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王明鉴,陈长文乃当世名士,其人所提之法,自然是极好的。这赵伯涛却不过是一介武夫,其人行军打仗尚可有为,参知政事选拔英才,只怕已非其所擅了。故而此人所提科举之法,究竟是选拔真才,还是祸国殃民之法,懿不敢妄言!”司马懿答道。
“原来如此,这也难怪!”曹操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这时其余众人也纷纷附和司马懿的提议,曹操看众人尽皆赞同,当即迅速拍板决定,在治下河北备州选拔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备州的中正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丕儿,植儿,你怎么看司马仲达此人?”议事结束后,魏王府中,曹操向自己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此人乃当世英才,才为世出,不可多得啊!”曹丕言简意赅地道。
“司马仲达才智出众,而且城府颇深。”
曹植想了想道。曹操听了这两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随即岔开话题道:“你们怎么看这科举法与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与科举法都是极好的,比之先下备州郡长征辟人才,无疑更能广纳天下英才。”曹植不假思索地道。
“孩儿亦认为如是!”曹丕附议道。曹操闻言微微一笑,随即又问道:“那你们可知,为何司马懿只推崇这九品中正制,而不推崇科举之法?”
“这?”曹丕和曹植顿时哑口无言,双双摇头不语。
“呵呵,这九品中正制之法,关键便在于中正官的人选。以司马家在河东之声望,只怕司州的中正官,非司马防莫属了。如此一来,河东人才,岂不是尽出与司马家门下?若是有科举制,则河东士子尚有其他途径出仕,就不需要他司马防慧眼识英才了!”曹操笑道。
曹操所说的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官任京兆尹。司马一族源远流长,却又极为兴盛。自商周之时便已是名门望族,历经数千年不倒,堪称是北方第一名门。正如曹操所言,若是要从司州挑选中正官,只怕除了司马防,无人能够有资格担任。
“司马懿竟敢这般因私废公?”曹植和曹丕均是愕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向来如此!”曹操倒是没自己儿子这么激动,话锋一转,曹操忽然语气严峻地道:“不过子桓,子建,你们要记住,司马懿此人狼顾鹰视,怀才抱器,其志不小。日后你等可用之,但切不可与之兵权,否则早晚必生祸端!”
“孩儿谨记!”曹丕和曹植闻言连忙应声道。事实上曹操现在也很为难,毕竟有着这么一个能力出众,同时有着复杂的关系网的下属,更兼其反相未露,曹操是杀也杀不得,用也不敢重用。只能是一边任用,一边加强提防了。
与此同时,这个让曹操都颇为忌惮的人,却在自己的家里写一封家信。“你连夜过河,将这信送到山阳大哥那里,让他务必沉住气,不要感情用事,妄自送了性命!”将信写好之后,司马懿将信装入一个牛皮封套之内,用火漆封上之后,递给一旁守候的一名家仆,细细嘱咐道。
“小的明白,二少爷放心!”这人点了点头,随即出门不提。司马懿看着远去之人,轻轻叹了口气。
二哥,什么事啊,竞要你修书于大哥?”伴随着一声询问,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文士,施施然走进门来,却是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现任曹操麾下文学掾。司马一家兄弟有八人之多,适才司马懿口中所称的大哥,乃是原兖州别驾司马朗。如今兖州已被刘备占据,司马朗被刘备任命为山阳郡丞。司马懿这般写信与他,严格的讲都有通敌的嫌疑。
“没什么,如今兖州各地多有人举事,反刘备以响应曹公,我就是提醒大哥莫要意气用事,跟随起事,以惹祸上身。”司马懿叹道。
“原来如此!”司马孚也是点了点头,似乎想起点事情,司马孚开口问道:“二哥,听说你今天在议事之时,向魏王推荐了陈长文的九品中正制,也已经被魏王采纳了?”
“是啊,而且我想,司隶的中正官,除了父亲,无人能担任!自此司隶一州的人才,就尽出我司马家门下了!”司马懿信心满满地道。
“二哥所言不差!”司马孚点头道,不过随即皱眉道:“只是眼下大哥滞留兖州刘备治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看,我看还是最好让他寻个机会,逃回河北以策万全吧!”司马朗是兖州别驾,当初济阴被魏延攻破之时沦为阶下囚,后来他虽然投靠刘备,但是身为俘虏,自然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身居显职,他被刘备任命为山阳郡丞。虽说是贬官了,不过总算还是能保住性命,这个结果也还算是不错了。只是司马家乃是河北望族,家中长子却在刘备麾下任职,司马孚感觉这种事无论是对家族,还是对司马朗本人,都有些尴尬,甚至很危险。
“不,三弟你锚了。大哥留在河南,则无论对他,还是对我司马家,都是有利无害。看似凶险,实则安若泰山。若是逃回河北,则反不如在河南了。”司马懿淡淡地道。
二哥,你这话怎讲?”司马孚有些诧异地问道。
“大哥乃是被俘后投降,于刘备不算投诚,于魏王更不算尽忠。若是逃回河北,一旦被刘备察觉,必然是死;而就算逃回河北,魏王也不会重用与他。可是我司马家毕竟是河北望族,刘备为了日后北伐,招揽北方士人之心,纵然不能重用大哥,却也不会太过怠慢他。再者,这天下日后不是归刘,就算归葺。
你我兄弟出仕于河北,大哥出仕于河南。日后无论是谁夺了天下,我司马家都可以安享富贵。如此,大哥滞留河南则有两利,回归河北却有两害,你说他是留好,还是回来好呢?”
司马懿侃侃而谈道。
“有道理!”司马孚闻言之后连连点头,深以为然。兄弟二人又说了一些闲话,司马孚忽然开口道:“二哥,你总是收留那些亡命之徒,豢养死士。如此行事,只怕并非保家安身之道啊!”
“呵呵,此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B嗣。若想成就大事,光靠阳谋不行,有时候也有耍些阴谋诡计啊!”司马懿含糊其辞地道。司马孚闻言沉默良久,半晌却是有些涩然地开口言道:
“二哥,其实有时候知足常乐,也没什么不好。我司马家已是天下少有的名门望族,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若是贪心不足,逆天行事,只怕迟早会惹祸上身啊!”
“三弟,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司马懿闻言脸色微变,连忙问道。
二哥,你我是亲兄弟,又是从小一起长大,就算别人不了解你,我还不了解吗?你自幼素怀大志,近年来你虽然表面上纵情酒色,放浪不羁,但是背地里行事却越发隐秘。我看二哥你的志向,只怕不止是做个能臣干吏吧?”司马孚悠悠地道。
司马懿看了看自己的三弟,沉默良久之后,却才是叹道:“三弟,为兄倒是小看你了,没想到,你并不是一个只会书法的书生啊!”
(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突如其来的刺杀
“小弟自问一身才学不如兄长,但是兄长,虽然你也是当世人杰,可如今天下大势已成南北对峙之局势,无论是曹公还是刘备,都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兄长你若想起事,只怕也是有心无力啊!”司马孚悠悠地道。
“唉!“司马懿闻言长叹一声,半晌才开口道:“三弟,你可知为兄生平一大恨事是什么?”
“什么?”司马孚有些奇怪地问道。
“为兄只恨晚生了十年,若是早生十年,为兄自可以于黄巾之时起事。以我这一身韬略武功,和我司马家的家世,若能善用之,岂会让袁绍、曹操之辈占据河北之地?”司马懿恨声道,一双狼眼之中满是不甘心。
“昔日陈涉起事于大泽乡,曾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深以为然。曹操乃阉官之后,刘备更是不过为一织席贩履之徒。他们二人都能坐得半壁江山,我司马懿如何坐不得?“司马懿那满含恨意的话语继续响起,听得司马孚眉头不由得越皱越紧。
“二哥,虽然你志在天下。但是这等事万一事败,则我司马氏一族,莫说继续安享富贵,只怕从此以后,在天下再无立足之地也!”司马孚憋了半晌,也只能憋出这么一句话。希望能以家族命运,劝司马懿回心转意。”三弟放心,我自有分寸!”司马懿淡然道,司马孚知道自己劝服不了他,也只能暗叹一声,不再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兄弟二人又说了些闲话,司马孚就去忙公务了。司马懿待自己弟弟走后,这才然后跑回自己的书房中。
“关中,关中!”看着展开在桌面上的关中地图,司马懿嘴里念念有词道。关中之地,自古就是帝王之基业。先秦和刘邦,都是据守关中而得天下。司马懿家族核心基业在司隶,毗邻关中。若能占据关中,再加上司隶,就足以构成鼎足之势。
“赵伯涛,夏侯妙才,程仲德,尔等枉费心机,可你们万万没有料到,最后却还是成全了我司马懿啊!”司马懿冷笑道,语气中满是自信。就在这时国外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电光之下,司马懿的一双狼目竟是发出幽幽的绿光,看起来叫人不寒而栗。
曹操也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消息,没多久就传回了河南。刘备闻言倒也大感意外,连忙召集众人议事。
“诸位,这曹孟德也大开九品中正制,广纳天下英才,诸位以为,此事如何啊?”集结众人之后,刘备连忙问道。被自己的死对头亦步亦趋地学习,这种事情让刘备感觉极为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