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52铁血中华-第4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之后,周围都是穷人,容易受他们鼓动,拉起更多兵马。可那恰恰是他们的死地。只要捻匪在险僻之地汇集,官军直接围过去就行。再也不用追着捻匪跑。”

    曾国藩与江忠源都打了这么多年仗,李鸿章的看法立刻得到了两人的赞同。一旦捻军真的集结在险僻之地,天时地利人和,根本没有一样站在他们那边。捻军让官军最头痛的是他们流动作战,官军经常会被捻军利用机动能力杀个回马枪。不久前的战例证明,没有了机动能力优势的捻军,湘军与淮军可一点都不怕他们。

    “如此甚好!”曾国藩说道。

    江忠源也赞道:“真是名师出高徒!”

    曾国藩一路鞍马劳顿,此时得到了办法,解了心中重担,他就去休息了。江忠源心中郁闷,就把李鸿章并没听到的有关京城的消息给李鸿章讲了。李鸿章的神色越来越凝重,最后木然坐在那里。

    江忠源为人侠义,从不是一个爱抱怨的人。只是到了此时他也忍不住了,“京官逃散,八旗京营出兵时推三阻四。半壁江山不保,逆贼都祸害到了京城之下。这……这简直是……”

    正因为性格侠义,所以江忠源硬生生把“亡国之相”四个字咽回肚子里头。可这番努力也让江忠源憋了口气在胸口,剩下来的话竟然说不出。

    “这就是亡国之相吧。”李鸿章倒是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江忠源恨恨的低下头,不愿意就此再多说什么。可李鸿章却没有停下,他说道:“江公,我们派一支部队过了淮河试探一下光复军的虚实可好?”

    “你也这么想?”江忠源有些惊讶的问道。李鸿章这个人比较滑头,江忠源对此深有体会。曾国藩那样坚持己见。把定好的方略执行到底。例如曾国藩在涡阳屠戮地方百姓,江忠源其实也很是不以为然,可真遇到捻军试图杀回涡阳老家,曾国藩之前的准备就显出了威力。滑头的李鸿章却不会像他老师曾国藩,李鸿章是那种总是会想办法尽可能收集到更全面的资料,找到一条相对轻松的道路的家伙。当下的危急已经是迫在眉睫,江忠源已经弄明白若是不能击败光复军,满清朝廷只有死路一条。现在唯一可能就是确定光复军的水准,若是光复军现在不堪一击,至少是淮军能够对付的,那以后朝廷才有希望。不然的话,就只能等光复军如同太平军一样自己闹天京之变了。

    “江公,若是不打一下,我实在是不甘心。既然光复军此时准备坐山观虎斗,我们即便打过去,想来他们也不会一定要打过淮河。要是打过淮河,他们早就打过来了。所以我觉得打一下试试看,还是能行的。”李鸿章先把最后的算计拿了出来。

    听了李鸿章的分析,江忠源咬了咬牙,“好!就先打一次看看。”

第119章 吸血(十)

    淮军想与光复军作战的话有着大把的机会。特别是在光复军夺取徐州之后,淮北的北面就是徐州,东边是宿迁,南面渡过淮河就是淮南。整个淮北处在光复军三面包围之下。淮军以三万多部队,却始终动弹不得,就是这三万多部队防御三个方向已经捉襟见肘。在北、东、南三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无法形成兵力优势。更不用说同时在三个方向上作战了。

    理论上向北进攻徐州最轻松,那一大片的平原上到处都可以行军,打不赢还跑不过么?只是那么一大片的平原,光复军想怎么追就可以怎么追。万一光复军来了劲,没收住脚直追到宿州怎么办?最后李鸿章还是建议渡过淮河发动进攻。

    不管淮河是如何容易的渡过,可淮河毕竟是淮河,好歹也是能让光复军有种停顿下来的地标感觉。既然光复军之前用理性约束住了他们的脚步,为了不让战争超出预期,最好的帮手反倒是光复军的理性。

    五千淮军做好了战斗准备,开始集结船只准备渡河。淮河虽然不算宽阔,却也不是简单的涉水就能渡过的。湘军水师从与光复军的水师在巢湖来了一次大战,那次战斗之后湘军水师的大船全军覆没。小船通过安徽的水网逃到了淮河。李鸿章想借用太平军渡过淮河的故智,用小船搭建浮桥渡过淮河。

    淮军一支军队在淮河北岸集结,光复军安徽军区当天就知道了。原本的淮河防线一分为二,成了安徽军区与徐州军区。安徽军区政委周金国少将当时正在开会,面对着一众政委与军事主管,这位在两湖战役中表现出色的军人一脸严肃,“驻扎在安徽的官兵大多数都不是安徽人,大家回去之后要好好的做思想工作。现在部队是异地从军,战士们的家乡驻扎的也不是本地人。大家都不好好的和群众搞好关系,这还是中国的军队么?这还是光荣的光复军么!”

    政委们还稍微好点,军事主管们都感觉挺委屈。一位上校站起来说道:“现在部队承担着沉重的水利建设工作,部队很辛苦了……”

    周金国喝道:“拿了老乡的鸡,分粮食的时候抢在老乡们前头,这和工作是不是辛苦有什么关系?当年岳王爷岳飞的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掠。这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我们的部队只是早一会儿晚一会儿得到补给,该给的补给一点都不少。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就耐不住了么?在老百姓面前逞什么英雄啊!欺负没有装备的老百姓,很光荣么!”

    “政委!是各路百姓先加队的,可不是咱们的部队先加队啊!”军事主官并没有服气。

    周金国可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他大声答道:“老百姓苦了这么多年,他们也从来不信官府。咱们都是苦出身,这个大家还想不到么?老百姓不相信新政府,咱们自己也不相信了么?老百姓加队,那是因为他们担心来晚了就没有那些承诺分给他们的东西了。可咱们部队还不清楚这些物资肯定是够的么?群众人争先恐后的抢,部队跟着起什么哄啊!”

    这一众挨批的政委与军事主官们都不吭声了,最近光复军开始兴修水利。光靠部队自然不够,也得动员百姓参与其中。而百姓们就没有排队的意识,而且领取该给他们的物资时候疯狂的向前拥挤。部队里面也有些同志气不过,也跟着挤。最后闹出踩踏伤人的事情。

    党委不可能去批评百姓,所以党委就把部队给批了一通。部队的同志当然觉得委屈了。

    批完了人,看到大家也不再强辩。周金国命道:“下令,从明天开始,分发物资的人员增加三倍,尽可能的分流人员,加快发放速度。”

    听了这个说法,一众军事主官满脸的不爽,就差直接说出,“你早点说解决办法不好就好了么!”

    就在此时,通讯参谋送来了一份电文,周金国看完之后对与会者说道:“报告大家一个消息,淮军好像出动了,准备渡过淮河。”

    这个消息立刻让所有与会者兴奋起来,三年了,淮河防线的各部队早就准备战争,却只能在淮南镇压反动地主,帮助群众兴建水利。此时终于有仗可打,这种欢喜实在是难以言喻。

    周金国说道:“我建议立刻准备迎击,同时发报给中央。大家的意思呢?”

    此时能够代表安徽军区的所有军事成员都在,大家转瞬间就举手表态。所有人都同意了此事。

    对于韦泽而言,包括军委而言,淮军的勇敢实在是超出想象之外。淮军是决定拼死一战?还是有什么别的打算?军委同意了迎战的建议,但是对接下来的战斗并没有统一的意见。

    韦泽想了想,最后让左宗棠出来发表一下意见。毕竟以熟悉的程度来看,左宗棠对淮军的熟悉程度大概是相当高的。

    左宗棠出来说话的时候还觉得有些不爽,他此时的身份依旧是一员“叛将”。不过左宗棠却不是那种不识大体的人,毕竟此时询问他也是最合乎道理的选择。思忖了片刻,左宗棠答道:“我觉得淮军并不是准备与光复军决战。如果是决战,他们应该对淮河方向进行防御,在徐州方向发动进攻。我也不认为淮军这是虚晃一枪,只要进攻淮河方向,我军在徐州方向的部队肯定会做好准备。”

    只是左宗棠在最后的判断时候有些犹豫,他沉吟片刻之后说道:“不过淮军并不知道我军的电报网络,所以我不能完全确定这点。毕竟没有见到电报之前,我也不能相信情报能够朝发夕至。”

    又停了了片刻,左宗棠改变了一点自己的看法,“但是情报传递并不会延迟那么久,也不能设定淮军完全认为我军情报传递速度比较低。”

    听了左宗棠的说法,韦泽出来定调了,“对于高水平的敌人,他们的行动反倒是能够理解的,因为我们的水平比较高。对于低水平的敌人,我们的判断往往会出错,因为我们没办法把自己降低到某个水准之下。现在就请同志们用低水平来考虑淮军,只有这么做才能接近现实。”

第120章 吸血(十一)

    “都督,要是用低水平来讨论清军,那就没什么可讨论的。只有咱们到底怎么打清军而已。”军委的同志们的看法挺一致。

    “这个想法很好啊。”韦泽表示了赞同。

    左宗棠听到这话,心中感到五味俱陈。他很想知道光复军的实际战斗力,却没想到光复军的态度是如此“傲慢”。可仔细想想看,光复军既然能够轻松碾压清军,有这样的判断并不意外。

    胡成和此时说道:“如果是这个角度,那就是咱们到底要不要打过淮河。情报显示曾国藩在涡阳杀了几十万人,这件事我觉得不能这么放过吧。”

    在解放了江西等地之后,光复军才知道湘军到底制造了何等的暴行。涡阳的血腥屠戮才没有让光复军感到太意外。胡成和接下来的建议很简单,“将这个消息告诉捻军吧。”

    满清并没有开发东北,尚且在满清手中的精华地区就只剩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山西地方上的晋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