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征战岁月-第3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八日下午,在洛阳郊外,原一零六师少将师长何玉泉,被执行枪决,时年三十四岁,也算他为何应钦的疯狂,付出应有的代价。

    枪决何玉泉后,随即通报西北剿总全体少校级以上军官,使各级军官为之战栗,对这位年轻的副总司令,心存畏惧,从此不敢造次。

    唐秋离快刀斩乱麻,痛下杀手,枪毙位高权重的何应钦的亲侄子,由此立威,效果奇佳,给中央军系统的各级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能协调指挥中央军几十万部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就枪毙何玉泉一案,唐秋离亲自执笔,给国民党中常委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分别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在非紧张时期,枪毙一个少将师长,那是相当大的事件,得给各方面一个满意的交代。

    除此之外,唐秋离还给蒋委员长,写了一份报告,在给中常委和军事委员会报告里,不宜公开的机密,在这份报告里,都详尽列出,并附上何应钦给何玉泉的电报原文,随即,派专使送往南京,面呈蒋委员长。

    这些东西汇在一起,蒋委员长必定勃然大怒,够何应钦喝一壶的,即便不被枪毙或是坐牢,也得不到蒋委员长的重用,从此远离政治核心,再也不能以亲日派的嘴脸,参与全面抗战的大事。

    果然,蒋委员长接到唐秋离的报告后,虽然没有勃然大怒,却是沉默良久,联想到在西安被扣留期间,夫人对他讲述的何应钦种种表现,以及在中常委会议上,对夫人的态度。

    对这位自己留日士官学校的老同学,追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或是痛心和失望,亦或是愤怒和不齿,蒋委员长从未对外人披lu,详情也就无从得知。

    门外,何应钦正在等着求见,蒋委员长告诉shi从,让何敬之回去好好反省,我不想见他,看来,蒋委员长处于复杂的心里,不想对何应钦痛下杀手,却也下了冷藏他的决心。

    其后,何应钦负荆请罪,也未能见得蒋委员长一面,抗战军兴,中央系统及各地方实力派的各员大将,纷纷领兵杀奔抗日战场,于日军鏖战于中国各地,屡有建树,有的则一战成名,成为抗日名将,如台儿庄之战的李宗仁等。

    只有何应钦,被蒋委员长高高挂起,任国民政府参议虚职,干领俸禄,从此,何应钦蛰伏达整整八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内战再次爆发,才渐出国人视线,这一切,不能不是拜唐秋离所赐,也是他找错了对手的结果。

    何应钦是在他亲侄儿被枪毙之后,从国府军事委员会的同报之中,才得知这一消息的。

    闻讯后,正是何应钦求见蒋委员长被拒绝,门前冷落车马稀,昔日同僚唯恐避之不及,门下作鸟兽散,枯坐家中,惶惶不可终日,等着蒋委员长找他算账之时。

    何应钦心如刀绞,黯然泪下,他败了,败得很惨,败在一个年方弱冠的黄口小儿手里,失去了往日的显赫地位,非但如此,还搭上亲侄儿的一条xing命,本来,那是他何家的后起之秀,何应钦对他寄予厚望。

    从此,唐秋离成了何应钦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穷其一生要报复的不共戴天的仇人。

    而此时的唐秋离,正在洛阳忙得不可开交。

    ****

三百八十二章 蒋委员长的召唤

    三百八十二章蒋委员长的召唤

    何应钦如何伤心和无奈,对自己多痛恨,唐秋离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能搬走国府高层内部,与日本人眉来眼去、暗送秋bo的亲日派领袖何应钦,唐秋离的目的已经达到。

    否则,唐秋离心中始终不安,明火执仗的对手不可怕,背后捅刀子的小人最凶险,以何应钦在国府中的地位,自己和日本人打到紧要关头,他在背后给你一下,脑袋掉了都来不及喊冤。

    而且,连带的作用是,此消彼长,失去了何应钦这面亲日派的大旗,聚拢在他旗下的其他亲日派,也就失去了鼓噪的能力,翻不起大的bo浪,没有了杂音,也省得蒋委员长在对待日本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西安事变历时半月有余,事变期间,每个人的种种表现,通过各种渠道,都在蒋委员长的心里面搁着那。

    随之而来的,就会是国民政府高层的人事更迭,整肃内部,有人幡然落马,有人得以高升,有人淡出视线,有人地位更加稳固,这也是题中之义。

    只是想到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以后的结局,唐秋离心里不免怅然,此事自己无能为力,所谓的命中注定吧?

    唐秋离一头扑在中央军的三十万部队上,西北剿总尚未撤销,总司令蒋中正容归南京,另外一位副总司令陈诚,得以高升,接任何应钦的军政部部长一职,成为国民政府军界又一位显赫人物。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没有命令让唐秋离离开洛阳,也没有另外派将的打算,所以,中央军的三十万人马,还在他的管辖之内。

    蒋委员长当了甩手掌柜的,这可愁坏了他,三十万人,都聚集在洛阳周边地区,光是人吃马喂,每天就是个惊人的数字,只一个河南省,根本负担不起。

    何况,当时的中央军各部队,后勤系统极为原始,各种物资都依靠人背马驮,军工生产,都集中在远离河南的其他省份,近千里的运输线,那么多张嘴等着吃喝,唐秋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粮草官儿,三十万中央军的大管家。

    已经是严冬,还有的部队冬装都没有配齐,唐秋离每天发往军事委员会的电报,无一例外的都是催粮、催款、催物资,独立师也有十四万人之众,唐秋离从来没有在这上面操过心。

    现在他才知道,张全和周玉山干的活计有多累多繁琐,好在,国府上下各个部门,没有不买他这个蒋委员长跟前红人的帐,事情办得还算顺利,总算让这三十万人有吃有喝有棉衣穿。

    一零六师的叛乱解决之后,又进行了内部整顿,把何玉泉的势力,连根拔起,该枪毙的枪毙,该开除军籍的开除军籍,该送军事法庭的,也不手软。

    随后,唐秋离以西北剿总副总司令的身份,任命原副师长,正式担任一零六师师长一职,并在全部队通报他晋升职务的原因,也是对他迅速平定内部叛乱,掌控局势的一种肯定。

    唐秋离这样一个正常的任命,换来的是这个师长拼死的效命,在后来娘子关战役中,一零六师在最关键的时刻,倾其全力攻击日军,为独立师解围,全师伤亡大半,该师师长身负重伤,犹自死战不退,最终为独立师全歼板垣师团,赢得了有力的时机,这倒是唐秋离没有想到的。

    现在,唐秋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军纪,一支部队,干什么都好,就是别让他闲下来,一闲下来,这些精力旺盛的军爷们,总得找点儿祸来惹。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三十万人里,想出格的不在少数,这还不等同于独立师的部队,因为建军理念不同,唐秋离只得从各个部队里,抽调大批精锐士兵,组成一支有五千多人的军法处。

    抓住几百个民愤极大,影响极坏的典型,公开枪毙,撤换了一批不约束部下,甚至是纵容部下的,有根儿有蔓儿,朝中有人的军官,中央军的军纪,得到了根本xing的改变。

    这一下,三十万中央军,从军官到普通士兵,都见识了这位唐副总司令的铁腕,再加上枪毙何应钦亲侄子的事儿,各级军官都小心翼翼,生怕被唐秋离拿了典型,丢了脑袋。

    唐秋离的军令,得以畅通无阻,随后,他又亲自撰写了训练大纲,根据中央军部队的特点,进行针对xing的训练,并不辞辛苦的奔bo在各个部队,检查训练效果。

    有了副总司令亲自督促检查,那个部队的指挥官敢玩忽职守、稍有懈怠,不怕掉脑袋的就顶着来?唐秋离完全相信,再有一年的时间,这三十万中央军,自己就能做到和独立师的部队一样,如臂指使,指挥自如。

    然后,又对集中在洛阳的部队,进行了战略调整,在晋豫,冀豫交接处,河南境内一侧,组成四个区域战区指挥部,分别以三门峡、济源、焦作、安阳为战略驻防地,各区域战区互相策应。

    这也是唐秋离埋下的伏笔,着眼于即将发生在华北战场的各大战役,各个驻防区域的部队,可以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迅速加入山西和河北各个主要战场,这是他藏在身后的四个拳头,一旦突然打出,华北的日军,就会死的很难看。

    此驻防方案上报到军事委员会后,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并带来蒋委员长的通令嘉奖,表彰他在统领西北剿总部队期间,做出的显著成绩。

    唐秋离有时候觉得纳闷儿,老头子就这么放心把自己的家底交给我,自己不闻不问,任由折腾,转念一想,这也许是老头子的用人之道,只要是他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份之前,不调动这三十万部队,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唐秋离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中央军身上的时候,华北平津一带的局势,相对处于平稳状态,日军没有大的动作,和独立师以及二十九军的部队,处于对峙态势,有刘铁汉这员老将和冯继武坐镇平津,唐秋离可以放心呆在洛阳,何况,独立师南下兵团,已经全部返回平津一带原防区。

    只是有一个情况,引起他高度警觉,从刘铁汉每天发来的敌情通报中,都是日军增兵华北的消息,截止到目前为止,在华北的日军,已经达到了三十八万人之多。

    种种迹象表明,一九三七年,是日本人准备动手的一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日本人期望的中国内战没有打起来,国共双方息兵罢手,并且有联合起来的趋势。

    日本人坐收渔人之利的想法落空,便赤膊上阵,加快了全面侵华的步伐,在华北集结重兵,形成局部优势兵力,一举完胜北方战局,之后,迅速南下,进而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