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一十四章 求和
在步骑夹击之下突厥骑兵抵抗了片刻,军心开始动摇,那些突厥将领渐渐开始控制不住手下的骑兵。
李靖瞅见空隙,顿时抓住机会,大吼一声:“击战鼓助威,令全军压上,一举歼灭这股骑兵!”
“咚——”粗大的鼓槌敲击着巨大的战鼓,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
唐军闻得这鼓声,但觉心潮如涌,心头激荡,不由自主的大声吼道:“杀!”
浩浩荡荡的唐军步卒呈半包围状压上,中间,突厥骑兵和大唐精骑正在厮杀着。
就这样一直厮杀着,刀兵碰撞之声和喊杀声响彻天地,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草原,一具具人或者马的尸体横躺在战场之上,不时被突厥骑兵或是大唐步骑践踏。
终于,眼见周围的同伴越来越少,突厥将领不敢再恋战,对着身边的骑士大吼一声:“突围!”便在他们的护拥之下,往外跑去。
以此为引子,越来越多的骑兵开始加入到突围的行列。而这次行动也由突围演变成了溃退。
“大旗前移,令骑兵追击!步卒往突厥步兵方阵压上!”李绩一看突厥骑兵溃退顿时又下令道。
而在他下令之前,骑兵在追击了一段之后便停了下来,看着身后的帅旗大橐。若是主将没有下令追击骑兵私自追击,那可是不听号令,按军法当严惩。另外,是否追击还要看主将对敌撤退的情形进行判断,是佯退诱敌,还是真的仓皇逃窜。
回头望见身后大旗正往前移动,骑兵们顿时兴奋的大吼了两声,迅速分成若干小股,往突厥骑兵逃窜的方向追击而去。
至于那突厥步兵,面对徐徐压上来的大唐步卒,他们明智的选择了放下武器投降。想来也是,打又打不过,跑也跑不过四条腿的骑兵,若是拼死抵抗惹怒了这些大唐军士,说不定来个坑俘,倒霉的还是自己。
从午后时分,一直厮杀到天色将暮,唐军终于将这三万五千人的突厥军队彻底的消灭。
在篝火之下清点结果,此战共消灭突厥步骑合计八千二百人,俘虏二万一千人,余者溃逃,追之不及。
而唐军的损失陌刀兵三百四十七人,这可把李绩心疼坏了。而普通步兵死亡重伤八百六十人,轻伤一千三百多人。骑兵重伤死亡六百多人,轻伤九百多人。总的说来,战绩还是不错的。
关于这些战俘的处理问题,李绩有些头疼,杀俘肯定不行,放了根本不可能,只好令人将他们押回朔州城,集中关押。
于是,李绩决定分出两千步卒在第三日押着这两万战俘南下朔州城,自己则是带着步骑继续往北方奔去。
李绩起骑着高头大马慢慢的行走在道路之上。两旁是过膝高的野草和灌木。
大军在白道休整了一天,恢复了不少的精神,一路行来,昂首阔步,士气高昂。
就在这时,忽然听见路旁传来一个声音:“敢问是李绩李大将军的麾下么?”
声音一发出,众步骑顿时拿起手中武器对准声音传来的方向。
李绩一听见这个声音,正有些纳闷的时候,一名侦察营士卒忽然大叫一声:“王老大,是你么?”
这士卒的话刚刚落下,只见路旁草丛之中猛地站起一个身影,众人正要攻击,那人道:“别误会,别误会,我是侦察营的王克!”
起先问道“王老大”的那名士卒微微兴奋的指着那身影说道:“王老大,果然是王老大!”
其余侦察营士卒闻言微微一笑。
见是自己人,众士卒放下手中武器。
身穿绿色伪装网的王克走到路中,向李绩行了一礼:“属下王克,见过李大将军!”
李绩看着面前这位脸上涂得乱七八糟的士卒,有些迟疑的问道:“你是我的麾下?”
王克摇摇头:“属下跟着张将军现在李靖大将军麾下!”
李绩一听,赶忙问道:“既然你出现在这儿,那李大总管也在这附近了?”
王克点点头:“李大将军的大帐在离此处二十里外的北方!正等着大将军呢!”
李绩点点头,向身边的传令兵道:“传我命令,全军加速前进,早日和李大总管合兵一处!”
四下是一片旷野,晚风吹过,深至膝盖的牧草迎风摆动。
颉利可汗的大帐便是在这旷野之中。围绕着大帐,星罗棋布的排列这大小不一的近千个毡房、帐篷,如同众星拱月一般。
然而此时的营地内却弥漫着一股惨淡的倾颓之气。
颉利坐在大帐之中,双眼怔怔的看着面前的地图。义成公主坐在旁边,却是轻叹口气,沉默不语。
一时间,大帐内除了燃着的牛油大灯偶尔发出“噼噼啪啪”的灯花炸裂声之外,悄无声息。
这时候,大帐门帘倏地被拉开,一众突厥重臣依次进入大帐之中。
默默的行了一礼之后,众臣各自寻了一位置坐下,齐刷刷的看着颉利。
颉利头也不抬,用低沉的声音道:“本汗决定,向李唐的皇帝上表投降!”
此言似乎早在众臣的预料之中,除了那右贤王。只听他诧异的说道:“什么!你要投降!你可是突厥的可汗,怎能向中原的皇帝投降呢?”
颉利看了右贤王一眼,淡淡的说道:“恶阳岭之役,我突厥损失万余人,定襄城降,我军损失两万人,昨日白道之战,我军损失近三万人。三场大战下来,我突厥已经损失六万余人,剩下的军队不足五万,何以能与李靖李绩二将抗衡。况且他们二人已在白道合兵一处,挟胜追来,势不可挡,若是不投降难道还要让他们把我们统统活捉了不成!”
右贤王听到颉利这般说,当下沉默不言。片刻之后,才幽幽说道:“我突厥时运不济,天不佑我!唉!”说着一声长叹,却是让大帐之中充盈着一股浓烈的悲壮情绪。
颉利却是笑道:“我知叔父一直以来为我突厥呕心沥血,对于这投降之事,定然是心中颇有芥蒂。但是,本汗投降却不是真的降他大唐,只要大唐能停战,将那李靖李绩二将调回长安,我突厥便可从容迁往漠北之地,收服薛延陀、回纥诸部,休养生息。十年之后,定能洗雪今日之恨!今日投降,换来休养生息,这何乐而不为呢?”
听了这话,右贤王才渐渐舒展开眉头来。
帐中大臣顿时纷纷出言附和。
然而一旁的义成公主则是呆呆的看着地图,看着长安城的位置,脑中却在反复的考虑道:“大唐会让我们降么?”
大唐贞观三年十一月初十,颉利率众到达铁山,于阴山下重开牙帐。
大唐贞观三年十一月十二,颉利派出使者前往李靖李绩二将大帐,献上降表,表示愿意率众归顺大唐。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龙颜大悦,派出以鸿胪寺太卿唐俭为首的使团,前往突厥牙帐,与颉利商谈议和之事。
第二百一十五章 使团
一支车队正慢慢的行驶在草原之上。
唐俭坐在车内,抱着使节节杖,双目微微阖着,似在小憩。然而熟识他的人却知道他这是在思考问题。
对于突厥,唐俭已经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伍德初年的时候,他便出使过突厥。这也是李世民相中他,让他出使突厥的原因。
马车车轮压在牧草之上,发出“轧轧”的响声。
“国公大人,前面便是二位李将军的大营了,国公大人要不要进去一趟?”驾着马车的侍从看着不远处耸立的毡房帐篷、栅栏哨塔,隔着布帘轻声问道。
慢慢睁开眼睛,唐俭沉默片刻,最后说道:“算了,还是不去的为好!”
一来唐俭是考虑到自己和和谈使者,而那二人是主战将领,二者之间,难免产生矛盾。二来嘛,便是唐俭和李靖李绩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朝廷中是很常见的,这便是武德老臣与贞观新臣之间的矛盾。虽说裴寂已经被赶出了朝堂,可朝堂之上仍旧活跃着几位武德朝留下的硕果。见到裴寂的遭遇,难免不兔死狐悲,所以对这些贞观新臣,多有抗拒。
车队慢慢的绕过军营,往西北而去。
而在军营之中,准备迎接使团的李靖李绩二将得到手下来报,说是使团绕过军营而去。李靖倒还没什么,只是面目冷淡如水。而李绩却是大怒道:“这老匹夫简直是不把我等放在眼里!”
车队之内,唐俭悠悠的望着窗外的风景,心头却思量着若是此次谈判能成,自己会增添多少功劳,又可为子孙创造多少荫泽。
思忖一阵之后,他抚摸着手中的节杖,又开始考虑在与颉利谈判时的问题了。如何让突厥内附中原?如何能让他们感恩戴德?大唐又需要付出哪些代价?凡此种种,皆在考虑之列。
十一月的草原开始冷了,寒风在平坦的土地上刮过,吹起枯黄的牧草在地面上翻滚,偶尔一两根在萧瑟的风中飞上了天际。
使团就这样在草原上慢慢行了两日,只觉地势渐渐起伏,树木渐渐增多,众人知道,到达阴山了。
阴山山脉横亘于整个漠南,从河北道一直到河套地区西边,绵绵两千多里,最宽处达百里,算得上是北地第一山了。
突厥牙帐便设于阴山以南,一个名叫铁山的地方。如今使团到达阴山,只消沿着阴山脚下往西走,即可到达牙帐。
到达阴山脚下的时候,唐俭特地出来看了一下这宛如巨龙横卧的山岭,气势恢宏,势拔云霄,让人不由生出膜拜之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唐俭看着阴山,却不由得想起眼前这座雄伟之山不久之后将是大唐疆土,心头顿生豪迈,“哈哈”大笑两声,正欲钻回车中。
这时候,一个声音传来:“什么事让唐大人如此喜悦,在此大笑?”
一听的有声音发出,那些护卫使团的士卒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