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在京的孙科、李宗仁、刘庐隐、程潜、张发奎、陈友仁等国民党中央执委电:“……政府此时应该下定抵抗之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速立决断,调集军队,增援上海。”
孙科、李宗仁等还提出抗战四项主张:“一、决定彻底抵抗政策,毋再游移,即宣示国人全力御侮;二、萃陆海空军力量固守上海,予十九路军以充分援助;三、即令北方各军乘机向敌反攻,收复失地;四、非日兵全部撤回,不即交涉,上海问题当与东三省问题同时解决。”
在香港的粤系领袖、中央常委胡汉民也提出和孙科、李宗仁等人相似的关于时局的四项主张:“一、对沪战为确实之应援,务将暴日逐出上海;二、撤销解散各地义勇军命令,切实组织民众成为抗日之中坚;三、迅速檄调以抗日为主义之劲旅,收复东北失地;四、严整沿海各省战守之备,真实谋长期抵抗。外交,至少限度,亦当确认东北与沪案为整个问题,务求整个解决,在日本未退出上海前,无交涉可言。”
北方边防总司令宋哲武、晋绥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山东省主席韩复渠、第四军团总指挥蒋鼎文、鄂豫陕边区清乡督办徐源泉、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第四十一军军长孙殿英、第四路军总指挥何健、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第四军军长张发奎、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还有中央执委唐绍仪、邓泽如、陈济棠、白崇禧等1;。甚至还有正在江西“剿共”的江西绥署主任朱绍良领衔在南昌的30多名中央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御侮。
此外,民间知名人士的促战电也不少,比如朱庆澜、杜月笙等人。
这个朱庆澜可不简单。朱庆澜字紫桥,绍兴人。
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赵尔巽调四川总督,朱庆澜随之入川,任四川巡警道,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旋升陆军第十七镇统制,特给陆军副都统衔与程潜等编练新军。武昌起义,响应革命,宣布**,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
民国元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1912年,被袁世凯聘任为临时总统军事顾问。1913年10月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
民国5年,受段祺瑞任命出任广东省主席。7月,兼任广东新军司令。张勋复辟,朱庆澜首先通电声讨,响应孙中山“护法”主张,电请孙中山来粤主持大计,并从省主席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孙中山护法军。
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调朱庆澜改任广西。
民国11年,应张作霖之邀,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任内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国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
民国14年辞职回沪。此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赈灾奔走呼号,不辞劳瘁。
“九?一八”事变后,又积极联络各界人士,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自任会长,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此次日军进攻闸北,又向国内外募捐,为十九路军组织宣传、医疗、运输等工作。
在当内外资历极高、名气极大1;。
这次他与黄炎培等,致电蒋介石,为孤守上海的第19路军呼叫后援。
朱庆澜电文如下:
“沪战日军大败,万众欢腾,惟闻日本援军行将抵沪,我军亟待增援……”
杜月笙在积极支前的同时,对国民政府尚无援军驰援的状况非常不安。作为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理事,与会长史量才、副会长王晓籁和理事虞洽卿、张啸林、刘鸿生等,以该会及个人的名义,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汪精卫发出一份措辞十分急迫的电文:
“……究竟政府通令各军抵抗以后,对于悬沪孤军有何援应方法?上海三百万市民现几濒于绝境。无上海即无全国,置十九路军而不顾,岂特弃我三百万市民?试问全国失此经济中心,今后将何以自立?”……
林蔚读完电报,蒋介石不易察觉地微微皱了皱眉头,端起桌上的玻璃杯,喝了一口白开水后,语气有些沉重地缓缓说道:“军心不可违、民心亦不可违,你们都说说,我们现在到底应该如何办理啊?”
以往在这种时候,总是何应钦先发言,然后众人再讲,可是今天有些不同,因为汪精卫在场。自二七年以来,他们还是头一次和汪精卫同坐一室议事,众人都很不习惯。所以,蒋介石话音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出声。
论职位汪精卫是仅在蒋介石一人之下,至少名义上是如此。论资历,他汪精卫在国内更是没有敌手,他不说话,别人的确不好先开口。
汪精卫也意识到这一点,沉默了一会首先开口道:“委员长说得好!军心民心可用,我支持在沪抗战
第六百一十三章 抗战 淞沪抗战 蒋介石的抉择(二)
第六百一十三章抗战淞沪抗战蒋介石的抉择(二)
汪精卫在战和问题上,其实心里很矛盾1;。,
孙科刚刚上台时,他倒是一力主战的,当然是主张进行局部作战,不过目的并不纯。
汪精卫从内心里并不认为中国现在就有和日本一战的实力,他认为,日本现在比甲午时期更加强大,而中国却并没有比满清末期强盛太多,中日如果此时开战,国民政府一定会比甲午时败得更惨1;。
汪精卫主战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打击蒋介石,提高自己的威望,以便为自己日后出山执掌大权做好铺垫,至于是否能打赢,他则根本没有报任何希望。
可是接连碰了几个钉子,让汪精卫认识到了蒋介石在军内外无可动摇的强大威望和权势后,他才彻底丧失了取代蒋介石的念头。
首先,此刻坐在他身边的这位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就坚决反对中日开战,何应钦反对的理由,除了不涉及蒋介石外,倒是和汪精卫内心所想差不多,汪精卫当时和孙科费了好多口舌,可何应钦就是不为所动。
至于下面的中央军将领们,更是以种种借口百般推脱,有的甚至对他汪精卫不屑一顾,他根本指挥不动中央军一兵一卒。
中央军不听自己的,汪精卫又想到了张学良。
只要张学良能在自己的推动下,在锦州和日军大打一场,不管胜败,在政治上都绝对可以给自己加分,而对于蒋介石在国内的威信都是极大的打击。为了能说服张学良,汪精卫还特地拉上了“愤青”宋子文一同去北平劝说张学良。
可让汪精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张少帅,对于他这位几乎可以说是国民党内最资深的领袖级人物冠冕堂皇的建议,竟然极干脆地一口回绝了。
张学良拒绝在锦州和日军开战的理由是,无枪无餉无援兵,这仗打不了。如果汪精卫一定要打也可以,中央得出钱出武器出援军,否则要东北军单独和侵占东三省的日军作战,门都没有。
就好似那东北不是他张学良和几十万东北军的家,和他张学良毫无关系似的。
按照汪精卫的设想,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有中央的支持,哪怕是名义上的,也一定会慨然应允,否则又何以面对汹汹舆论。
可让汪精卫和宋子文惊诧万分的是,张学良竟然拒绝的那样干脆,绝对没有丝毫顾忌1;。
而现在抗战叫的很欢的这些人,除了冯玉祥和宋哲武,还有一些知名人士外,当时可都是不约而同集体失声的。
张学良拒不抗战,气急败坏的汪精卫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也从此彻底放弃了和蒋介石一争长短的念头,转而开始和蒋介石合作,最终导致了孙科政府的下台。
可没想到,蒋介石刚刚上台,日本人又得寸进尺,在和南京近在咫尺的上海又挑起了战火,而且更让他惊讶得合不拢嘴的是,装备人数都远较东北军差的多得多的几千十九路军,竟然打得训练有素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丢盔卸甲,十九路军不仅冲进了租界,还几乎把日本人赶下海去。这让汪精卫后悔不迭,早知这样,倒不如让孙科再多坚持几天。这倒好,现在便宜了蒋介石。
现在汪精卫心里不仅除了后悔,还很有些酸溜溜的。
不过,好在蒋介石似乎并不主战,对日作战蒋介石顾虑很多,蒋介石今天在中常会上虽然很少说话,可汪精卫能感觉得到,在对日问题上,蒋介石很清醒,顾虑甚至比他汪精卫还要多。
虽然汪精卫心里并不愿意蒋介石在上海和日本人大打出手,在国内博得更高的威信,可是近期一贯主战的他,又无法马上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所以,汪精卫在仔细斟酌一番利弊得失后,还是表态主战。
“委员长说得好!军心民心可用,我支持在沪抗战。”
汪精卫顿了一下,用眼角扫了一下众人的表情,继续说道:“十九路军仅用一个多旅,就打进了租界,足见日军的战斗力并不比我们强的太多,对日一战大有可为。”
何应钦哼了一声,毫不掩饰心中的不屑,插嘴道:“汪院长对军事了解的还是太少,日军的战斗力要远远强于我们,即便是中央军也没法跟日本人比1;。十九路军在闸北之所以能侥幸打败日军,除了日军轻敌,指挥失当,还因为那是打巷战,日军的优势火力发挥不出来。而且,即便对方是日军的海军陆战队,可毕竟还是海军,打陆战并不在行。”
“如果这一仗换成日本陆军,只要日军有一个旅团,十九路军就未必能挡得住,更不要说打进租界了。”
何应钦的话,在国民党内代表了很多人的意见,尤其是在日本学习过军事,或者在日本呆过的人,多数都有此想法。
对于何应钦的不敬,汪精卫心里很恼怒,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