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唐-第5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以孔晟富可敌国的家业,岂能亏待了自己的儿子。随便分一点过来,也超过如今杨家的所有了。

    这让杨奇狂喜过望,险些失态。

    他霍然起身,兴奋道:“孔郡王所言当真?”

    周立笑着点头:“郡王从不说虚言。请杨使君放心,郡王说到做到,必不辜负杨家就是。”

    杨奇兴奋地在厅中来回踱步,哈哈大笑起来。他马上明白过来,孔晟这是给他一个甜枣、伸出橄榄枝,无非是希望他能主动放弃一些身外之物。只要杨奇带头归还百姓田产,这江宁城中还有谁敢抗拒不从?

    “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周大掌柜,你回去转告孔郡王,就说老夫答应了!只要他言而有信,老夫自当从命便是!”杨奇倒背双手,目光炯炯有神。

    周立躬身一礼:“小人告退!”

    第二天一早,杨府大管家杨宽就主动向神龙卫上缴了杨家的田产账簿,除保留了皇帝和朝廷的赐田和城外的一座农庄之外,杨奇主动将杨府在江宁以及江南各地的所有土地资产完完整整交付土改司,带头配合土改司还田于民的举措。

    土改司的袁晁大喜过望,杨家作为江南最大的官僚地主之一,杨奇主动上缴这些年兼并的田产,无偿还田于民,这自然在江宁城中引起了近乎海啸般的震动。

    土改司和神龙卫衙门的公告张贴在城中各处,所有江南权贵都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本来很多人都在翘首观望,因为杨奇可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只要孔晟搞不定杨奇和杨家,孔晟主导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就是一场天大的笑话。

    可杨奇却主动缴械投降了。

    很多人大惊失色,也大为失望透顶。

    如果杨奇都扛不住土改的压力,他们又怎么去抗拒?如果孔晟连他的老丈人都铁面无私,又遑论他们这些外人?

    满城议论纷纷,杨奇的惊人举动让江宁百姓看不懂也看不透。

    因为杨家的事情变成城中最大的热点新闻,反而导致江宁城乃至江南道的另外一件大事变得无人关注。

    由孔氏商号出资创办的江宁大学堂正式挂牌成立。江南名士杨统应邀出任江宁大学堂监正,杨统还有一重身份是江宁郡王府的掌书记。当然,这是孔晟这个郡王的个人聘任,还需要等待朝廷的认可和诏命备案。

    江宁大学堂挂牌当日就公开宣布,免费招收寒门子弟入学读书,对一些特别贫困的学生还可以包食宿。大学堂的所有教员都是杨统通过个人影响力召集的一些出身寒门的不第文士,教员的束由大学堂的幕后赞助商孔氏商号承担。至于富家子弟,有自家的私学塾师,根本不会对这种新鲜的大学堂感兴趣。

    大学堂就设在废弃的江南观察使衙门,略加修缮而成。

    江宁大学堂首批招收200名学生,但当天来报名的寒门子弟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郡王府派过来帮忙的人,在大学堂门口负责招生,可等了整整一天,也没有几个人过来咨询,更不用说是报名了。

    杨统微微有些郁闷和失望。他期盼中的门庭若市、寒门子弟挤破头登门求学的热闹景象没有出现,但他心里其实也明白,因为是新生事物,大多数的寒门子弟都在观察和观望,免费读书还管饭,这种天大的好事终归让人半信半疑。

    孔晟身着便袍,捧着一卷书册缓步而来,乌显乌解两人也着便服紧随其后。

    杨统见到孔晟,急急上前躬身施礼:“学生拜见郡王!”

    “先生无需多礼。”孔晟笑了笑,欠身还礼:“招生之事,其实不必着急。一开始,大家不了解、无人问津其实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等时间长了,我们免费读书的消息被证实后,恐怕来报名的人会挤破学堂的门庭,先生莫要着急。”

    杨统苦笑一声:“学生并不着急。我们的大学堂是新鲜事物,乏人问津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时日一久,寒门子弟就会明白郡王的良苦用心,为了创办这间学堂,郡王一掷万金,不为名利,只为寒门子弟开一条千古不遇上进之通道,功莫大焉。”

    孔晟笑了笑,点点头道:“先生,我们虽然免费招生,但招生门槛却要卡一卡。更要注重品德。而且,入学后凡不求上进者、不发奋努力者、不品学兼优者,定期清退,绝不容许滥竽充数之徒在其中败坏大学堂的学风。”

    杨统嗯了一声:“请郡王放心,学生自当谨记。”

    孔晟笑了笑,抬头望向了由自己亲自题写的“江宁大学堂”的牌匾,心头微微有些振奋。创办大众教育、打破世家大族的文化垄断、为寒门子弟打通晋身通道,这是一项在孔晟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事业。

    孔晟深吸了一口气,将手里的带着墨香的书册递给了杨统,这是他刚刚亲自校订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在大学堂的教材方面,孔晟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启用传统的三大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三字经》,是传统启蒙教材。在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传统文化的文学、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且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顺口、易记。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据传《三字经》创作于宋代。这个年代很难考证,不过显然在唐时是无的。孔晟略加修订推出来,如果不出意外,肯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颂天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杨统是满腹才学之人,他接过三字经略一诵读,便面色骤变,旋即激动得情难自已,肩头都在激烈的颤抖起来,他向孔晟深深一揖,兴奋地颤声道:“郡王大才,果然旷古难寻!学生不及也!!如此格律,如此立意,如此天文地理无所不容,如此精辟明言……真真让学生无以言状、无以言状啊!!!”

    “舍家财创办大学堂,不图名利;着蒙学经典,定传之后世千古不朽。郡王高风亮节,才学绝世,为天下万万寒门学子开基业,教化众生,不愧是孔圣人苗裔。”杨统面色涨红,拜伏了下去:“学生替天下寒门学子,叩谢郡王恩德!”

    杨统越说越激动,到了后来竟然连连叩首,泪流满面。

    作为寒门之人,没有人比杨统更明白寒门子弟的苦楚和晋身之艰难;而作为寒门名士,满腹才学的大儒,也没有人比杨统更明白孔晟创办学堂的苦心、公心和诚心,以及这三字经作为蒙学读物的巨大价值。

    熟读熟记三字经,至少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文化扫盲功效。

    孔晟微微一笑,起身将杨统搀扶起来,道:“这天下乃是大多数人的天下,寒门子弟有读书上进的权利。孔某愿意与先生并肩合作,将这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做下去!”(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六章 暗流涌动

    第六百七十六章暗流涌动

    土改运动轰轰烈烈推开,杨家主动带头配合,宋家保持着异样的沉默,这让土改司的袁晁少了太多太多的阻力和障碍。当然,这是权贵阶层利益的再分配,一路和风细雨也不现实,局部的抗拒乃至流血冲突也时有发生。只是有江宁铁骑营和神龙卫的震慑,即便有个别跳梁小丑也很难搞出事端来。

    江宁大学堂很快就引来了无数寒门子弟的蜂拥报名。但第一期,大学堂只招收两百人。名额有限,择优录取,学习过程中还建立淘汰机制,只有真正品学兼优的学子才能留下来。

    而伴随着孔氏商号将活字印刷术推广公开,在孔氏书坊的牵头推动下,各种各样的文化书籍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问世,价格低廉,即便是乡下的农人,都能买一本来供自家子弟学习使用。而卖得最火的当然还是《三字经》。

    关于孔晟才学绝世的讨论再一次因为三字经的传播而遍及街头巷尾。与世家权贵背地里对孔晟恨之入骨相对应的是,大多数的穷苦百姓和寒门子弟对孔晟的感恩戴德。不少重新获得田产的农人,甚至在家里竖起孔晟的长生牌位供养。

    当然,在士林间,对孔晟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说孔晟沽名钓誉,也有人说孔晟拉拢民心,还有人说孔晟伪善,更多的人对孔晟创办大学堂的本意不屑一顾。但有一点,越来越多的世家大族掌权者突然意识到,孔晟这样做的结果,将逐渐会动摇世家在这个时代的根基地位。

    当土地重新回到农人手里,当文化不再是世家垄断的工具,当大众被开启民智,谁还会对世家大族充满敬畏?

    但支持孔晟推进土改和创办大众教育的唿声一浪高过一浪,汹涌的民意站在了孔晟一边,这让即便是捆绑成团的江南世家大族和官僚权贵阶层也是无可奈何。

    即便是杨奇都突然意识到,孔晟长袖善舞在不经意之中,发动百姓开启民智,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在逐步打压世家和本土官僚派系的过程中,将江南的军政大权轻松接管。

    无论承认还是不承认,如今孔晟的两道宣抚使衙门已经取代杨奇的江南处置使衙门变成江南道最高的行政权力机构。而再有神龙卫的监察侦缉,江南道官员都不敢妄动。

    杨奇只能面对现实。

    而宋家的人,在宋安被执刑流徙之后,也变得深居简出,表面上远离了江南道权力纷争的漩涡中心。宋家的田产也在被清算之列,但熟悉的人都知道,宋宁这个影响江南道政商两界深远的实权派,绝不会坐以待毙,更不甘心被孔晟夺去手里的权力和既得利益。

    江宁城中暗流涌动。

    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