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啸大明-第8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说是蛮荒之辈,你的见识短浅,一叶蔽目,不过是井底之蛙,又岂知天下之大。”

    李杜国“哼”了一声,道:“全是一派荒谬之言,天下虽大,但除中华之外,又岂有他国。郑将军故意说其离中国十数万里,不过是让人无法查证罢了。”因为见多尔衮并没有制止自己和郑芝龙争辩,李杜国也不由胆大了一些,言语之间,也带有一些不敬之言。

    不过见李杜国这样近乎强辩的否定海外的一切,郑芝龙也觉得没法再和他说下去了,只好看向多尔衮,听他来裁断清廷本身就是一个落后民族,在入关之后,虽然以中华正统自居,而且也处处标榜自己是礼仪之邦,最怕就是别人说自己蛮荒夷狄之族,这也是所有暴发户的心态,有了几个钱之后,就想装贵族,玩底蕴,因此对李杜国所说的话,多尔衮在心里也有几分赞同。

    但多尔衮毕竟不是腐儒,而且北京还有一些传教士,对红夷毛人到有一些耳闻,当然也知道红夷毛人在一些所谓奇yin技巧方面,确实比中国强。别的不说,就是红衣大炮,就是红夷毛人传入中国的。

    其实最初的红夷大炮大部份都是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买来的,只是当时的中国人对欧州并不了解,在最初的时候,曾把欧州人全算作佛朗机人,后来才慢慢分成了佛朗机人、干系腊人、红夷毛人,但俱体谁是谁,其实也没几个分得清楚,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以一带全的事情其实也不少。

    因此多尔衮也觉得,如果红夷毛人真能帮自己造船,和他们联系合作,到也不错。因为多尔衮知道,郑芝龙在南方,也经常和红夷毛人通商来往。而且现在商毅似乎更进了一步,不仅和红夷毛人做生意,多尔衮从南京的谍报人员那里也知道,在前不久商毅还纳了一个红夷毛女人为偏妃。

    不过多尔衮马上想到,商毅纳了红夷毛女人为偏妃,是不是表示双方有可能达成某种政治协定,也许这就是一门政治婚姻,那么红夷毛人还会帮自己吗?当然按多尔衮现在的见识阅历,也只能理解到这一步了。

    郑芝龙也不禁苦笑起来,只好又把佛朗机人、干系腊人、红夷毛人向多尔衮详细的解释了一遍,也算是给多尔衮上了一节国际大势的课。

    听郑芝龙说完之后,多尔衮这才对海外多了几分了解,因此想了一想之后,对郑芝龙道:“老郑,这件事情你让我再想想吧。”然后又对李杜国,道:“李将军,我会让人给你们安排地方,这种龟甲船,先造几条出来再说。”

    李杜国听了,也总算心情好了一点,毕竟多尔衮还是用了龟甲船,因此也道:“多谢摄政王,等龟曱船造好之后,再请摄政王观看。”

    两人退出之后,多尔衮又沉思了一会,认为联系红夷毛人,到是可以试一试,不过不能通过郑芝龙,毕竟现在清廷对郑芝龙可不能完全放心,既然他和红夷毛人的关系交好,那么如果让郑芝龙和红夷毛人搭上关糸,说不定还真会让郑芝龙逃出去。

    毕竟商家军的海上突袭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了多尔衮,大海才是最好逃跑的地方,万一让郑芝龙上了船,扬帆出海,清廷还真就拿他没办法了,因此这条龙一定要牢牢的锁在岸上,千万不能让他见水,否则就是龙入大海,再难束缚了。

    当然没有郑芝龙,多尔衮同样可以和红夷毛人搭上线,因为北京还有传教士在。

    罗马天主教会将中国分舵分成了南北两个分舵,分别有汤若望和龙华民出任分舵主,汤若望固然是春光得意,而在北京龙华民却一肚孑苦水倒不出来。

    为了改变上一任舵主利玛窦交好上层的传教方式,在中国推行龙华民式的改走群众路线,但事实证明,在中国离开了官府,什么事都干不付,结果导致天主教会在中国的局面每况愈下。

    凊廷入关之后,虽然没有驱逐传教士,但北方的传教事业然没有任何起色,甚致是一年不如一年。而随商毅一起到南方去开创新地区的汤若望等人却重新拾起了利玛窦路线,结果在商毅的支持下,也搞得有声有色,成绩绯然。不仅修廷了杭州圣保罗大教堂,而且还为商毅在教堂里举行了婚礼,也成为天主教会在中国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比北方可要胜强得多。

    而在北京的其他传教士们也都羡慕得只冒酸水,同时也开始反思龙华民路线,认为不走上层路线,只走群众路线,绝对是北方传教事业的一大失败,因此从现在开始,也要重新回到利玛窦路线上来。在众口一辞之下,龙华民也不好再坚持自己的传教路线,只好同时了众人的意见。

    于是传教士们也开始积极活动起来,毕竟天主教在北京也己经存在了四五十年,有一段时间还是发展得不错,每个传教士也都有几个非信徒的朋友,其中也有几个明朝的官员,现在也都成了清朝的官员了。正好这时清朝在训练新军,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欧州人制造火器的水平都比中国强,当初汤若望还帮忙明朝监造过红衣大炮,因此也有人想向清廷邀功,于是这群洋和尚,有没有会造火枪火炮的。如果有会的,到是可以像多尔衮推存他们。

    但现在留在北京的洋和尚都是走龙华民路线,除了传教之外,对其他的事情所知不多,当然更别说造枪造炮了,不过洋和尚们又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因此都说自己可以联络荷兰人威葡萄牙人,来帮清廷造炮,并且还可以帮清廷训练军队,同时还信誓旦旦,都说欧州人制造的枪炮,绝对要比商家军强。

    当初也确实有葡萄牙士兵帮眀朝铸炮练军,因此也有官员请功心切,于是向多尓衮作了报告。多尔衮正在犹豫不决,又听郑芝龙说荷兰人善于造船,于是才坚定了决心,请荷兰人帮助,不过不用郑芝龙出面,而是由这帮洋和尚来付责。

第二一四章 大清时报

    虽然现在清廷面临看许多的困难;但毕竟也是在一件一件的解决,而且又收了两名朝鲜美女,多尔衮的心情也相当不错,因此这个新年也算过得非常热闹喜庆。

    但在新年之后,多尔衮的心情就遭了下来,因为最近几期的[杭州时报]都送到了多尔衮的案头上。

    现在看[杭州时报]也成了多尔衮毎天的必修功课,一方面可以从报纸上了解南京方面的动向,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些其他的知识。比如说海外的知识。当然在以前,多尔衮对这些内容只凭兴趣,心情好就看看,心情不好就扔到一边去。但尽管是这样,多尔衮一点有限的海外知识,大部分也都是从[杭州时报]上知道的。

    在多尔衮决定找荷兰人帮忙之后,特意翻阅了以前的[杭州时报]将有关于荷兰的内容全都找了出来,其中居然还发现了一个关于荷兰这个国家的介绍。多尔衮这才知道这个国家的真正名字叫尼徳兰七省联合共和国,而且国家竟然没有皇帝,最高首领称为执政;是靠一个什么议会来选举决定。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样,要不是[杭州时报]上登载的许多地方和郑芝龙说的是一致的,多尔衮甚致都认为这是商毅编造出来的一个国家。

    不是吗,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皇帝,那还不乱了套吗?蛮夷之国就是蛮夷之国,根本就不知道君臣纲常,想到这里,多尔衮才衷心的感觉到,中华才是礼仪之邦。虽然多尔衮一边看,一边批判荷兰的国家政治制度,但也对这个国家有了相当的了解。因此多尔衮也意识到,报纸还真是个好玩意。

    其实不仅仅是多尔衮,就连整个清廷几乎都在看[杭州时报]。有人是了解南方的情况,也有人是通过[杭州时报]才知道清廷发生了那些事情,因为这个时代的消息传播太过毕塞了。现在每一期的[杭州时报]大约有三千多份是发行到清廷的,其中被送到北京的,就超过了二千份。基本都是甴到南京统治区经商的商人带回到北方。

    不过一份[杭州时报]在南方也就买到五分钱一份,但到了北方,至少翻了二十倍,变成了一百文钱一份,而且还供不应求,一份报纸往往会倒手二三次,最终的价格会炒到一两白银以上。

    因为新年,多尔衮己经落下了好几期[杭州时报],也打算一次性全都看完,但他拿起的第一份就是新牟特刑,上面登载的是[南京宣言]。

    看了不到一半,多尔衮的脸色就变了,他当然看得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商毅在向天下发表自己的政治纲领,和假如他统一天下之后的基本国策。

    按说公布自己的政治纲领并不算什么奇特的事情,每一次朝更替时,有希望取代旧朝的势力都会发表类似文告,比如李自成就是用童谣的形势来表示,而清廷入关之后,用的是为明朝报仇的口号,也是一种形式上的政治纲领。但像商毅这么详细发布,到还不多。

    多尔衮决不会认为这是商毅吃饱了洠伦觯潘档谜饷醋邢福h其是头版四句口号的后两句“四民平等,天下为公”多尔衮怎么看,怎么觉得扎眼。

    等看到后面,多尔衮就明白了商毅的用意,因为在这份特刊上,还有一份评论文章,将宣言中提出的政治纲领,和满清入关之后,所施行的政策进行了一一的对比,重点火力当然集中在后世总结的清初六大弊政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屠城。得出的结论当然十分明了,就是南京政府施行的是仁政,而湥⑹┬械氖潜┱虼撕耪斜狈降陌傩眨谥谢街Γ慷夹卸鹄矗品瓬'廷的统治,投靠南京政府。由其是结尾,写着“凡我中华孑女,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南西北,皆有杀虏报国、反正投诚之义务。也把多尔衮惊出了一身冷汗来。

    如果换了是南明朝廷的任何一个,发布这一份宣言和评论,多尔衮都不会再乎,最多不过是一笑了之,因为什么政治纲领、主张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