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人之常情,倒也不知道多谈论什么。来了,多少也能帮些忙。
“都是忙人啊。”徐玫对着冉冉升高的太阳伸了个懒腰,想着今日她又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需要去做,实实在在闲人一个……这么一想,她心底竟然生出了些愧疚来。
“忙些什么呢?”徐玫出了徐府,在元城随意走上了一圈,看元城车水马龙热闹之处堪比江南姑苏盛景,心中欣喜,但却是依旧没想好她能做些什么,愿意做些什么。
无奈,落日时分,又回转了徐府。
“小姐,京城商会转过来的信。”朱燕匆匆进来,给了徐玫一封信。
徐玫接过信,没有立即拆开,问朱燕道:“你准备的怎么样了?若有什么缺的少了,要及时同我说。不然,你自己吃了亏,大好的日子里有了遗憾,就怪不上我了。”
朱燕俏脸染红,道:“小姐就会取笑婢子。”
之前因为修路,她替徐玫管着一摊子事,在外面来回跑了好一阵子,与工部的一个叫龚建的小吏相识,惹了人家上心,先是大胆求到了徐立前面前,由徐立前引荐,又求到徐玫面前。
徐玫问了他几个问题,见他诚心诚意,倒也乐见其成。朱燕自己倒是拖了好一阵子不肯答应,最后也不知因为什么,就松了口。礼已经走的差不多了,只差正日子,就在正月十八。
这是喜事,但用不着徐玫如何操心。
她只是给朱燕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其他就不管了,自然有其他人去操心劳累。
所以呢,她当然还是清闲的。
“以后这种小事,交给其他人做吧。”徐玫道:“再有十几天,你就是新人出嫁,要准备的事情多呢。”
朱燕红了眼睛,道:“婢子嫁人了,就算心中再惦念小姐,也不能同现在这样伺候小姐了。您就让婢子最后再尽几天心吧,不然,婢子就算在绣着嫁衣,心中也不踏实。”
徐玫心中也有些感伤,轻叹道:“日子过得真快啊,朱燕你都在我这里有整整十四年了。”
“是啊,不知不觉,小姐就长大了,婢子都成老姑娘了。”朱燕擦了下腮边的泪。
徐玫笑道:“是啊,我这里最老的两个老姑娘,总算打发出去了一个呢。”
(新春快乐,大吉大利!给您拜年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363 去!
“婢子问过了,朱雀仍是不愿嫁人。”朱燕笑着道:“所以,小姐,您由着我们这些人,少不得要担些恶名的。”
“既然由着你们了,难道小姐我还怕担不起这点儿恶名。”徐玫也笑了,倒是冲淡些感伤,道:“我就是希望你们都能过得好吧。”
朱雀醉心于武,心思单纯,根本就不会考虑情爱婚姻大事。除非是徐玫一定要指一个给她。徐玫肯指婚,朱雀也会答应,日子大约也不会过的太糟糕……但总归是平淡的。
徐玫并不愿意安排这样的婚事。就算看似她身边的大麦小麦几个都到了年纪被耽搁了被人议论,她也不愿做主安排。
反正早早向几个婢子都明说了她的态度,由着她们自己想办法。至于听不听的,好不好意思的,她就不管了。
闲谈了几句,徐玫打开手中信件,眉头微微一抬。
落款“师兄,莫”。
竟然是宣仁帝通过徐立行转过来的信。
“……长冬无趣,师妹是否愿意北行赏雪?”
北行赏雪,这是什么意思?
按照信件来回答复的时间,她就算答应了邀请立即动身去京城,差不多也是二月新春了吧,赏不了雪。二月里依旧有素美雪景可以欣赏的,那就只有再往北去。
去大康么?
他一个大宣皇上,竟然要去大康赏雪?
徐玫有点儿不知要说什么。
不过,没有多做考虑,徐玫就决定了:去。
反正也没什么事情,不如去赏雪。
不过,以她想,莫仁大概又像是之前往渤海国的那种行程方式,乘坐金雕高高在天上飞。高来高去是很快,但显然是不能带人的。不能带人,事事亲力亲为……
算了,她学不来,还是老老实实地带上婢女仆从,借助徐氏商会的方便好了。
朱燕要嫁人,那自然是不能带上的。好在,她一身本事,被青瓷学了差不多了……带上青瓷就是,万一需要用到呢?朱雀武功已至一流,当然要跟去。大麦活泼机灵,可以与她说话解闷,也得去。然后,几个小丫头,总得要涨点儿见识,不然她这里的“老姑娘”嫁人,“小姑娘”还不中用,那就不好了。
干脆都跟去。
那么,那只箱子,也得带上。
或许,到了北国的冰天雪地里,会发生什么特别的变化?
有了决定,徐玫自然要去找徐夫人说一声。
“你要去大康?”徐夫人稍微有些怔愣,问道:“去做什么?”
“啊,没什么一定要做的。”徐玫答道:“就是觉得眼下清闲,又没有到过北地,所以才想要去看一看。娘亲,您不会不答应吧?”
“我有什么不答应的。”徐夫人淡淡瞥了她一眼,道:“我之所以问,还不是误会你去闹事的。之前你去渤海国,说是没事,却将胡不为给杀了……”
“啊。”徐玫面皮微微发红,咬唇道:“娘,您放心,我这次真的不是去杀人的啊。当然,若是临时起意的话,就说不准了,反正不是带着目的去的。这次真没骗您。”
“你如今武力高强,天底下大可以去的,我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你想出去玩,也随你。”徐夫人十分通情达理,道:“只是若是真有大事发生,一定要记得及时与我沟通。”
“是,女儿明白。”徐玫答应下来。
徐夫人沉吟一下,道:“你此去,是便装出行隐瞒身份吗?”
徐玫摇摇头:“不是。只是低调出行,不大肆宣扬而已。到了地方,肯定要麻烦商会给安排住处的。”
徐夫人点点头,道:“大康上京商会来信说,大康有一官员同他们私下接触,想要购买一笔粮食,数量极大,至少十万石,多多益善,一百万石也不嫌多。”
徐玫微微一怔,皱眉道:“若我没记错的话,大康似乎连年丰收,不缺粮草的吧?”
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看好大康而不看好大夏的原因。
大夏天灾不断粮食年年减产,大康却连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实在不得不说,是老天爷都站在了大康那一边,有意支持大康推翻大夏江山取而代之一般。
“据商会调查,大康的确并不缺粮草。国内三十五个粮仓,仓仓爆满,其中囤积,便是在大康没有任何粮食出场饿情况下,供应三年嚼用,也足够了!”徐夫人轻声道。
大康将粮食看的极紧。连年丰收,粮仓里的粮食甚至都霉烂掉不能吃了的,也依旧按照平价收购百姓们地里种出来的出产,坚决不让一粒粮食流出国土去。
“既然如此,他们买粮做什么?”徐玫不解。
“根据那小吏的隐晦之意,似乎是他的一位负责粮仓进出的上官却是监守自盗,偷偷将粮食卖给了走私的商人,谋了极大好处。原本一年一年新粮送进去旧粮折出去做成饲料喂养牲畜战马的,他们一伙人能够做平库房账面,但不知为何,他们突然损失掉一笔粮草,又怕朝廷突然彻查,听说徐元有粮,才想到先从徐元买一些,应对一下局面。”徐夫人皱眉,仿佛因为这内容语焉不详而格外不喜。
“听起来似乎不可信。”徐玫摇头道:“他们弄出来的粮食,卖给了谁?要知道,尤其是最近一年多,咱们徐氏商会背靠徐元,才是最大的粮食供应商人,而且价钱也是极其公道的,供应也算充足……”
“我们卖粮食,是要用银子交换的。”徐夫人缓缓地道:“那粮仓之人卖粮食,没有成本,价格当然极低。价格极低,当然就有商人肯要,以转手获取大量差价。”
“再说,大康还有一个禁酒令。”
禁酒令,徐玫听说过。
这是大康开国时候就颁布下来的法令。大康起源于北地,与南方相比,那里冬日更长且更加寒冷,而喝一口就能烧入心窝的烈酒,就成了人们的心头好,消耗自然极大。甚至有那些贪杯又短视的,秋天里才收的粮食,不论丰年还是贱年,竟然等也不等想也不想,迫不及待地就将大把的粮食酿了酒。有一年,开国太祖秋后让人去筹备军粮,却没想到只收到了一点儿粮食,一问竟然是其他都酿了酒!
太祖大怒,且心有忧虑,故而颁布了这一项法令:禁止私人以土法酿酒浪费粮食;任何一个酒坊,也都要向朝廷申请手令方能酿酒,且规定了定额!
一时间,酒的价格翻了数番!
酒能御寒,但到底并非是过日子的必需品。老百姓虽然不高兴,但面对严苛执行的法令,也都忍耐了。
可酒的价格奇高,从他国收罗美酒运输不易……总有人铤而走险去偷酿美酒暗地里售卖,以收获大量的财富。
消失的粮食,估计多半都是被买去偷偷酿酒了。不然,解释不清,为何会有那么大的粮食消耗。
徐玫听徐夫人一提,很快就想了许多,而后再次疑惑地看向徐夫人,问道:“那娘亲您在怀疑什么?”
若是被贪官偷运了粮仓粮食去酿酒,在听闻上头有盘查之举后,的确会焦急补足亏空,从外面买粮食。
“前因后果,我们听到‘禁酒令’三个字,大约就能补足了故事。”徐夫人道:“唯一的错漏之处,在于那小吏说的,‘最少十万石,多多益善’这一点上。”
“他们购买粮食,若是为了补足亏空,那给出来的,肯定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数字。绝不会是‘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