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没有说要拿他们怎么样,家人每天可以在早晚来看望,一个月之后便放回家中。”俞国振哼了一声:“你们不懂教小孩规矩,那我来……谁想反对?”

    周围顿时跪下了一地的人,不停有人哀求,俞国振却心若铁石,只是不理。

    这场风波的到来,虽然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却也给了他一个推行自己政策的切入点。对于任何村庄来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要控制了孩子,便可以说控制了这个村子。

    至于村民现在的反应,俞国振根本不在乎,想来过个十天半月,这些穷困潦倒的村民就巴不得将这些孩子送来了。

    “为了便于管理,我准备在此建房,你们若是愿意赚些钱,便为我平整土地。”俞国振指了指村子东北角的一块地:“我看此地不错,这是谁家的田地?”…;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如此问是什么意思。

    “我来说说这里建房做什么用吧,这些小子,都将住在这边的屋子里,建房所需要的材料,我会让人送来,建房的工匠什么的,我也会去请。”在示之以威之后,俞国振开始诱之以利:“凡在我这工地上做活的,每日管三顿饱饭,还按照干活的情形发放工钱,懒者一文皆无,勤者可以赚到十五文到五十文不等。”

    听得每日管三顿饱饭,村里人眼前就亮了一下。俞国振早就看过他们的田里,这些村民的耕作手段极是简单,几乎完全靠天吃饭,虽然种的也是水稻,但俞国振估计他们的亩产量未必能达到两百斤——比起播下的种子多收不了多少!故此,村中甚为贫困,虽然还可以捕渔,不至于饿死,但他们的那几艘小破渔船和脚盆的差别不大,打来的鱼又不宜保存,也无处可卖,因此村里一日两顿都是艰难。

    “这个……老爷说的可是真的?”

    俞国振笑吟吟地道:“村子里可有读书人?”

    周围全是摇头,好一会儿,才有人嘟囔道:“读书人可是天上星宿下凡,我们这子,怎么会有读书人?”

    “不管有没有,这个你们先看着。”俞国振向身边的齐牛示意,齐牛摘下背上背着的藤箱,打开之后,从其中取出一张纸。

    村里的百姓可看不懂纸上写的是什么,但那右下角通红的大印,他们还是看得到的。

    “此为昌化县令公告,我们来此办学富民的。”俞国振道。

    从方才村民的反应,他不难看出,村民们对于读书既是敬畏又是渴望,后边的富民,村民未必当回事,但办学则不然。

    “从今日起,全村七岁之上、十五岁以下,尽数入学——你们放心,不用百姓教一个铜板,办学之资,尽数由县上承担!”

    “原来是上差,只是,我们……我们村小,怕是……用不着吧?”那老人虽是心动,可是出于老年人的保守,他还是表示了自己的反对之意。

    “是否用得着由不得你,七岁之上十五岁以下者,若不入学,其父祖兄伯便处枷三日、苦役十日之罚,若是再不入学,便处枷十日、苦役一月之罚……”

    见过方才俞国振立威的手段,又听得他冷冰冰地说出处罚内容,村民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将这话当耳旁风。很显然,来的这些“上差”,绝不是好糊弄的,他们动手教训人,也绝对不会手软!

    (求月票哇求月票,另外,虽然明知知道会分流我的月票,有一件事情我还是得说:太监了一年半的《明末边军一小兵》又出宫采办了!)

四八七、暴风骤雨临小村(三)

    符珠跟在王启年身后,满脸都是讨好之色。

    “启年哥哥,再教我几个字吧,求你了,再教我几个字吧!”

    “不教!”王启年看都不看他,趾高气扬地向着村子东北行去。

    其实王启年自己识得的字也不多,就是百,够他看得懂一般的公文罢了。他在这方面的反应着实迟钝,远比不上他在军事技能掌握上来得快,这只人说,人有偏长,对此俞国振也无可奈何。

    按照俞国振的要求,每识一字,便可换糖一个,若是想换第二个,除了新识一字外,还得将旧识复习一下。故此,对于原本就缺乏营养的符珠等少年来说,一个字就是一颗糖,他们不敢找成年的虎卫来问,于是王启年便成了孩子王。

    当初符珠就是带头抢糖的,可是才过了仅仅三天,他便跟在王启年背后哥哥长哥哥短叫得欢。王启年有些憨,可也是实心人,符珠的一些小把戏耍他是够了,但每每事后叫俞国振得知,必然要加倍找回来,因此符珠现在只能老老实实地以识字换糖了。有俞国振撑腰,王启年的这个孩子五自然当得非常爽,现在他可是走到哪都有小跟班了。

    在预定的学校校舍所在地,先建起来的是一口井。为打这口井可是花费了他们两天时间,六米深的井,先用河沙垫底过滤,再用青砖砌住边缘,使之能够有所支撑不至塌陷,再最后,埋入镀锌钢管,用水泥将之重新封好。

    钢管露出地面至腰左右,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将手压井的井头装上钢管了。因为橡胶的出现,手压井造得相当好使,而镀锌对新襄如今的冶金技术来说,更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之中便记载了用炉甘石作原料坩锅冶炼“倭铅”的技艺。

    今天,便要试试这口井能不能用了。

    王启年到的时候。井边上围拢了一圈又一圈的人,这座被俞国振命名为“南沙村”的小村之人,几乎全部到了,不仅是他们,相邻的村子里也来了人,甚至还看到服饰怪异的黎人。对于昌化这样的小地方来说,哪儿有新鲜事,那可是能将四邻八乡都引来的。

    看到这种情形。俞国振笑了起来:至少有一点古今相通,那就是华夏民族的好奇心。

    这也是让华夏民族能更容易接受新事务的一个关键,当一样新物件出来之后,华夏民族在惊讶之余,总会动脑筋去揣摩它的原理,然后动手去仿制。再然后就是超越。有人将这种能力称为“山寨”,俞国振倒不觉得这是蔑视,华夏民族的好奇心与学习心,原本就是植根于草根阶层当中,只要给他们合适的土壤,即使一时落后,他们便能奋起直追,直至超越。

    “符老爹,你来压吧。”他笑着向村中的那个老人招手。

    符老爹看上去足有七十岁。实际上年纪只是五十出头,也就是那天最后壮着胆子来与俞国振交涉的老人。听得俞国振的话,他大着胆子过来,伸手抓住压柄,在俞国振的示范下,开始抬高压柄,原本井中的空气,便随着这个动作而掀起皮圈阀。符老爹又看了俞国振一眼,俞国振将一瓶水灌到了井里。然后又示意符老爹压动。

    符老爹一开始时动作极不自然。但压了两下之后,便习惯了。紧接着,就看到银色的水自井口涌了出来,象是一眼甘泉。…;

    “啊!”周围一片惊呼声。

    昌化并不缺水,每年的降水量根据去年的统记,达到了一千七百多毫米,但是降水过于集中,使得雨季水灾干季旱灾。能手压出井水来,对于这里的百姓,还是有些吸引力的。当然,最让他们觉得神奇的是,这个装置竟然真的有用!

    没有什么比亲眼所见更有说服力了。符老爹年纪虽大,童心尚存,用力压个不停,周围人纷纷前来接水,有人还一饮而尽,那水的滋味相当甘冽,与他们在村外昌江里提来的水完全不同。

    “啧啧,这位老爷果然好本领!”

    “听闻又是如苏东坡一般天上的星宿下凡呢!”

    对于昌化人来说,曾经贬至于此的苏东坡,就是他们见识过的最了不得的人物,故老口耳相传,有不少苏大胡子的故事。因此,在见到俞国振的这种手段之后,便情不自禁拿苏轼与之相比了。

    “接下来便是建学堂。”俞国振看着周围眼睛闪亮的百姓:“我三日前说了,若是愿意来相助,只要肯干活,一日三餐包了,还另发工钱,你们究竟做还是不做?”

    若没有这口井,南沙村的百姓不会相信他,但有了这口井就不同了。“办学”的事情姑且不说,但管吃这件事情上,却是绝对没有打折扣的,至少打井的这三天里,凡是来助的,都是管了三天饭!

    就是被俞国振强行带到这片荒地上的那几个南沙村的小子,每天也是三顿饱饭,吃得他们眼睛发亮。

    “老爷,管饭……是不是管肉菜?”有人大着胆子问道。

    俞国振这三天管了来上工之人的米饭,但不管菜,他们自己倒是每天荦腥不断。这个倒不是俞国振想要给自己搞特殊化,而是要让这些乡民知道,他们现在做的事情,只够吃饱饭,想要吃上肉,那就得跟着新襄的节奏向前走,而不是如今这懒洋洋的模样!

    “想吃肉?”俞国振似笑非笑地问道。

    “想!”众人齐齐点头。

    “简单,好好干活,便有肉吃。”俞国振道:“做得好了,学得本领多了,用不着我发肉与你们,你们自己便能买肉了。”

    听得这后边一句,众人都是哂笑,如今昌化穷困潦倒,人口稀少,几乎没有人家能养猪,便是有钱,也没有地方买肉去!

    但不管怎么说,在俞国振的鼓动下,他的学堂大计终于开始了。通过船将水泥和红砖从昌化运来,仅仅是十天功夫,学堂就已经建成。

    一个六十多人只有十二个适龄少年的小村子,自然用不着太大的学堂,实际上他建起的,是一排八大间的瓦房,考虑到村民如今的性子,俞国振没有直接装玻璃窗,反正海南气候温暖,不怕寒风冻着人。八大间的瓦房其中两间被打通,充当学堂,十二个少年在里面学习还显得很宽敞。简易的木漆黑板、写时吱吱响的粉笔,还有三门课程,最初时让少年们觉得新奇。不仅是他们,就是孩童们的父母,也总爱跑来听,想知道这所学堂教的究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