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战图-第9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叔达看完了信,半晌一言不发,李神符看出陈叔达心中沉重,便小心翼翼问道:“陈相国,信中说什么?”

    陈叔达长长叹了口气,“信中说生铁和郡县只能二选一,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圣上开出的三个条件,并没有说可以让步。”

    “如果我们不让步又怎么办?”李神符又追问道。

    陈叔达苦笑一声,“让我们三天之内给答复,三天内没有答复,就视同谈判失败,隋军将全力攻打武昌县。”

    隋军的最后通牒令李神符吓了一大跳,他和别的大将不一样,他的战斗意志十分薄弱,尽管武昌县高大坚固,易守难攻,隋军就算全力攻打也会死伤惨重,以张铉的原则,他绝不会为一个武昌县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如果是屈突通守武昌县,他就会坚决不让步,和隋军恶战到底,最后逼隋军不得不妥协,甚至唐朝也不会丢掉荆州,至少能保住荆北六郡。

    可惜李神符不是屈突通,他没有屈突通的胆识和自信,他只想着尽快平安撤出荆州,反正江夏迟早守不住,那还不如全身而退,还可以保住军队的实力。

    李神符便劝道:“依我看,反正夷陵郡和清江郡跑不掉,只要我们需要,一样可以重新夺回来,可生铁一旦失去,再想拿回来就不可能了,我建议还是现实一点,把一千万斤生铁运回去,暂时放弃夷陵和清江两郡。”

    陈叔达出发时,李渊准他全权解决江夏危机,所以陈叔达并不需要向李渊请示,他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只是失去了夷陵、清江两郡,他怎么回去向李渊交代?

    而且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们怎么把一千万斤生铁运回去,总不能请隋军帮忙运输吧!

    踌躇良久,陈叔达犹豫不定道:“话是这样说,但我们又拿什么来运输生铁?”

    李神符听出陈叔达语气中有让步之意了,顿时精神一振道:“我们可以租用民船,和张铉好好谈一谈,相信他不会阻拦我们。”

    陈叔达皱眉道:“现在还会有民船?”

    “当然有,只是陈相国不知道罢了,我知道江夏县城内有两家货运商行,他们的数百艘拖船就藏在县城内,可以请这两家商行把生铁运回巴蜀,说不定还可以把三十万石粮食一并偷偷运回去。”

    “这个可能性不大,之前我和房玄龄商谈时已经明确此事,张铉的态度很明确,士兵可以随身携带粮食,但不准运走,王爷自己算算,我们可以运走多少粮食?”

    李神符沉思片刻说:“可以让士兵轻装行军,兵甲交给货船和生铁一并运走,让每个士兵背负五斗米,这样算下来,就是一万六千石粮食。”

    “这样不行!”

    陈叔达摇头道:“我们在半路很可能会遭遇北撤的郑军,士兵必须穿戴盔甲并携带兵器,这一点绝不能含糊。”

    “如果是这样,每个士兵最多只能携带七天的干粮,我们等于放弃了所有的粮食。”

    “那也没有办法,张铉的意思就是要我们留下粮食,所以才允许士兵可以随身携带粮食,这只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罢了。”

    陈叔达实在不想在粮食上计较,粮食不够,利用土地可以种出来,但生铁却搞不到,这才是事关唐朝生存的战略物资,他又道:“我可以答复房玄龄,但王爷一定要确认好,一千万斤生铁确实可以运走。”

    “相国放心吧!只要张铉答应我们用民船,我保证把生铁全部运走。”

    陈叔达最终和房玄龄达成了一致,唐军放弃第三个条件,也就是保留夷陵郡和清江郡,这两个郡也属于荆州,事实上,如果唐朝一定要保留这两个郡,都谈不上把荆州完整交给隋军,这也和唐朝之前的承诺不符,所以陈叔达答应将夷陵和清江两郡的唐军撤回巴蜀。

    但陈叔达还是保留了一点,唐军让出夷陵郡和清江郡的前提是张铉必须承诺在唐军和郑军的激战中保持中立,不得在最后关头支援王世充,使唐军功亏一篑。

    这一点张铉答应了,同时也准许唐军租用民船将库存生铁运走。

    三天后,数百艘拖船满载着一千万斤生铁向夷陵郡方向驶去,与此同时,三万两千唐军在李神符的率领下离开了武昌县,浩浩荡荡向襄阳郡进发。

    隋军随即彻底占领了江夏全境,但接下来张铉却按兵不动,只是令来护儿率领百艘战船前往襄阳,控制汉水,而张铉自己则率领大军驻扎在江夏郡,坐山观唐军和郑军的恶斗。

    (未完待续。)

第1078章 洛阳布局

    一种紧张的气氛笼罩在洛阳的大街小巷,尽管官方严密封锁唐军攻打弘农郡和淅阳郡的消息,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传遍了洛阳的各个角落,令洛阳上下人心惶惶,以米价为代表的物价开始迅速上涨,洛阳民众掀起了储存各种粮食物资的风潮。

    最有代表性的米价从斗米一百二十钱猛地涨到了斗米三百钱,这还只收开皇钱或者北隋的青龙钱,大业钱或者王世充铸造的铜钱则被各个商家拒收。

    这天上午,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洛阳,函谷关被唐军攻破,这便意味着洛阳西面著名防御体系崤函通道已完全被唐军突破,这个消息给洛阳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恐慌,米价再度暴涨,从斗米三百钱涨到斗米五百钱,各种物价开始失控。

    洛阳皇宫,户部尚书崔文象快步走过宣政殿广场,向御书房方向走去,崔文象这两年在王世充朝廷内混得风生水起,他出卖堂兄崔孝仁后,赢得了王世充的信任,使他开始飞黄腾达,短短两年便升到户部尚书加封尚书台行走,正式升为相国,使他成为王世充朝廷内最年轻的相国。

    崔文象虽然人品卑劣,但毕竟出身博陵崔氏,具有很高的才华,他在相国位置上干得还不错,将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太子王玄应十分信赖他,重要的政务都和他商议。

    不过崔文象心里也明白,王世充不是长久之计,他必须给自己另谋一条出路,他当然不敢投靠北隋,他知道张铉饶不过自己,崔文象便暗中向唐朝递交了投名状,并得到了李渊的亲笔回信,信中充满了对他弃暗投明的赞赏。

    这让崔文象俨如吃了定心丸,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过他对郑国之事也就不是那么兢兢业业了。

    “崔相国!”

    崔文象刚走上台阶,便听见后面有人叫他,他一回头,却见是太子王玄应,他连忙停住脚等候,今天王世充紧急召见相国等重臣商议军国政务,崔文象还以为自己来晚了,没想到太子还在自己后面。

    崔文象很喜欢太子王玄应,谦虚、低调、平易近人,而且温文尔雅,完全没有他老子那种骄横凶悍,这是文官们最喜欢的帝王类型,可惜他是王世充的儿子。

    “殿下怎么现在才来,微臣还以为自己已经迟到了。”崔文象迎上前笑道。

    “父皇刚刚派人通知,参议推迟半个时辰,崔相国不知道么?”

    崔文象愕然,摇头道:“微臣不知!”

    “估计是报信人没有找到相国吧!”

    王玄应低声道:“我有件事想和崔相国沟通一下,可否方便?”

    “无妨!”

    崔文象和王玄应来到一个角落,王玄应忧心忡忡道:“我刚刚的得到消息,洛阳西市的米价已经涨到斗米六百文,米价实在太高了,常平仓也没有用,崔相国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应对?”

    前几天米价涨到斗米三百文时,王玄应启动了常平仓平抑米价,投下去八万石平价米,以斗米两百文出售,企图拉下米价,不料却没有任何效果,米价依旧坚挺高企,今天更是涨到斗米六百文,着实令王玄应苦恼,他不知该如何应对了,今天估计父皇会问到此事,他必须要有应对方案,所以只能向崔文象求教。

    崔文象摇摇头道:“当年赤眉军逼近长安,长安米价大涨,王莽下旨投十万石粮食平抑粮价,但没有任何效果,估计今天的情形也是一样,因为战争引起的恐慌和谣言引发的恐慌不一样,要平抑粮价除非郑军击败了唐军,或者郑唐两国和解,没有了战争威胁,米价高位都难以支撑了,那时再动用常平仓,高企的米价就会随之崩溃,现在可不行,家家户户都在储存粮食,是为了应对围城时所需,常平仓投多少粮食都会被抢购一空,殿下想法虽好,但方法却错了。”

    王玄应眉头一皱,“那我该怎么应对?”

    “很简单,殿下将常平仓的粮食改为赈粥,让家境贫寒、无钱购粮之人也有一条活路,这是唯一的办法。”

    “那打击奸商以及那些发国难财的人呢?”

    崔文象笑了,“殿下,这时候可没有什么奸商,他们背后可不是一般人啊!”

    王玄应顿时醒悟,洛阳的粮食可不就是被大伯控制的吗?他顿时泄了气,点点头道:“好吧!多谢相国指点,我们先去御书房。”

    “刚才关于王莽的典故,殿下可千万别在圣上面前提及!”崔文象又嘱咐他道。

    “这个我明白,我不会提及此事。”

    两人一边说,一边快步向御书房走去

    王世充在部署完进攻荆州的战局后便返回了洛阳,他不可能一直呆在南阳,洛阳还需要他回来坐镇。

    刚回到洛阳,一连串的好消息便接踵而来,郑军攻占襄阳郡,郑军攻占竟陵郡,郑军攻进南郡,正在围攻南郡,但没过几天,便传来了唐军兵分两路进攻弘农郡和淅阳郡的消息。

    这顿时让王世充慌了手脚,要知道他一共只有十五万军队,五万大军南下荆州,三万军队驻扎淅阳,还有三万军队分别驻扎在南阳、淯阳、淮安、襄城和荥阳五郡,河南府只剩下四万大军,这里面还包括两万御林军,而这四万大军又各有五千军队驻守函谷关和虎牢关,真正守洛阳城的军队只有一万人,就算把两万御林军派上城也只有三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