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52铁血中华-第3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走!”请王李开芳怒道。自打年初安庆失守,英王陈玉成的精锐在安庆损失殆尽之后退到了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安徽就只剩下李开芳的部队在支撑。七八年中都稳如泰山的淮南,在淮军与湘军南北夹击之下几个月内就丢了干净。作为安徽太平军中心的庐州几年中都非常安全,李开芳在这里向各处发布军令。可转眼间就陷入了重围之中,这样的落差实在是令李开芳无法接受。

    幻灭的现状让李开芳生出了一种强烈的情绪,他大声说道:“只要再等等,援军是一定会来的。”

    这不是李开芳第一次说这样的话,吴少康当然知道李开芳一直很讨厌韦泽,他方才提起韦泽就是试图让李开芳想起韦泽北上挽救北伐军的往事。如果东王杨秀清还在,韦泽依然是太平军的悍将,李开芳所期待的援军肯定会来的。可天京之变后,杨秀清被杀,韦泽脱离。太平天国几年来一直走着下坡路。

    面对上游湘军的猛攻,太平军疲于应付。忠王李秀成与侍王李世贤两人在江西接回了“万里回朝”的二十万太平军之后,并没有向上游发动进攻,而是转而进攻浙江。除了在淮南的李开芳之外,留在上游抵挡湘军的只剩下江西的彰王林凤祥与以安庆为基地的英王陈玉成。

    独占淮南的李开芳几年来很是安逸,却完全没想到破灭来的如此之快。整个淮南的大城只剩下庐州,湘军又一举夺了城外的阵地,庐州城的局面变得更加糟糕起来。

    看李开芳一意孤行,想固守庐州等待救援。吴少康只能换了一个说法,“那让属下去请求援军吧。”

    “你准备从哪里请援兵?”李开芳有了些精神。

    吴少康答道:“属下只能去镇江请求援军。若是不去请求援军,天知道援军会什么时候到。”

    这话指出了残酷的现实,李开芳也不吭声了。林凤祥虽然地位高,威望大。可他也仅仅是地位高、威望大而已。原本林凤祥的计划中,李秀成兄弟接下了去江西接应“万里回朝”的太平军兄弟,就会与林凤祥合兵一处,共同对付上游的湘军。而这两位直奔浙江的行动宣告了太平军各集团合作的设想化为泡影。

    有这两人带头,太平军无可避免的发生了新的分裂。十三位王爷中,林凤祥是主动扛起应对江西清军的重任。英王府就设在安庆,英王李秀成不得不以安庆为中心活动。而其他王爷要么就留在安全的天京城,要么就跟在李家兄弟身后杀进浙江,或者以镇江为中心驻扎。

    齐王韦泽走后,淮河防线一度被大伙认为维持不了太久。可都认为维持不了太久的淮河方向,却也这么维持了五六年。五六年中,太平军打不开局面,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危险。想干事的林凤祥自然可以在江西与湘军血战。有进取心的李秀成兄弟也能进军富饶的江浙。没有进取心的王爷们可以在天京城和扬州镇江等地维持自己的生活。

    林凤祥自顾不暇,李秀成兄弟没能力回军,天京城的洪天王不请别人来救他就谢天谢地。唯一有可能出兵救援的就是在镇江逍遥的吉文元和曾立昌两位王爷。他们其实也不是没有任何军事压力,不过清军对他们根本谈不上威胁。他们还是有可能派些援军来救援庐州。

    “请王,我们还是派人去镇江请援军吧。”钟大洪开始支持起吴少康的建议。

    “我们还是请求援军吧。”有钟大洪带头,其他将领们也纷纷表态。

    见到这般情况,李开芳只得点点头,他说道:“那就让钟兄弟前去请求援军。”

    吴少康大为失望,他对现在的战局毫无信心,所以他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够去请求援军的。没想到李开芳竟然把请援军的重担交给了钟大洪。

    钟大洪为人爽快,做事毫无拖拉。接到了命令之后,他从李开芳这里拿了信件,然后立刻做了出城的准备。吴少康不放心,亲自送钟大洪到城门口。夜色中,吴少康揪心的说道:“钟兄弟,你可一定要把援军带回来啊!”

    钟大洪有点闷声闷气的说道:“若是镇江不肯出兵,哪怕是我去请齐王出兵,也一定会把援军给带回来!”

    听到这话,胡少康苦笑起来。齐王韦泽还在两广,哪里能那么容易就出兵了呢。

    “保重!”钟大洪说了一声,就命人偷偷打开城门。他方才说的是真心话,自打被韦泽从河北救回来,钟大洪就与韦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私下联络。如果镇江方面不肯出兵,钟大洪的目标就是广东。与胡少康一样,钟大洪坚定的认为,能够击败湘军的只有韦泽。

第32章 杀戮的理由(十一)

    7月的天亮的很早。湘军吃了早饭,就开始继续修筑营垒。昨天晚上太平军前来劫营,被湘军发现之后一通枪炮就给打退了。湘军在江西有过大量掳掠百姓,驱使他们攻城的经验,江西的太平军也曾经多次试图劫夺湘军抓到的百姓,湘军吃过几次亏之后涨了经验,在防卫上有相当的章法。

    只是有一支小部队趁乱穿过湘军营地,逃出了包围圈。湘军也不在乎那一小队人马的死活,只要最后四个营垒修建完毕,庐州就被困死。以后庐州的太平军是插翅难飞。

    湘军这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进攻的准备,淮军根本没有掺乎到此次攻城战中来。李鸿章非常了解他老师曾国藩,曾国藩曾大人的宣传中,“民”则是大地主以及追随湘军这支地主武装的百姓,这个范围顶多扩张到湖南自耕农范围。除此之外的外省人,在湘军看来都可以归于“乱民”的行列。对于乱民,曾国藩曾大人的态度就只有杀无赦了。

    所以在李鸿章的建议下,淮军远远的在外围扎营,不许营内官兵出去。湘军湘军驱使的是安徽百姓,淮军中大部分官兵都是安徽人,若是看到这样的局面,只会让他们心生不满。

    “却不知道这法子能否对付韦泽。”李鸿章在淮军首领们的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与会人等暂时无人回答这个问题,最近半年的战争进展之快超乎想象,只花费了半年时间就重夺淮南。下一步自然是进攻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如果战争能和现在一样,或许一年后就要与韦泽指挥的光复军作战。到现在为止,绿营、湘军、淮军,面对韦泽的时候都没有占过一次上风。在未来的战争中,能扭转这样的局面么?淮军首领心里面都没底。

    但是对此事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是毫无意义的,韦泽明显没有仅仅割据两广的迹象。各路消息都证明光复军在两广招兵买马,意图在满清与太平军拼的你死我活之时捡便宜。正是知道了这点,湘军、淮军反倒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他们与太平军不可能共存,也就不存在联合太平军先消灭韦泽的可能性。

    现在太平军正在一步步衰落,正是这种衰落让太平军更努力挣扎求存。太平军想活下去,只能靠击败湘军与淮军。随着太平军的末日一天天接近,湘军和淮军与韦泽决战的日子也在以同样的速度靠拢。

    淮军总帅江忠源终于打破了会议上的沉寂,“等我军围攻江宁的时候,韦泽只怕就会有动静。短期内打到两广却是不易,现在不用想这法子。”

    有江忠源发话,淮军众将都松了口气。谈论与韦泽作战,对他们来说是个过于沉重的话题。就在此时,远远听到庐州方向炮声隆隆,听这个动静,攻城战已经正式开始。江忠源心中感叹,看来曾国藩尽快进攻江宁的态度非常坚定。湘军以前攻城都是靠围困,若不是急于攻城,他们不会如此猛烈开炮。

    攻城的炮声响了三天,三天里头,淮军只是严加防范,他们的任务是阻拦有可能冲出湘军重围的太平军。虽然这三天里头淮军将领也多次请战,江忠源毫不客气的否决了这些人出战的请求。不愿意与湘军抢功固然是重要原因,而江忠源也认同李鸿章的观点,当这些安徽将士看到湖南人驱使安徽百姓攻城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兴高采烈的。因为说不准这些被驱使的百姓中就有淮军官兵的亲属。

    第四天,炮击声愈发猛烈。过了中午,炮击竟然逐渐停了。傍晚时分,江忠源得到了曾国藩的通知,湘军已经攻破庐州,开始在城内剿灭匪军。湘军攻城的能力竟然到了如此地步,这让江忠源非常惊讶。

    曾国藩派人给江忠源送信的行动还遭到了湘军将领们的反对,这些人非常担心江忠源会前来抢功。曾国藩倒是平静的说道:“岷樵不会如此。”

    众将也不敢当面否定曾国藩的观点,看着传令官出了大帐,众将连忙请命,“大帅,我等边进入庐州剿灭粤匪。”

    “去吧!”曾国藩同意了众将的请求。有了曾国藩的应允,除了护卫中军的部队之外,原本负责包围庐州的湘军各部纷纷开始前进,突入了庐州城内。

    此次负责攻城的是曾国荃,湘军悍将鲍超没有直接带兵攻击。得到了曾国藩的命令之后他带兵直扑东门。在东门外,鲍超意外的看到一队湘军围住了三百多人,这些人穿了普通百姓的服色,可一个个都留着长发。

    勒住马匹,鲍超为负责看守他们的湘军,“这些人是做什么的?”

    “回禀大人,这些人乃是义民,他们早就和我等联络。此次就是他们突然攻打粤匪,打开了东门。”负责看守的湘军队官连忙回禀道。

    鲍超知道城内有这么一批人,不过没想到这帮家伙竟然真的能起到作用。正在居高临下的在马上扫视着这些家伙的时候,却见其中有人壮着胆子对鲍超喊道:“大人,我们都是义民啊。我们有江大人给的文书。还请让我们给大人带路。”

    敢突袭太平军的都是有胆量之辈,看到有人带头这么一喊,后面的人也喊道:“这位大人,江大人说了城破之后保我家平安,还请大人让我们回家。”

    鲍超原本只是觉得这群人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