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6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鲜和蒙古诸部。朝鲜监国征发兵力十五万,其中五万为接应。随多尔衮南征,实际上是充作人质,另十万则协助多铎、代善守辽东。征蒙古诸部军六万,以阿巴泰为统帅,由张北、宣府入关。

    这一次,建虏几乎完全动员起来,能充为兵用的建虏男子,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全部入军,总数达到了十六万,其中精壮十万被调入关内,六万留守。而投靠建虏的汉人等各族,亦征发兵十万,民夫苦力四十万,所有男子都充役。鲜国、蒙古诸部情形亦是相参无几。

    这一下,就算再愚笨的人也明白,这是满清赌上国运的一次大战,胜,则满清获取北方优势,俞国振的华夏在短时间内只能经营南方,双方的较量将转为持迟。败,满清退守关外,再也无力南下,只能眼睁睁看华夏蚕食鲸吞,在短时间内便将满清灭亡!

    双方兵力对比,满清、吴三桂一方联军足有四十万,俞国振手中暂时是三万兵,但已经动员的华夏军有十万,山‘东一带武装民兵亦有十万。四十万对二十万,这样规模的战役,即使是战争史上,也是那种决定天下大势的决战!

    八月十八日,阿济格的四万骑兵过锦州。

    与此同时,田伯光、顾家明部开始猛攻沧州城外的吴三桂军营,吴三桂的人质战术再也无用,在猛烈的炮火袭击下,吴三桂不得不撤离沧州城,退守青县。

    八月二十日,阿济格过山海关,大军踏入这天下第一雄关时,阿济格以刀划面,声称若不能击杀俞国振,便再也不回关外。

    八月二十一日,在沧州稍事休整的田伯光、顾家明部,得到了来自山‘东的五万武装民兵的兵力补充,开始移师北进,逼近青县。吴三桂的游骑于青县南三十里处与李青山李明山兄弟带领的华夏军龙骑兵相遇,双方激斗之后,吴三桂又撤离青县,退至静海。

    八月二十三日,青岛口迎来华夏军第二批北上将士,一共两万人,旋即乘列车赶往济南。当日的《民生速报》对此情景有极为详细地描述:华夏军军威雄壮,十趟军列连绵不绝,各种各样的军械堆积如山。原本正常行驶的青岛口至济南府每日两趟的列车,不得不暂停运行,以为军机之避让。

    这份报纸在八月二十五日便被吴三桂派人送到了阿济格手中,阿济格兵至开平中卫。九月一日,已经兵临锦州的多尔衮,同样看到了这份报纸,然后传令三军加紧地发。

    八月二十八日,吴三桂于静海坚守数日后,再退至天津卫,至此,他偷袭天津卫之后,华夏军撤离被占据的地盘,全部被收复。而顾家明领兵自运河东抵达运河南岸,发觉吴三桂守备森严,便绕道大沽口,意欲在此建码头,为海军登陆做准备,在卫河北岸,与赶到的阿济格部前锋相遇,双方激战,阿济格部折损了千余人马,而顾家明兵少,也只能退回南岸。

    到此,此次大战便又回到了天津卫,这一战开始之所。

六一八、杀气一时作阵云(二)

    大沽口北。

    阿济格勒马于此,望着流入大海的海河,只觉得心情激荡。他以手扪胸,长长吁了一口气。

    当初,便是在此处南岸,多尔衮吃了一次让满人实力大损的败仗,满人的内部矛盾眼看要因此激化,而多尔衮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将黄台吉毒死在行军营中,然后又凭借极为出色的权谋,拉拢分化,这才控制住了局面。此后,多尔衮证明了他拥有不逊于黄台吉的能力,无论是军略还是政略,都得心应手。

    严格来说,此时满清的实力,比起黄台吉时是增长了而不是削弱了。阿济格听那些汉人说,俞国振在南方,以几个数据来判断一国的综合国力: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钢铁占有量、人均水泥占有量、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人均寿命、人均医生数量、婴儿的死亡率等等。几乎所有的数据,多尔衮统治的这七年中,满清都有极大的进步。

    虽然此前并无这数据记录,可是阿济格能体会到这种地步。

    只不过他们的进步,和华夏体系相比,则少得可怜,甚至在一些关键数据上还远远比不上南明小朝廷。

    《民生速报》曾经有过一份报道,这份报道中对如今华夏大地上并行的诸势力接受新事物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评估的结果,如果以华夏体系对于新事物的接收能力为一百点来计算,那么李自成残余下来的闯军系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三十七,南明政权接受新事务的能力是二十五,而满清则只是十三点。

    并且,速报上对这个数字的评价是:如果不是外有强敌,满清会本能地反对一切技术进步。为了防止火器影响到他们在弓箭上的优势。他们甚至巴不得全天下的火枪变成烧火棍,没有外界的压力,他们的火器部队会迅速废弃。却不是铸剑为犁,而是藏在阴湿的角落里任其腐朽。

    这个评价,阿济格当然是听不到的。他只是来到这个曾经改变了建虏历史的地点,极目南望,忍不住感慨,不知道这一战是不是又将决定满人的命运。

    一定会的,我们一定能胜,入主这中原大地……

    他正暗自祝祈之时,便见着河对面,一队人马缓缓过来,看对方模样。正是华夏军。阿济格眉头一耸,便又想到昨日在这边上的遭遇战,千余名华夏军原本正在海河口搭浮桥。准备在此过河。绕道天津卫之后,截断吴三桂的退路。恰好与他的先锋相遇,双方在此激战了半天,最后他虽然将华夏军赶回了南岸,可是却付出十倍于敌的伤亡。

    然后他看到那群人中,有人将手举在额头,显然,那是在用望远镜观察他这边的情形。阿济格同样举起望远镜,看到的是一张年青得过份的脸。

    “华夏军上下都年轻啊……当真是生机勃勃,与之相比,大明垂垂老朽,实是不堪一击。”阿济格心中暗想,不知不觉中,他内心也有了些自己老去的感慨。

    “王爷,他们在做什么?”因为在黄台吉死后,阿济格审时度势,开始帮助多尔衮,因此他如今也被封为了郡王。在他身边,一个部下小心翼翼地问道,脸上隐约有忧色。

    “唔……似乎在指指点点,莫非还想于此强……”

    话正说到这,突然间,阿济格听到远处隐约有隆隆的声音响起,阿济格顿时一惊:“是蒸汽船……看来对面的顾家明还不死心,调来了兵船!”

    华夏军在水面上的优势,几乎是无解的,建虏在陆上虽然屡败,却还有与华夏军交战的勇气,但在水面之上,建虏便是与华夏军对面的勇气都没有!

    “孔有德,孔有德!”阿济格大叫起来。

    不一会儿,孔有德抹着汗水,出现在他的面前:“王爷,微臣在此,不知王爷有何吩咐?”

    阿济格听得那隆隆声越来越大,他用望远镜向声音传来处望去,已经可以看到蒸汽船高耸的烟囱还有阳光下刺眼的金属光泽——这是华夏海军的铁甲舰,虽然只是水线之上包了一层薄薄的铁甲,可是对于建虏来说,已经具有极大的威慑性:钢铁竟然能浮在水中!

    “华夏军的蒸汽舰来了,你那边,准备好了么?”

    “王爷放心,我那边正在加紧进行,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敌舰进入河道!”

    天津卫成了决战地点,阿济格在知晓此事之后,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削减华夏军在水面上的优势。华夏军蒸汽军舰上的火炮,比起陆军所使用的移动火炮射程、威力都要大,而且它在水中往来自如,建虏却无法冲到水中去。因此,阿济格估计,华夏军可能会将船再调到天津卫来,因此,他第一时间安排孔有德前去布置。

    “再给我快点,不要顾惜人命,如果不舍得你的部下,就驱使周围百姓,反正汉人象蚂蚁,怎么也杀不绝!”

    森冷残暴的话语从阿济格的嘴中吐出来时是那么自然,仿佛他口中的汉人真和蚂蚁一般。孔有德自己也是汉人,但是却没有丝毫芥怀,他早就知道,自己的命运早就脱离了汉人,汉人的荣辱,再也与他无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汉人越为卑贱,他的地位越为稳固。

    华夏族裔当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但象孔有德这般甘心为异族之奴者也同样层出不穷,即使华夏国势蒸蒸日上,也总有些自以为自己能力足以为一省总督甚至一国执政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出卖华夏族裔之利益,甘心为异族驱使,哪怕明知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知道对方满口的荣华富贵都是画个大饼充饥,却一个个乐此不疲,非得将华夏整个儿卖给对方才甘心。

    “臣明白,臣这就去!”孔有德打了个千,行起满礼来。他现在倒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还没忘记学着那些满人“喳”一声。然后,他便转身上马,飞奔而去。

    蒸汽船大约又用了十余分钟。终于驶至海河河口。阿济格此时稍稍后退,远远眺望着这支舰队。这是由一艘蒸汽船和三艘帆船组成的舰队,最小的那艘也比阿济格此前见过最大的船还要大。船侧舷上密集的炮窗。让人不寒而栗,阿济格可以想象得到,当这移动的武库火力全开时相当于一个什么情形。

    “终有一日,我们大清也要有这般的战船,若无战船,海上无法与俞国振交锋,便只能处处被动挨打。”

    阿济格心中如此想,然后便看到那四艘船开始侧转身躯,减速缓缓向河口驶来。在入河口之前。它们抛锚停下,放下了一艘舢板,与南面的华夏军陆军会合于一处。

    阿济格心中有些惋惜。要是华夏军的这四艘船大模大样一头撞进海河中就好。

    然后。他就听到轰的一声巨响,一艘船上发了一炮。炮弹落在与阿济格等人相距不过五十余丈处,阿济格胯下的战马是受过训练的,可听到这声音,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响鼻,不安地躁动起来。

    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