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争大唐-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一来如今群臣齐起反对,二来李世民也还有别的考量,故此,李世民并没有开口支持李贞,而是沉默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看着兀自跪倒在殿前的李贞道:“贞儿,对诸大臣之见解尔有何解释?”

    解释?呵呵,好一个解释!这解释起来还不就没个完了!到了如今,李贞心里头已经彻底明白了老爷子的用意,无论李贞解释不解释,跟魏王李泰都算是对上了,彼此间已经算是扯破了脸,缓和的余地已经不大了——按李贞与李恪私下的协定,今日早朝本就只打算以扳倒胡家叔侄为目的,并没有打算彻底跟魏王扯破脸,甚至也不打算提出立后的争议,一切先按兵不动,等着魏王先发招,而后再来个见招拆招,却不曾想被老爷子横里插上一杠子,全盘计划几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心里头的邪火不肖说是大得很,只不过当着老爷子的面,哪有李贞发作的余地,没奈何,李贞也只能轻轻地皱了下眉头,将思绪整理了一番,开口道:“父皇明鉴,韦侍郎之言不过是酸儒之见罢了,赵括者,虎父之犬子耳,只配坐而论道,上阵则是软脚蟹而已,不值一提,其之所以能骤然居高位,左右不过是仗着其父之名望罢了,跟世袭又有何不同?其又何曾有真材实学,若是此等样人参与武科,便是武举都通不过,又何谈能领兵四十余万?是故,儿臣以为武举出来之干才定当胜过那些无能的荫袭之辈,此其一也;其二,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今我大唐故是屡经征战,然善战之士众多,能通兵略者少,且诸老将军皆年事已高,若无武科,后备人才从何而来?倘若不幸出一赵括,大唐之颜面何在?至于出身门第则更是可笑,岂不闻樊哙乃屠狗辈,刘备不过一卖席之小儿,古今名将中出身卑贱者不计其数,即便是本朝怕也不少罢,若依韦侍郎所言,这些名将岂不是该一辈子屠狗卖席乎?此等不思进取之言,请恕儿臣不敢苟同!”

    李贞这番话说得极不客气,相当于往所有出列的朝臣脸上猛扇了一个大耳刮子,咚咚作响不说,还疼得紧,偏生这番话条理清晰,有根有据,那起子大臣们尽自脸上发烧,却找不出丝毫的破绽来加以反驳,闹得人人脸上无光,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是讪讪地退了下去。

    李贞生性沉稳,甚少在朝中长篇大论,有事之时推托的多,主动伸手的少,一手太极功夫玩得出神入化,从不轻易与人发生争执,这还是第一次当众说出如此的长篇大论,言辞之逼人,词锋之尖锐,大异其往日的为人,如此做派不单朝臣们为之侧目,便是李世民也看傻了眼,愣愣地瞧着李贞,一时间竟然忘了开口,好半会之后,见众朝臣都不再开言,李世民眼中掠过一丝异色,挥了下手道:“诸位爱卿可还有甚不解之处?”

    不解之处自然是有的,满殿大臣中不服气的大有人在,可此时见李贞如此伶牙俐齿,丝毫不给人留半点情面的架势,哪还有人愿意上前去平白得罪了李贞,再说了,就算有心上前理论一番的大臣们要想从李贞的话里挑出毛病来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家伙一时半会也做不到,场面立时冷清了下来,就在此时,宗室队列中行出了一人,却是晋王李治,但见李治急走数步,跪倒在李贞的身边,颤着声道:“启禀父皇,儿臣以为八哥所言甚是,此乃利国之大事,儿臣恳请父皇恩准。”

    老九?妈的,这小子啥时候变得如此大胆了?李贞一见是李治站出来支持自己,不但没有高兴,反倒起了疑心,再想起上朝前李治说过老爷子要他从即日起开始早朝的话,一股子不祥的预感立时涌上了心来。

    果然不出李贞的所料,李治才刚一开口,李世民立时赞许地点了下头道:“雉奴说得好,这折子朕准了。”老爷子话说到这儿,停了停,又接着道:“雉奴,你也不小了,该是历练一下的时候了,也罢,这折子上的事就交给尔去办好了,若有不明之处,多跟你八哥探讨一、二。”

    什么?我靠!你个死老爷子的,敢情您老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妈的,老子栽树,老九摘桃,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么!李贞一听之下,头脑顿时嗡地一声,险些就此炸开,好在城府深,强自忍了下来,默默地跪在那儿,啥话都不说,倒是李治却是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磕着头道:“父皇明鉴,孩儿不曾有历练过政务,恐有疏失,还是请八哥为主,儿臣愿意辅助八哥成此大事。”

    “谁人也不是天生便能办事的,不会可以学到会么,这样好了,若是不懂,可以来问朕,也可以去问问司徒,就这么定了罢。”李世民不以为意地挥了下手道。

    “这……”李治略一迟疑,看了眼李贞不敢接口。

    妈的,老九这个混球既要当婊子,还要立贞节牌坊,狗日的!李贞心里头歪腻透了,可却又无法发作,只能是笑着点了点头道:“雉奴不必担忧,若有何疑难之处,哥哥定会全力支持的。”

    李治见李贞表了态,这才恍若大松了一口气般对着李世民磕了个头道:“儿臣领旨,谢父皇隆恩。”

    “嗯,尔等兄弟当齐心协力,办好此事,下去罢。”李世民笑着挥了下手,示意兄弟二人退下。

    妈的,亏了,待会儿要是不能扳回来,老子可就亏惨了!李贞肉疼得很,却又没敢多说什么,只能是老老实实地磕了个头,退到一旁不提,可就在此时,监察御史姚鹏突然从文官队列里疾步走了出来,高声道:“启奏陛下,微臣有本章在此!”

    好!总算是来了!一见到姚鹏站了出来,李贞立时精神一振,眼中闪动着期颐的光芒……

    努力打造成最好的免费全本小说阅读网站。欢迎您经常光临!( )

第一百八十九章廷议之变(下)

    御史台,又名兰台、宪台,秦时便有此设置,为中央行政监督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以御史大夫为主官,以御史中丞为副,下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并在各道设有专门的御史衙门,监察地方。

    在贞观七年以前,御史台仅仅只有风闻奏事的职责,并无任何司法权力,时任御史大夫的温彦博倡议加大对官员的监督力度,提请授予御史台司法管辖权,李世民慨然应之,至此,御史台便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司,凡大案均由三司共同审理——大理寺负责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刑部负责复核,同时报御史台监审,三司并存之司法机制至此建立,一直延续到后世,只不过御史台在三司中始终处于超然的地位,除了因御史台专门负责纠察、弹劾官员之外,更主要的就是御史台官员拥有风闻奏事之权。

    所谓的风闻奏事之权指的是御史台官员可以根据传言对官员进行弹劾,无须事先掌握真凭实据,可以先奏事后审理,即便最后查无实据,也不会因此而获罪,除非是被证明有意诬陷他人,正因为此,御史台官员一旦出面奏事,满朝文武都得屏气凝神,谁都怕自己就是那个被弹劾的主,这不,姚鹏这么一站出来,满大殿官员全都为之精神一振,个个都竖起了耳朵来了。

    一见姚鹏站了出来,李世民脸色虽不变,可眼中却闪过了一丝精光,沉吟了一下,这才平静地说道:“姚爱卿有何事要奏,这便讲好了。”

    “臣谢主隆恩。”姚鹏一丝不苟地躬身谢了恩,这才慢条斯理地从大袖子中取出了份折子,一副照本宣科的样子开口道:“臣有本启奏陛下:朝分内外,实则为一,是故内廷不靖,朝局不稳,臣深受陛下隆恩,不敢不奏,兹闻:有冰炭司主事者胡松,依仗权势,光天化日之下竟强拉宫女行秽乱之勾当,逼人死命,其行之恶,罄竹难书,臣恳请陛下将其交有司查处,以定其罪,再者,胡松其人卑劣无行,竟能居之高位,恐有仗其叔胡有德之庇佑,臣以为此事须究,望陛下明鉴。”

    姚鹏才刚一开口,满朝文武个个神色诡异,暗自松口气的有之,打跌起精神准备看好戏的有之,磨拳擦掌准备参一把的也有之,更多的则是面露忧虑之色,唯恐此折一出,朝局就此陷入诸皇子的混战之中,再无宁日矣。

    “陛下,臣以为姚御史所奏甚是,望陛下明查。”姚鹏话音刚落,工部右侍郎林旋望立刻站了出来,高声应和道。

    “陛下,此事非同小可,自古宦官为祸者众,不可不防。”

    “陛下,宦官乱国自古有之,当严刑重典以靖内廷!”

    “陛下,臣等恳请彻查此案,防微以杜渐!”

    ……

    得,林旋望这一出头就宛若一个信号一般,一大帮子吴王一系的人马全都跳了出来,虽无甚重臣在内,可胜在人数众多,呼啦啦三十多人出了列,声势却是不小,人人喊打,个个喊杀,全都主场彻查胡松之案,矛头却对准了已经被停职却未曾被免职的胡有德,大有不将胡有德赶下台去不罢休之势。

    哈哈,热闹开始了,妈的,看老爷子这回如何收场,奶奶的,前头逼得老子好惨,这回好歹要捞回些本来!李贞一见事情终于按计划展开了,心里头的郁闷之情总算是稍减了一些,不过李贞并没有打算站出来附和老三一系的动作,毕竟按原定的计划,此时尚不到李贞出头的时辰,只不过李贞似乎高兴得太早了一些——就在吴王一系人马纷纷出列之际,姚鹏突然轻咳了一声,提高了声调道:“陛下明鉴,微臣的折子尚未奏完,老臣以为内廷之所以不宁,宦官之所以敢于专权,实因后宫无主所致,古人云:阴阳调和方是天下太平之像,国不可一日无君,后宫亦不可无后,自长孙皇后膑天至斯,已有六年,是立后之时也!”

    什么?怎么会这样!李贞一听姚鹏这话,顿时呆住了——姚鹏可是李恪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手下,原本是工部一名主事,是李恪费尽了心力才将其经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