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呆在禁闭室里,饭肯定是够你吃的,蚊帐也有。不过其它的东西就是奢望了,比方说光亮(整个石头砌起来的房子,水泥浇筑的顶,装了双层的房门)?比方说声音(且不说石头房子的隔音效果,要是周围50米都是禁区呢?)?这些都得等你关禁闭的时间够了,背出了2500字的检讨以后的事了。没有一个家长对这个有意见,相反,要说谁进了禁闭室,出来还得考虑自己的屁股到底能挨得起老爸几脚。反正,x军军部民兵连的禁闭室除了民兵连刚组建的时候用过几次,后来一直都没用过了。倒是军代表们每个星期都会让所有的人,每人负责一个房间,不但要打扫干净房间,还要用枪油仔细的给每个房间的锁头上油。每次到了这个时候,民兵连里就有几个人的脚在打抖,其他人看见他们这个样子,也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生怕自己也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陈兆平跟他的民兵连的手下,除了从报纸上就只有晚上回家的这个途径了解外面的事了,当然,处于这样一个信息困乏的时代,这些东西都已经足够了……
眼看着就要到1977年征兵的时候了,陈兆军开始焦急了起来,他知道,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是在8月份进行的,可招兵工作在7月底就会结束。怎么能拖过这几天那?
就在陈兆军焦急的想办法的时候,陈伟雄拿回来的一份内部参考文件上出现了邓小平的名字、陈兆军顿时兴奋了起来,他知道,只要邓小平出来工作,高考的时间就不远了……
为了解决x军民兵连这帮孩子当兵的问题,陈伟雄已经跟军长和政委商量了几次,他们都明白,在当时的环境下,让孩子当兵是最好的选择。一帮男孩子还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毕竟还有一些女孩。要知道,部队每年的女兵人数都是有指标的,一下安排那么多女孩当兵,军里面的压力的确不小。
不过今天陈伟雄来找军长可是带着笑容来的,因为陈兆军给他出了一个好主意。昨天晚上晚饭的时候,陈伟雄又谈起了民兵连当兵的事,陈兆军突然接上了话题。
“爸爸,大哥他们当兵的事简单,但是秀娟姐姐她们可怎么办?”
“唉,这几天我都想着这个事,的确不好办。每年就那么几个女兵的指标,不知道有多少人都盯着呐。”陈伟雄很感慨,招兵的事归军务处关,参谋长又管着军务处,所以这事到头来怎么都得落到陈伟雄的头上。
“爸爸,秀娟姐姐她们跟着民兵连训练也很久了,要是为了几个指标的事就让她们当不了兵,到时候林叔叔那里就不好说了。”陈兆军慢慢的下着套。
“这个我也知道,可是有什么办法呢?”陈伟雄一想到林处长为了自己女儿的事来找自己,他的头就开始疼了起来。开始僧多饭少,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怎么的这都是一件伤脑筋的事。
“我看还不如等一段时间,等过了招兵的统一时间再说。”
“这样就更不好处理了!”陈伟雄知道陈兆军的意思,无非是想动特招的脑筋。
“这也不一定,要说一个两个也许不好办,都是要是军部的这一帮孩子都一起办,估计军区就会同意的,再说这样也可以照顾一下今年毕业的孩子了,而且还不会占用指标。”陈兆军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他知道,就是特招一个人,陈伟雄也得跑一趟军区。不过是签个字的事,到时候看到有这么多军首长的孩子,军区领导一定不会说什么。陈兆军知道,自己的照顾想法一定可以打动陈伟雄的。
“这到也是……”
陈伟雄没再说些什么,不过他也认为陈兆军说的有道理。陈伟雄不知道,陈兆军费尽心思,不过是想拖过招兵的时间。他知道,凭大哥陈兆平现在的水平,一定可以考上大学的。现在的关键就是时间了……
正常招兵的时间里,民兵连的孩子包括陈兆平在内,都在进行着跟平时一样的学习和训练,不同的是,多了几个今年刚毕业的新民兵。所有的人都从自己的父辈口中得知,他们今年将错开正常招兵的时间,绕过地方武装部,另外直接到军部军务处报名。都是从小就在部队长大的孩子,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躲过最辛苦的新兵连,没有人不为之欢欣鼓舞。
陈兆平很意外,平时很小心收敛的陈兆军怎么会突然想起要给报社写起稿件来,还非逼着他跟着一起写。有了全军文笔最好的秀才几个月的培养,陈兆平觉得自己一定不会比弟弟写得差,于是两个人就打起赌来。
整个军部,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弟弟从小就聪明,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陈兆平不惜作弊了。他拿着弟弟陈兆军命题的《在我这战斗的一年》的作文题去找了文化军代表。结果军代表觉得这个命题还有点味道,就布置成了家庭作业。于是,民兵连的所有孩子们都开始为这篇要求为1500字的作文头疼了起来。相互抄袭是不敢了,谁也不想到禁闭室里呆上一天。于是,军部大院里传出了一片咬烂笔头的声音……
就在陈伟雄拿到军区的特招批文回军部的路上,他得知了一个消息,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高校招生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不考试的做法,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全国的高考就要开始了。
从x军军部民兵连的孩子们知道要高考到规定的考试时间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关心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整个x军军部民兵连的孩子们基本上都仔细的补习了一遍整个中学的功课,现在上天给了他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说什么都要让孩子们拼一把。
于是,特招入伍的批文被军长亲自锁进了保险柜,接着,整个民兵连的所有孩子都被安排进了警卫连的两间排房。男孩一间,女孩一间,没有事谁也不许回家。每天早上,当警卫连的战士们起床开始训练的时候,这些孩子也进了原来的警卫连连部,几个参谋干事轮流讲课。等警卫连的战士们晚上收操的时候,这些上了一天课的民兵战士才打着哈欠从连部出来,不过他们这时候也不过是去食堂吃点东西,洗把脸,因为晚上还要接着上课的
第二十一章 千军万马渡窄桥
别看x军军部陈兆平任首任连长的这个民兵连挂了一个连级的编制,其实加上1977年毕业的新民兵在内,一共不过才二十多个人,还有将近一半是女民兵,不过要论起武器装备来就没人跟他们比得了了。因为他们的装备可以说是最好的,只要是部队有的都可以算是他们的装备。大到坦克、汽车、大口径火炮,小到当兵匕首和当时还只装备高级军官的64式手枪。但也可以说他们的装备是最差的,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任何一件制式装备,因为他们所有用的东西都是部队登记在册的军用装备。按理来说,当时只要是批准成立的民兵单位,都归地方武装部管(或者叫做xx革委会),然后由武装部将人员登记在册,统一配发武装。可x军民兵连是xx军区同意设立的,虽然也在武装部挂了个号,可也只不过是挂了个号,要了一个编制罢了。至于武装部统一配发的那些二战时期的老掉牙的武器,别说x军的人看不上,就连这些从小在部队长大的,已经看惯了标准制式装备的民兵们也看不上。所有干脆根本就没从武装部领一发子弹。
一些刚进X军军部驻地附近武装部的人觉得很奇怪,明明看到编制花名册上有一个被称为X军民兵连的单位,可不但没有人员统计,没领过装备,连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通讯地址留的竟然是一个有正规部队番号的、除了当地邮递员以外谁也说不清楚的地址。更奇怪的是,武装部好像也当这个民兵连不存在一样,任何活动、训练,甚至是演习都不理会这个民兵连。有几个新进武装部的人实在觉得奇怪了,就去问当时的革委会主任(这个主任也是从X军转业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一个民兵连的编制?主任先是向打量外星人一样打量了一番提问题的人,然后用手戳了一下花名册:好好看看,看看他们登记的名称,再想一下他们的通讯地址。你要是觉得还有必要去管这个民兵连,我就派你去。背后,主任吐了泡吐沫,心里嘀咕着:这么有这样的笨蛋,连不用脑袋想东西。看来这样的人用起来要注意,整个一根筋。后来,某人非常郁闷,在武装部呆了近二十年,谁的位置都动过了,可就是他没有动过。估计要是他知道是因为今天问的问题不合适,让领导觉得他有问题,所以这么多年都没让他动过的话,他都会希望今天他正好做了声道切除手术……
新加入民兵连的孩子们这时候才发现,由于有了一年的准备时间,这些上届毕业的老高中生比他们这帮应届高中生可是要强了不是一点点。大家同样都没在学校里学到什么东西,可是这帮老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已经从初中开始,整个系统的复习了一遍中学的课本。这就是优势。大家都知道,今年的高考肯定是过独木桥,是真正考水平的时候了。所以每个人都非常努力,希望可以成为这走过独木桥的一员。
现在,X军军部民兵连成了炙手可热的地方,哪个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给送进来,最起码,就算考不上大学,当兵是不成问题的。为了这个,军部民兵连对准入标准做了硬性规定,能进民兵连的人,首先家长必须是X军军部范围内的现役军人,其次,必须达到一定的级别。谁都知道,小班教学肯定效果会好一些。
陈兆军是在临考试的前几天,拿着自己写的《在我战斗的这一年》的作文来找负责给民兵连上语文课的军代表的。说是请他帮忙给看一下,要是没有问题,就准备寄到报社去投稿的。给民兵连上语文课的军代表,是政治部在整个x军范围内精挑细选出来的文笔数一数二的秀才,这几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