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悍赵-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况这些话虽然不明显 而且还有点故意往偏路上引的感觉 却已经开始指向了官办钱庄 这一点赵胜听得出来 其他人同样听得出来 于是在荀况话音落下以后 场中顿时起了一片嗡嗡议论声 其中讨论最为激烈的莫过于那些专门跑来看热闹的邯郸富商 他们之所以这么积极 乃是因为荀况的话虽然是在为打击官办钱庄做铺垫 但话本身却是在说赵国应该以什么为本的问题

    现在的赵国已经与以前不一样了 旧派贵族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势力派别已经被打倒 变革已成必然 但是如何变革 往哪个方向走却不是短短五年就能完全明晰的 荀况虽然看不起秦国的无 礼  但是一直推崇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的兵农制度 他这些话正是从秦国所实行的制度来的 秦国所做的事就是一切为称霸服务 任何不利于集中力量称霸的行为都会受到无情打压 其中被打压最厉害的就是商贾 这也是后世著名排名 士农工商 将农放在第二位 却把商人放在最末尾的源头

    赵国与秦国不一样就在这里 由于原先地狭人多 土地的稀少致使赵国人有很强的经商习俗 这一点如果没有像秦国商鞅变法那种血腥打压 就算国土在赵武灵王和赵胜两代君王手里扩大了不知多少倍 也不可能那么容易改变 强力改变都不是容易的事 更何况赵国的商贾阶层当初在二赵相争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了赵胜一边 如今更是赵胜政权的主要支柱 伱荀况以秦国来喻赵国 那不是在戳大商大贾们的眼珠子么

    荀况这番石破天惊的话顿时让不少人傻了眼 然而当这些人将希望的目光投向赵胜的时候 他们却发现赵胜居然带着波澜不惊的闲适笑容沉着的点了点头 看那意思颇是认同荀况的说法……(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 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 您的支持 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二百二十二章 赵秦之别

    荀况那番明显是在推崇并劝说赵胜学习商鞅变法的言论实在惊人,在场的人里面至少有近半政治嗅觉极是灵敏的各类巨商,不论赵胜会用什么态度对待荀况的话,单单荀况这番言论也足以让他们心惊不已了,若不是如今已界秋末冬初,即便响晴的天丽日也不过是煦暖而已,只怕大家都得一身泥汗了。

    荀况较真儿归较真儿,但只要进入正题接着就是石破天惊,这些话已经涉及到基本的路线问题,可赵胜却又迟迟不肯开口,紧张之中的商贾和已经被荀况提起了极大兴趣的各派名士们更是悬起了心,深知今天这场会果然大有说道,没有白来,于是乎所有的目光再次齐刷刷的投向了足以一言兴废的赵胜。

    “兵农为本……”

    在万众期待之中,笑微微望着荀况寻思良久的赵胜终于缓缓地开了尊口,

    “荀祭酒此论其实正是秦国商君之法。嗯……单以商鞅变法而论,不知荀祭酒有何看法?”

    怎么又是“以守为攻”?说了半天了这位爷还没有任何明确的态度,这就让荀况颇有些费思量了。荀况低头“嗯”了一声,接着抬头高声说道:

    “以臣愚见,秦国方今之兴恰在商鞅变法,昔日魏文、魏武之时,魏国雄霸于世。吴起用兵无敌于天下,十数年间武卒东征西讨,秦国连失河西之地,只得沿洛水建长城相抗,大有失国之危。

    是时商君应时而起。四见秦孝公,一二皆言王道,三言霸道,四言强国之术。废井田、兴农桑、赏军功、立郡县。秦国一时而兴。虽只言霸道大有偏颇,变法之时也杀戮过重,商君亦因此身败名裂,受五马之刑。然秦惠文王未舍其道,以强兵合并巴蜀,秦国大兴,凌弱山东岂非仰仗商君之功欤?是以商君之行是为乱一时而兴一国,大善。

    方今大赵兴而复衰、衰而复兴。臣以谄媚之言相论实情,两次得兴乃是因社稷之福,能得先王与大王二世明君也,然以臣之愚见。此福亦是祸源,无有长兴家国之策,纵有一二明君在世,莫非世世皆可为明君?一朝一政,皆在君王之念。也就难免兴废交蘀了。

    兴废交蘀之下,外又有长兴难衰、虎视眈眈之强敌窥视,岂非自毁社稷乎?故此臣以为大赵若要长兴,当学秦国之术。然秦国之术乃行霸道。五行属火,缺水相剂。易焚,故此其术可行。其道却不可行。大赵若要长兴当水火相济,王霸并参,礼法并重方可。

    大王如今劝桑麻、兴农事其实正是行秦国之法,然励百工、助商贾却是分力之行,国之力难聚,民虽众却分散百业,四处乏人可用,何谈兴兵?兵不兴则只可为富,难称其强。他日君不在,若所继非贤,富可长富乎?即使依然可称富庶,强敌一至,万事皆为云烟。

    更何况大王兴商尚可称富国之道,官家参与其事却是自毁社稷,其一,商贾如雁,冬去春来,朝廷行其事争其利,商贾何堪?实非兴商之道。其二,君子秉政,家国得安,政商绝非一途,官员参与商道,久之必会沾染商家之恶习,逐利而行之下贪墨之风岂非十倍百倍于今?何谈家国之安,仓廪之丰?家国不安,仓廪乏用实为自毁之道。臣狂悖之言,望大王以齐国为戒!”

    说着话荀况堪堪起身庄重的向赵胜拂下了礼去,半天都没有直起身来,始终保持着九十度的大礼形象。他这番话比刚才更加露骨也更加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了,一席连改动都不用改动就能写在简牍上的一番长篇大论实在是……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赵国兴商是一向的习俗,早就不知道多少年了,荀况这番话大谈赵胜兴办官营钱庄不对好歹还有那么一两分为商贾们争利的感觉,但明言应该向秦国那样抑商,商人们怎么可能答应?一时间满广场之中议论声大起,不少人已经下定决心,如果赵胜当真被荀况说动了,他们就得跳出来大加反对和抵制,反正赵国和伱荀况理想中的秦国不是一回事,商贾影响力极大,只要大家众志成城,大王都得好好考虑考虑,伱荀况算老几?

    不过赵胜没有吭声,这些议论暂时就只能在私下,总不能莫名其妙的跳出来对他大家笞伐,人家大王什么都没说,伱们就去惹他,要是当真把这个好脾气惹急了,就在这学宫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上,难道都不想活了?于是乎虽然议论声依然大作,但众人的目光却又再次集中在了赵胜身上。

    “荀祭酒这些话实为诚言,不过……赵国和秦国终究不一样。”

    在万众瞩目中,赵胜终于再次开了尊口。这句话让在场的商人们紧张起来的心弦多少放松了许多,可还没来得及暗呼庆幸呢,荀况却微微起了起身,笑呵呵的说道:

    “不过以臣愚见,兴国之道却是相同的。”

    这番话一出,满场之中顿时又是一阵大哗,不少人暗自想道:荀况这家伙难道活腻歪了?伱说什么商人重利,难道不知道为了得利,商人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么。别看大王对伱礼敬有加,别人不敢明着收拾伱,但伱也要小心些家里的窗户。

    在纷乱的吵杂声中,赵胜笑吟吟的盯着荀况看了许久,却没有接着回答什么,而是抬头向周围撒目四望了起来,他目光所及处,纷乱的人群顿时安静了下来,半晌过后等整个广场再次寂静,赵胜才重又望向荀况笑道:

    “想家国之事而不顾己身,荀祭酒实为君子也。只是荀祭酒看到了么……”

    说着话赵胜抬手向四周的人群指了指,这才又笑道。

    “这就是赵秦最大的不同之处。当年秦国商君变法为何得以推行,并非如荀祭酒想的那么简单,除了秦孝公支持以外,还有一个‘势’字相助。如果没有这个字。不论秦孝公如何支持,商鞅变法也难以成事。

    商鞅变法之时,魏国为大,但当时魏惠王东侵西夺为各国所恨,向北欺凌大赵,向南威慑楚国,其东又与齐国争胜,虽然强大。魏惠王却非明主,先失了商鞅、后失了孙膑,已成强弩之末。故此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之后国势大衰。

    那时候魏国陷于山东各国纷乱之中,无暇西顾秦国。所以秦国并无外患,秦孝公才能一门心思变法强国,后来趁魏国大败于齐国,趁机夺回河西之地,重又占据崤函险阻护国。即便如荀祭酒所说那样杀戮过重,引起混乱,也不必担心他国相伐。此正是势,荀祭酒想过没有?”

    “就是呀。强秦在外,伱有种乱一个看看。”

    “大王把话挑明了。还不是说咱们商贾……”

    “唉,别提了。大王这些并非什么好听话。”

    ……

    赵胜的话顿时引来了再一次的纷乱议论,不过这一次大家还真没什么胆量高声喧哗出来。彼此都不是傻子,谁还能听不出赵胜这些话还是在附合荀况“商人逐利”的意思,说好听点是为了家国的稳定,说不好听点那就是在现在的天下形势之下舀商人们没办法,这些当真不是好话了,既然赵胜已经挑明了是在为稳定而向商贾妥协,大家得了便宜还能不卖乖?…;

    纷乱之中荀况怎么听怎么觉得赵胜的话不是个味儿,他秉承孔子之道,虽然没有孔子那种为天下谋的想法,但作为赵人,为赵国兴盛而谋的君子之想还是有的,陡然见赵胜露出了无奈,而四周又是一片大哗,书生意气之下心中顿起峥嵘,猛地一起身,高声说道:

    “如今大赵威服诸邦,若大赵不动,何人敢于觊觎?臣愿做大赵之……”

    “荀祭酒误会寡人的意思了。”

    这人当真是个务虚的理论家,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是个君子,只可惜教书育人是足够了,但到了具体事儿上终究还是差了那么一点……赵胜听见荀况说“大赵威服诸邦”什么的马屁话就已经知道他后边想说什么,连忙挥袖止住了他,笑道,

    “寡人颇不认同荀祭酒所谓‘兴国之道相同’这句话,世易时移,具体的情形不同,为何兴国之道一定要相同,秦国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