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学院则汇聚了江南许多国医圣手,是解决生前的问题。
这两点可要比经世大学的技工之学重要得多。
初生的化学其实并不需要研究者特别高的天赋,它更像是科学王国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手进行实验,进而将实验过程和结果形成理论,以公式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明代。道士们已经发明了制取硫酸的方法,并将之用于药物。利玛窦和汤若望也带来了西方制取硝酸的方法,与明朝道士们的方式有异,结果却是一样。可以说,在无机酸的制取上,大明已经有了足够的实验室基础。
宋应星在消化了前人的知识基础之后,通过定义命名,总算开始了新的征途。带领着三百学生开始研究人工制取纯碱和烧碱的方法,同时也安排人手研究如何提高产能。
朱慈烺因为化学的进步也不得不设立皇明定名学会。对各种单位、元素、产品名称进行定名。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名正也是儒家追求的目标,故而对这个定名学会的期待极高。非但内阁以次辅孙传庭加入学会,同时还广邀海内名儒,如黄道周、刘宗周等人也都入内供事。他们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儒,博览群书。就算是新的事物也能找到与三代时旧事物的联系,正适合做这种工作。
朱慈烺则主要是学习。即便他是皇帝,也不可能强迫天下人改变来适应自己,否则就成了暴君。朱慈烺并没有当暴君的**,所以他还是决定在大方向上随大流。比如现在。他也习惯了用“阳作”来表示氧化反应,用“阴消”来表示还原反应。
当然,这与朱慈烺当年化学成绩平平也有关系。
在朱慈烺实行“劫富济贫”之后七年,大明势家们终于学会了照章纳税,申报财产。对他们而言,纳税是义务,申报财产则是自保。只有让大家都知道他们有多少钱,才能免去无妄之灾,更不用担心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落在自己头上。
至于通过宗族捐赠来逃避税款的事,在大明境内屡有发生,不过在见识了朝廷“举族流放”之后,这种行径已经颇为收敛。到底逃的是一家之财,而宗族中仍旧有广大的“无辜族人”。他们可不愿意为了这点事就被官府流放到河套、海西、澳洲这些万里之外的地方。
在扩大使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时候,朱慈烺还怀有一丝谨慎,但等他尝到了举族流放的甜头之后,彻底将“现代法治思想”抛诸脑后,根本无视了无辜者的哭喊,只关注于河套地区的汉蒙人口比例,以及澳洲、海西的人口增长速度。
法制、税制的改革,让大明的国库勉强能够支撑国家各项开销,但数以百万两的军费、科研费用,仍旧让大明掌舵者们过得心惊胆战。
“陛下,如果继续扩大官吏人数,不控制行政开销,国库入不敷出只在明后两年之间。”姚桃终于扶正了户部堂官的位置,成了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尚书。
朱慈烺听姚桃这么说,就知道这位女尚书还是站在自己一边。否则她就不会直接要求控制礼部、吏部的经费,而不提军费的事。这种忠诚是朱慈烺变法的支柱,也是文官再次抱团形成整体官僚集团的阻力。
“开源呢?还有什么开源的法子可以想?”朱慈烺问道。
姚桃面露纠结,放缓了语速,低声道:“陛下,若说开源,或许以战养战可以一试。”
她又道:“臣看报纸上有人提出以‘西南之战,养西北之战’,或许可行。现在海外购粮是我朝最大的外贸开支,而且安南、暹罗的米价日益渐长。如果能够收伏暹罗、安南,降低采粮成本,于国家有莫大好处。”
朱慈烺咧嘴笑了笑,暗中感叹农耕文明的思维惯性。欧洲人殖民全球,要的是市场、特产、贵金属和劳动力,而大明还是更看重土地。
“西南之地要打很容易,要屯垦种植却不容易,若是想长治久安就更不容易了。”朱慈烺道:“朝鲜那边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忙缓解一下压力?”
“朝鲜的山参、貂皮都已经被我朝所掌握。若是再要从朝鲜方面想办法,只有加大朝鲜银矿的开采力度,以及向朝鲜征收正税了。”姚桃道。
“这事你部提交内阁,看看几位阁老的意思。”朱慈烺点了点头:“我觉得可以让陈德在明年定王之国前,先把朝鲜几个产粮区控制下来。”
“陛下,还有河套开荒垦植,能否从朝鲜引入劳力?”姚桃又道:“那边可供开垦的灌溉土地起码还在数百万亩,可大大缓解国家粮食所需。”
朱慈烺点了点头:“这事你也一并提交内阁,看内阁的意见。”
姚桃记在脑中,又道:“陛下,还有滇铜开采事宜,颇受地方山民阻挠,是否能够在云南增加兵力?”
云、贵、川、湖、闽、粤等南方省份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年都没有做到完全彻底的汉化。即便彻底进入工业时代,都未必能解决这个问题,何况现在大明连工业化的大门都还没摸着。
“这事用军队去弹压有些过了。”朱慈烺道:“责成部务,报内阁知道。”
姚桃看了看手上的重要问题都已经得到了答案,称是而退。等她回到部堂,便召集下面的主事开会,形成决议,安排人员与各部沟通联络。虽然看似皇帝陛下没有做出任何决策,但态度已经十分明显了。
关于西南征伐安南、暹罗的问题,皇帝并不支持;从朝鲜征税的问题,皇帝是十分支持,所以只要内阁有某几位阁老赞同,此事就能推行;不过要引入朝鲜劳动力的问题,皇帝持谨慎态度,需要内阁整体意见。
至于军队镇压云南的山民,皇帝十分反对,不能再提。
这便是地位带来的影响力,许多时候根本不需要明确表态。这也是神宗皇帝在禁中数十年不上朝,仍旧能够牢牢控制朝政的原因。
现在朱慈烺根本不需要靠军队来维护自己统治,因为在大明这片土地上,只要有“皇帝”这顶冠冕,就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这固然极大满足了朱慈烺的权力欲,但随之而来的危机也让年轻的皇帝有所警觉,在重大问题上与内阁的沟通反倒比当皇太子时候多了许多。(未完待续。。)
ps: 本周推荐票怎么落出榜单了呢?大家别忘记投啊!还有今天是双倍月票的最后一天,求月票~~!
六五四 峥嵘巨浪高比山(5)
攀登科技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从当前技术发展来看,在万历与崇祯年之间有个科技断层。在嘉靖、万历年间,火铳火炮,各种弹药的发展都有长足进步,可以说是朱慈烺能有燧发铳就是吃那时候的老本。
然而天启之后,新技术却罕有出现,直到朱慈烺到了山东大力推广教育,刺激科技发展,靠王徵这样的老科学家方才续上了传承。不过从宋应星创办的《不可为物》来看,日后三百年里,大明是不会缺少各种稀奇古怪的创意了。
这本收罗了天下所有奇思妙想的杂志,都是设想者自己都觉得现今不可能发明出来的东西。大到空中堡垒,小到千里传声器——类似电话,但“幻想者”并没有提出电的概念,一切具有科幻题材的物事都能从中找到。
如果让后世人看到这本杂志,多半会以为从朱慈烺在位时大明就在研发这些高端科技了。
事实上,这本杂志的主要作用还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供人意淫的阵地,以及刺激小孩想象力和科学兴趣的课外读物。
隆景二年春,又大了一岁的皇太子朱和圭已经在皇帝陛下的启蒙下开始读书了。这本《不可为物》也是他最喜欢的“大书”,尤其是其中的插画配图,总是让他看得津津有味。
“爹爹,你把这个造出来好不好?皇祖父说你什么都能做出来的。”小秋官拿着书,打断了皇帝陛下的阅读时间。
朱慈烺从自己的书中抬起头,压低声音道:“忘记了么?图书馆里不许大声说话。”
小秋官一缩嘴,露出认错的神情。
陆素瑶坐在不远处的位子上,看得心中直乐,暗道:陛下真是个较真的人。这是他的图书馆,还有谁能进来看书不成?
朱慈烺拉着小秋官到了外间,将儿子抱在腿上,道:“要守规矩哦。如果大家都不守规矩,最后倒霉的肯定是最先不守规矩的人。”
小秋官点了点头,再次将书推了上去:“爹爹。咱们造这个嘛。”
朱慈烺接过一看,咧嘴笑了。这倒是空中堡垒的简约版,简单来说是个飞艇。
虽然《不可为物》是本幻想杂志,但其中的幻想物也不能凭空而来,更不能有玄术道法之类的超自然现象。每个提供稿件的设计者,都得说明自己的设计原理,必须符合现实物理、化学规律,同时还要说明这个设想的瓶颈所在。
作为飞艇的幻想者,这位来源标注“武林大学”的化学系学生。首先阐述了“轻气”的存在——这是武林大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还没有经过定名。如果按照皇帝陛下制定的定名规则,它应该是“气”字头,下面用“轻”的同音字。
就如供人呼吸、并直接导致阳作反应的“阳气”,被定名为“氧”。
“这个恐怕有些难。”朱慈烺看了之后点着下面关键障碍的内容:“首先是轻气不容易制造,要造一个这样大的气球可不是实验室里几十个人就能做出来的。其次是轻气会爆炸,只要有一个小火星,这艘飞船就烧没了。”
小秋官扑闪着眼睛。道:“爹爹,这么多造不出来的好东西。看着让人难过。”
“呵呵,”朱慈烺笑道,“现在造不出,未必没人能找到造出来的方法。这个世上不信邪的人多了,而且你翻到首页。”
小秋官翻到卷首,看到了一行小字:凡首先造出此书中物品者。必得重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