是有些郁闷地挠头,喃喃问道:“崔太尉?子真先生?”
还好,对吕布这般白痴般的问题,蔡邕心情大畅下,还是耐心地作答。
“崔太尉名烈,自威考,董。。。公入洛阳时,就是已赋闲在家的崔太尉护送帝和弘农王出北邙山,子真先生名寔,才情卓绝,忠孝著世,当年名满天下时,老朽还慕名拜访过。”
“崔烈,崔寔……”
吕布还是一头雾水,低声念叨着这两个名字,同时在搜肠刮肚地检阅记得的【后汉书】,可是他们所处的年代离吕布最感兴趣的汉末三国时期相距甚远,最后还是一无所获。
不过崔氏乃是世家大姓,这一点,吕布还是很清楚的,崔氏真正的辉煌,是在魏晋南北朝后的唐朝,在五姓七望中,崔氏乃是公认的“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不过吕布不太清楚,记得的崔氏望族,与眼前的崔钧,还有蔡邕口中的崔烈、崔寔,有什么关系,可他此时也无法向蔡邕求证,只得将这个疑问存在心中。
但既然崔钧之父曾官至太尉,叔父又是天下名士,想必崔家后辈还是有些人才的,吕布也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崔钧荐举些人才才行。
除他之外,还有王泽和郭蕴。
王泽正是晋阳王家的嫡系,兄长王柔,曾任护匈奴中郎将,司徒王允就是透过他试图招揽白波贼首郭太的。郭蕴则是界休郭家的嫡系子孙,叔父郭林宗,可是连吕布都时不时地听众人以万分崇敬的口气提起过。
透过他们两个,就可以从晋阳王家和界休郭家招揽些人才来。
主意打定,吕布也是心里一松,随着战马慢步摇晃着,突然之间,他全身一僵,双眼发直,喃喃念叨着:“州平,崔州平,崔州平,原来是他?!”
51 吕布的宏伟蓝图
吕布一见到西河太守崔钧时,就知道他字州平,可听过后也就过去了,一般称呼他时,多以崔西河来作为尊称。
今日见到蔡邕直呼崔钧为州平,又了解到崔钧的家世,结合在一起,念叨着崔州平这个名字时,总觉得有些耳熟,方才,他是蓦然想起来,崔州平,博陵崔州平,可不就是后世号称“诸葛四友”的那个博陵崔州平吗?
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颍川徐庶,就是在荆州时,与诸葛亮和庞统来往密切的名士,号称“诸葛四友”。
吕布想起这茬尚未成为现实的记忆,有此反应,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当他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想,不由大为泄气。
这个时候,诸葛亮也就只有**岁的样子,该当还在徐州琅邪老家,并未携弟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更还没到避战乱到荆州的时候。徐庶的年纪倒是够了,可此时不知隐居何处。至于石广元和孟公威两人,名气不大,吕布根本就知之甚少。
况且,这个时候,崔州平恐怕还根本就不知道,世上还有诸葛亮这么号人物吧。
“唉!”
吕布在马上轻叹一声,很为自己记得的这些尚未成为现实的事而感慨。
现在的这个世界,不知是因为他的到来,还是因为什么缘故,已经开始偏离吕布记忆中的历史轨迹。
枭雄董卓入主洛阳才不过几个月的工夫,竟然就离奇身亡,李傕郭汜也入主了洛阳,可跟随着他们一起的,还有李肃和白波军统领郭太,如此一来,已离开洛阳的袁绍和曹操,还会如原先轨迹那样,在关东纠结各路诸侯起兵吗?
他自己更不用说,本来他在醒过来后,就立誓要改变此生命运,如今更是与记忆中的固有轨迹相距甚远。
而如果袁绍和曹操等人不起兵,袁术也就没理由私下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亮也就没理由随他离开徐州琅邪,然后诸葛玄也就没理由因为朝廷再任命了一位豫章太守,而投奔荆州牧刘表,最后一直逗留在荆州。
那要不要上书朝廷,荐举诸葛玄来并州就职呢?
吕布的小心脏不争气地嘭嘭直跳,因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而感到微微晕眩。
可走出十来步,吕布激昂的心情就平息下来,放弃了这么个诱人的想法。
一来,他根本就不认识诸葛玄,身边也没有人认识;二来,如今已近年关,即使他上书朝廷,一来一往,时间上也来不及;三来,此时诸葛亮还小,即使现在把诸葛玄搞到并州来,除非能一直将诸葛玄留在并州,不然,诸葛亮还是随时可以离开。
一路上,吕布就是如此东想西想,由诸葛亮想到他一生的宿敌司马懿,再想到“一时瑜亮”的周瑜,以及其他诸多闻名遐迩的谋士,贾诩,庞统,郭嘉,陆逊,荀彧,荀攸,田丰,程昱,刘晔,李儒,田丰,法正,鲁肃,戏志才,沮授,徐庶,等等。
可越想,他就越是沮丧。
这么多顶尖人才,除开一些现在年纪不适合的,其他的人,也根本就不是现在的他所能召之即来的,甚至是亲自去请,也不一定能请得动,除了此时是诸侯相争的乱世将启未启之时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他的名声,还有家世背景,没有大到让这些顶尖人才效忠的地步。
唯一令他庆幸的,就是提早一步从董卓那里把贾诩弄到手中,与这些兼具名士和豪族身份于一身的顶尖人才相比,贾诩就要简单多了,与吕布差不了多少,都是三无人员。
等到赶回晋阳城内,安顿好蔡邕,回到自己的内书房,静坐片刻,吕布也就心下释然,将因崔州平而引发的一连串念头抛诸脑后,放弃这些不着边际的遐想,重新专注到眼前的现实中来。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都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稍稍一想,吕布干脆在案桌上铺开一张硕大的绢帛,磨好墨,拈起常用的狼毫笔,沉思片刻,在绢帛正中写上“内政”二字,再画上一个小圈。
内政建设,是他如今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他手中这支庞大的军队,到底能否撑得下去。
这几天来,他和贾诩讨论最多的,其实也就是内政建设。
只是默然片刻,他就运笔如飞,将讨论的成果逐一列上,围绕在“内政”二字旁边,分别是“税赋”、“基础设施”、“工坊”、“基础工业”、“农业”、“商业”和“教育”,其中“税赋”是收入,列在左边,其他各项都是支出,列在右边。
来到这个时代,面临着建设并州这么大个课题,吕布不自主地使用上了后世学会的一些方法,诸如“头脑风暴法”,“鱼骨图”,以及现在使用的“思维导图”等。
这些工具,对他将大而复杂的课题逐层分级细化,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随着时间推移,案桌上的绢帛已被写得密密麻麻,各项之间,还用线条连接起来,体现出彼此之间的关联和层级关系。
吕布重重地长出一口气,放下手中的狼毫笔,伸手揉揉眉心,端起婢女送进来的参汤,一饮而尽,重又低下头细看。
自觉再无什么遗漏,他才重新拿起狼毫笔,在他认为最为重要的几项上,点上一个墨点,以示突出。
其中,“税赋”一项中,点上墨点的子项最多,计有“税率”、“土地政策”、“税务体系”等几项。
“税率”虽然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子项,但吕布却清楚,这其中可是有太多需要斟酌和梳理的地方。
如再细分下去,就有田租,也就是土地税,按照土地征收,包括田税和刍稾税;人头税,按照户数和人数征收,包括户赋、更赋、口赋、算赋,以及胡乱摊派的献费和地方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力税,也就是徭役,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更赋等等。
这还只是针对土地和人口的主要税赋,另外还有关税、车船税、缗钱令等等。
凡此种种,吕布准备依据记得的后世先进做法,将这些税赋简化,既能充实府库,又能革除弊端,促进农、工、商的健康稳步发展。
“土地政策”和“税务体系”,他现在还没考虑成熟,暂时放置一边。
右边的各项,都是投入,需要花钱的地方,“基础设施”中的“道路建设”,“工坊”中的“工具器械改进”与“零部件制作”,“基础工业”中的“能源”与“材料”,“农业”中的“农业种植”与“畜牧”,都是要准备提上日程的重点。
“道路建设”很容易理解,即使在后世,也都有句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吕布设想中,先将太原至雁门和环绕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