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前在五年统一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取消读书人的一些经济上的特权,比如说不纳税、可荫庇佃户等等。按照规定,金陵小朝廷应该在一年前就完成这一工作,但是必须承认,这工作牵涉面太广,而且得罪的人太多,无论是钱谦益还是马士英,都不愿意背这个骂名,因此拖延至今尚未解决。但是俞国振如今既然已经接管了金陵,同时他派出的工作组也在华夏军的护卫下赶赴各地,接管原被小明廷控制的各个地方,那么下一步,他将凭借着华夏军的力量,强行推动此事了。
“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这俞国振果然是赵高、王莽一类的人物!”
“便是赵高王莽,做得也不会象他这般丧心病狂……”
夏完淳听得直摇头,这些书生,在背后骂俞国振倒是骂得快意,但是这种叫骂有什么用,而且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心,若是俞国振不取消他们以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只怕他们一个个就要迫不及待地去为俞国振歌功颂德吧。
他们绝对做得出来这样的事情,若是俞国振再说将他控制的各大工厂分给他们这些读书人,他们定然更要口口声声称颂俞国振尧舜禹汤了。
果然,夏完淳便又听得一个书生愤然道:“俞国振这厮,手中控着无数厂矿,今后又专有盐铁之利,他收刮天下民脂民膏以实其库,劫夺四海奇珍异宝以充其玩,还见不得咱们一点点免税之利,当真是,当真是贪心不足,欲壑难填!”
“就是,原本他该将那些赚钱的厂矿,尽数分给天下之人,不该与民争利才对!”
“听闻会有人联名上书,让俞国振施行仁道,如大唐之均田制,将他手中掌控之厂矿,尽数分与百姓。”
夏完淳听到这里不禁微笑了一下,这些人所谓的“分与百姓”,只怕是分与自己吧,至少是分与那些掌握了话语权与舆论的儒生清流,还有在背后与他们勾结的那些豪商。
那些厂矿,就算真分给百姓了,哪个百姓有这个精力与能力去将之经营好,还不是要将之交给那些“有本领”之人,而这些“有本领”之人,免不了都有私心杂念。据夏完淳所知,嚷嚷着联名上书者中,不少背后的支持者,甚至干脆就是如今俞国振的厂矿中的一些主官。
他们是眼见着这些厂矿带来丰厚利益的。在天下板荡之时,为了一个安宁,他们可以暂且忍耐,可现在天下太平,他们的心思不免就活动起来。这些赚钱的行当,若是能分到他们手中,能给他们带来多少财富!
“当真有此事。若真是能行此道,俞济民倒不愧其名,振国济民。呵呵……”
听得这个大饼,方才还对俞国振破口大骂的儒生顿时改了口。夏完淳再次摇了摇头,那儒生恰巧见到了。瞪了他一眼,夏完淳立刻站起身,瞪了回去。
他与其父一般,身上有股慷慨英烈之气,虽然想投华夏军的理想并未实现,可是这些年也没少打熬身体。他深信,此国家用人之际,也正是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为之时。因此,他一站起来,明显气势上压了那个儒生一头。
那儒生先是退了半步。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竟然给他吓得不成了模样。夏完淳见他这般德性,反倒懒得与之计较。
“一群废物,若是朝政由你们说了算,整个国家都是阉鸡了。”夏完淳冷笑着道。
然后。他便扬长而去。他在的时候,那几个儒生没有一人敢出声的,但在他走后,几个儒生都气得满脸通红,一人大骂“非人哉”,另一个狂吼“当真是斯文扫地”。坐在地上的那个更是破口大骂。
只不过夏完淳已经走远了,完全听不到他们的骂声。
崇祯来金陵的消息给夏完淳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否已经得到了这个消息,因此赶着来向老父通报此事。
夏允彝自然是早就辞了官,如今在金陵城中闲居,偶尔写些文章,赚些稿费以维持生计。听得夏完淳带来的消息,夏允彝欣喜过望:“当真如此?”
“《民生速报》上的消息,自然不会假,最多只是打些折扣罢了。”夏完淳道。
此时的《民生速报》尚没有学会后世报纸那种一昧歌功颂德吹捧拍马的本领,倒是南都周末最近的文章很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不过文人拍马的水准比起老粗就是高,而象侯方域这样可以称之为名家的手笔,那拍出来的就更为花团锦簇了。
会骂人而又没气节的,往往也会拍人马屁,古来即然。
“那就没错了,完淳,你出去召一辆车来,我们一起去拜谒陛下!”既然知道崇祯来到了金陵,夏允彝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得去见一见,便向儿子吩咐道。
如今想雇车倒是方便,不一会儿,父子俩便在一辆三轮车之中,途中无事,夏完淳便将那几个腐儒之事对夏允彝说了,夏允彝听得之后良久才道:“俞济民不易啊。”
“老大人何出此言,俞济民如今顺天应命势不可当,华夏军对他忠心耿耿,自己培养出来的那些识文断字的属官小吏又个个能干,有何不易?”
“外有反扑,内有分化,比之当年战场硝烟,更为艰难。俞济民志虑深远,所谋甚长,若只是当个几百年一出的圣人皇帝,他如今便可以做到了,管保这新的朝廷两三百年江山总是没问题。但是……两三百年后,甚至不要两三百年,大约一百年,当火枪、蒸汽机等等技术扩散之后,那个时候华夏再无技术上的优势,如何去压制周边?”
“老大人说的有些过了,江山代有雄杰,汉道已昌,何忧胡虏?”
“正是在汉道这两字上,我华夏之道,究竟该怎么走,俞济民好不容易才探出些端倪来,可是……现在,那些蛆虫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想要瓜分这场盛宴啊!”
说到这,夏允彝双眼微闭,竟有泪水自眼角而出:“如今天下才太平些,百姓才有些盼头,他们就迫不及待跳了出来,嗷嗷叫着……你瞧瞧他们是如何说的,能赚钱的都要分与他们,否则就是与民争利,不能赚钱反倒花钱的就该由朝廷管着,否则就是昏君……他们已经这样毁了大明,如今还想毁了华夏……我潢潢中华,为何便如此多艰多难!”
夏允彝年纪长了,看事情虽然深远,却不免有些悲观,夏完淳却握拳摇头:“老大人不必担忧,俞济民不会让他们得逞的,我,也绝不会让他们得逞的!”
这是夏完淳心中第一次生出,要加入到华夏的政治体系当中,要在将来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俞国振探索出来的这条道路。或许这条道路未必是绝对正确,或许这条道路未必就没有挫折,或许这条道路本身就是泥泞与荆棘铺就,但毕竟这条道咱,让夏完淳看到了中华崛起之希望。
他深信,和他一样想法的人,绝不在少数。(未完待续)
六八二、雾潜云隐日光长(二)
及时更新,夏允彝到达崇祯下榻的寓所时,恰好看到朱由崧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
朱由崧身体肥硕,走路时颇为吃力,有两个小太监扶着,见着夏允彝,他撇了一下嘴,怪声道:“夏卿,你是来见我,还是来见上皇的啊?”
“自然是见上皇。”
夏允彝神情冷淡,明显是在应付他。
“只可惜,上皇和我一样,也不是皇帝了,四天,只有四天,俞国振便是新朝的皇帝,到时候你是去陪上皇还是去拜新帝?”
“福王说笑话了,我是明臣,终身不会再另仕。”
“哈,哈!”
朱由崧干笑了两声,然后上了车,在车夫吃力地蹬行下,他渐失在人群之中。
就象任何一个路人一般。
“老大人,进去吧。”看到父亲望着那辆车发呆,夏完淳催促道,他对这个只知道在女人身上施展能力的福王,没有任何兴趣。
“想来福王再也不会出现吧,听闻……俞济民要将他迁往大员安置。”
“大员?”
“嗯,福王可与陛下不同,陛下是看透了,福王未必看透。俞济民又不想背上赵光义那样的骂名,只能让他远离那些蛀虫了。”
说到这夏允彝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若是陛下未至,俞济民安置福王的消息必然会激起那些蛀虫的反弹,或许那些蛀虫会玩出挟福王再起事的勾当。但陛下到了金陵。那些蛀虫第一个选择仍然是陛下,毕竟若是光复大明,最名正言顺的,还是陛下。”
“这样一来,陛下岂不……岂不危险?”
“坤兴公主听闻出家了。”夏允彝轻轻叹了道:“听闻拜在癸泉子道长门下,与宋思乙等为师姐妹。”
“可是报纸上说她也随着陛下来到金陵……啊,竟然,竟然……俞济民好大的胆子!”
“俞济民胆子不大。便不会有今天了,他若不是贪花好色,也不会有当初秦淮河畔第一风流人的绰号……不过,比起福王,俞济民算是自律至极,除了真心喜欢他的,总不见他滥情。”
夏完淳有些愣。他记得坤兴公主的模样,没有想到。为了自己与俞国振的感情。坤兴竟然“出家”了。
既是如此,难怪俞国振与崇祯相互信任。
夏完淳终究还是不够了解俞国振,即使没有坤兴,俞国振也会信任崇祯,或者说,他会信任自己十年来对崇祯的“洗脑”。
见到夏家父子,崇祯非常开心。将随他一起来的沈犹龙等人召来,又让人准备酒宴。定要留下夏家父子吃饭。寒喧已毕之后,他看着夏完淳道:“小夏先生……”
“臣惶恐。陛下直呼臣名即可。”
崇祯呵呵笑道:“如今没有什么君臣,便是俞济民登基称帝,也没有什么君臣了。”
这句话含有深意,夏允彝讶然,见众人都很惊奇,崇祯捋着须:“俞济民以为,秦政之前无皇帝,夏启之前无君王,尧舜虽被称为千古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