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争大唐-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又冲向兵营所在地,打算来个出征阅兵式了。

    按大唐军制,以营(又称为团)为基本作战单位,其编制如下:营长最高长官为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营直属部队,且步、骑编制还各不相同,大体上来说,骑军一营只有五百骑兵,而步军一营则达到了一千人左右,各卫所属之营均为上番之府兵,即便是营级长官的校尉也不属于卫所直辖,无出征战事时,各营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各营之军官除非能因战功升为兵曹或是骑曹(正七品上)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留京为官,否则时候一到,就必须回各折冲府待命,至于下一次是到哪个卫上番那可就难说了,故此,各营将士对于管辖自己的中郎将一级的主官其实并不会有任何的归属感,甚至连熟悉都谈不上,这不,当李贞领着秦、侯两位副手来到兵营之际,身为右骁骑卫中郎将的秦怀玉在介绍自个儿的属下时没少抓瞎,还得别人自我介绍才算完事儿,愣是让秦怀玉觉得很没面子,不过嘛,这倒也怪不得秦怀玉,这四营的兵马虽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军,可全都是才刚到右骁骑卫上番没几天的折冲府官兵,秦怀玉认不全手下也属正常之事罢了。

    嘿,没说的,就一个字:爽!李贞眼瞅着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面前的数千人马,心里头激动得很,即便是秦怀玉的尴尬都没能影响到李贞的好心情,无他,说实在的,秦怀玉认不全手下,对于李贞全面掌控队伍来说反倒是件好事,眼瞅着自个儿多年习武的苦没白吃,李贞得意得直想放声大笑,当然,也就是心里头想想罢了,那等得意忘形的事儿李贞是绝不会做的,不过嘛,激动的心情还是得表露一二的,要不咋收买人心不是?这不,李贞又表演上了。

    “大唐的勇士们,尔等是我大唐屹立不倒的脊梁,正是有尔等的拼死厮杀,才有我大唐的强盛和天下的太平,而今,薛延陀小儿辈斗胆犯我边境,杀我百姓,触我大唐之雄威,勇士们,该如何处置那帮狗娘养的?大家说!”李贞挥着手,高声地吼道。

    “杀!”“杀!”“杀!”数千将士放开喉咙高声吼了起来,霎那间杀气直冲云霄。

    “说得好!杀他个片甲不留,叫那些鼠辈好生看看我大唐爷们的手段。”李贞轻压了下手,止住了众军汹涌的杀声,略带一丝激动地说道:“本王既奉命为大军先锋,自当率我大唐将士决战沙场,还望勇士们助小王一臂之力,驱除草寇,复我大唐边疆之安宁,大家说,有信心没有?”

    “有!”“有!”“有!”数千张嘴再次发出了山呼海啸一般的回答声。

    “很好!”李贞点了下头,很是满意地宣布道:“今日加餐,每人四两肉,饭管够,每什酒一坛,明日起行,待得大军凯旋之际,本王定要与兄弟们共谋一醉!”

    一听有得吃又有得喝,数千将士原本就已经被李贞调动起来的士气立马再高了几分,一待李贞宣布解散,那欢呼声大得简直能将天都掀翻过来……

    就在李贞与先锋军各营将士同乐的当口,皇宫大内的甘露殿中,李世民静静地端坐在龙椅上,正看着手中的一份报告,那上头写的赫然正是李贞今儿个的一言一行,一名身着南衙军装的大汉恭敬地站在一旁。

    报告并不长,可李世民却看得很慢,脸色平静地很,看不出任何的情绪,到了末了,也只是挥了下手,示意那名大汉退将出去,自始自终都没有开口问过一句话,只是眼中的精光却闪烁个不停……

    是文学爱好者的家园,为大家提供各类全本小说免费。( )

第四十五章朔州惊变

    朔州,古称马邑,大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辖鄯阳、开阳、神武三县,位于内外长城之间,与云州、代州、祈州合称边关四州,北接大同,南连雁门关,实为大唐边关之重镇,有扼三关卫五原之美誉,自战国时期起,此处就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激烈交战的所在地,自古以来战事不断,尤以汉朝为最,当年汉武帝首次出兵与匈奴开战的所谓马邑设伏就是在此州境内,朔州若失,则自雁门关前大唐边境已无险可守,实属兵家必争之地。

    朔州的重要性自是毋需多言,大唐火速出兵十四万正是为了救援此州而来,然而天却不遂人愿,贞观十五年十月十九,李贞率领先锋军刚抵达雁门关,噩耗便已传来——朔州全境失守,除神武尚在坚守外,鄯阳、开阳、朔州依次沦陷,五千余边军仅有寥寥百余伤痕累累的败兵逃回了雁门关,朔州刺史姚启胜与城俱亡,神武县令刘琛派人送来求援信,言明薛延陀仆固部两万余众正在围攻神武,城破在即,请求雁门关守军出兵相助。

    朔州失守,形势陡然间严峻了起来——此时雁门关守军仅有五千余众,加上李贞所部的三千五百人马,总数也不过仅仅九千余人罢了,要想据险而守已是兵力紧张,出关营救神武就更是力有不逮了,别说这会儿朔州地区有着薛延陀的二十万精骑,便是围攻神武的两万军马也远远超过了雁门关守军,而大唐主力部队最快还得三天才能赶到,到那时,早已摇摇欲坠的神武必然也是沦陷的下场。

    按草原部落的惯例,一旦破城必然是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已被攻破的诸城皆是如此;况且薛延陀部虽是侵扰大唐边境,其实并无跟大唐主力硬碰的想头,左右不过是打着捞一把就走的想头,此时还迁延不走,不过是等着神武城破罢了,一旦神武沦陷,薛延陀部必然不会在唐境内久留,大肆劫掠之后溜之大吉就是必然的事情。

    此时已是初冬,若是任由薛延陀部就此撤兵,那么就算大唐主力赶到了,也绝无可能在这等时分追入草原,非得等到来年春天才能徐徐进兵,而到那时,能不能在茫茫大草原上抓住薛延陀主力还难说得很,更何况战争时间一拖长,大唐所要耗费的粮饷将是个天文数字,这对于并不算宽裕的朝廷财政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再者,一旦此次不能给薛延陀一个深刻教训,那么大唐周边的那些番国只怕也会有样学样,采取捞一把就走的战略,如此一来,大唐边境将永无宁日矣。

    危机已显,可该如何解决却始终没个结论,这不,军事会议都开了两个多时辰了,一起子大唐将官们围着沙盘争论个不休,战、守之争激烈无比,可哪一方都无法占据上风,在吵成一片的大帐中唯有李贞这个亲王与雁门关守将、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二人始终不发一言。

    李大亮,陕西泾阳人,原隋朝大将军庞玉手下行军兵曹,后投唐,历任土门令,金州(今陕西安康)总管府司马,后以功升为安州刺史,在剿灭辅公祏叛乱中又积功升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贞观八年唐伐吐谷浑之战中再次立功,并因此被封为武阳县公,晋升右卫大将军,文武兼备,以善治地方而闻名全唐,平素不喜多言,但每言必中,深受李世民的宠信。

    眼瞅着日头都已偏西,诸将还在为是战是守争执个没完,李大亮尽自沉稳,却也有些子坐不住了,欠了下身子,假咳了一声,将一起子正吵闹个不休的将领们都镇住了,这才侧身看着如同泥塑一般坐在自个儿身侧的李贞道:“越王殿下之意如何?”

    如何?还能如何?妈的,这仗不打也得打了。李贞哪会不知道目下形势的严峻性,也知道眼前这仗并不好打,更清楚的是李大亮问这话的用意何在——出战是必然的事儿,可却没有必胜的把握,实际上是几乎没有制胜之道,可不打又不行,打输了还得背黑锅,这黑锅还不那么好背,一个不小心就是一撸到底的下场,若是败得惨了,砍头的罪只怕都有了,李大亮背不起,自然是指望李贞这个亲王去背了。

    黑锅谁都不想背,李贞自然也不例外,一听李大亮这话问得蹊跷,李贞真想一脚把皮球再踢回去的,可惜李贞不能,倒不是因着李贞是亲王,在帐中品级最高的缘故,而是李贞发现了一个或许能胜的机会,此时并不想再浪费时间去扯皮,故此,李贞并未推托,淡然地笑了一下道:“打!”

    李贞的话音不算大,语调也平淡得很,可内里的决心却表露无遗,满帐武将都没想到李贞就这么轻描淡写的一个字便定下了打的决心,一时间都愣住了,好半会才有一名郎将服饰的将领站了出来道:“殿下,薛延陀势大,我军只宜坚守,若是轻易出战,一旦有失,则雁门不保,山西必糜烂矣,还望殿下三思。”

    这反对者名为李鸿业,李大亮的侄儿,是主守派的领袖人物,他这么一出头,一起子主张坚守待援的将领们立刻紧跟着站了出来,个个口口声声地要李贞三思而后行,话里话外都表露出对李贞的能力并不看好之意。

    “殿下,打吧,朔州城破,我百姓横遭屠戮,若是不出援,一旦神武也被攻破,生灵涂炭之余,薛延陀必远遁,若如是,我大唐之威严何在?”一见到主守派站了出来,主战派领袖人物骑曹刘铁涛也不甘示弱地站了出来,霎那间,一帮子主战的将领们也纷纷出言附和,大帐之中顿时又乱了起来。

    大帐中纷纷嚷嚷的都是雁门关一系的将领,至于李贞所带来的卫军人马却始终没有参合到其中,这令李大亮觉得分外的丢面子,眼瞅着又闹腾起来了,顿时脸一沉,冷冷地哼了一下,吓得那帮子将领们全都缩了回去,大帐中总算是再次静了下来。

    “殿下,这仗该如何打法?”李大亮沉吟了一下,拈着胸前的长须,沉着声问道。

    呵呵,这老家伙滑得很嘛,明知道这一仗是非打不可,却又没有胜算,就拿话来挤兑老子了,有意思!李贞一眼就看穿了李大亮的想法,不过却没有点破,笑了一下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