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系站在李俶的身后,向孔晟投过赞许真诚的一瞥。孔晟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不卑不亢的风度,是让李系最觉得敬佩的地方,按照常理,一个从未上过朝、参与过重大朝政活动的少年官员,置身于这般恢宏严肃的大场面中,至少要有些紧张慌乱,但孔晟却没有,显得云淡风轻。
李俶身后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并肩而立,两人向孔晟投过惊讶的注视。孔晟是郭子仪受司马承祯请托推荐出仕,但郭子仪听闻孔晟的名头许久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孔晟,孔晟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年轻儒雅风度翩翩。
至于李光弼,心中的震动更加无与伦比。引起他关注的不是孔晟的才名诗歌,而是孔晟手执方天画戟战阵之上勇武无敌的名声,但此刻在他视野中的孔晟却是如此的文弱书生,这让李光弼突然觉得传言言过其实不足为信。
实际上,与李光弼怀有同样质疑心态的其实比比皆是。毕竟孔晟的外貌外表太具有欺骗性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九章 大朝会,大幕揭(2)
孔晟走到两班大臣队列中间,在皇台下大礼参拜了下去,朗声高呼:“臣孔晟,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亨端坐在皇台上,神色严肃,他向孔晟微微颔首,挥挥手。李辅国当即笑吟吟地尖声道:“平身吧。”
孔晟起身肃立在下,目视前方,神色从容平静。
李亨微微一笑:“诸位臣工,朕将孔晟召入京城,交朝会之上,议定孔晟之功,尔后论功行封。下面,尔等议一议吧。”
众臣一阵沉默。
孔晟拥有显赫战功,这谁都清楚。但孔晟进京后却突然与楚王李俶对上,而昨日那场冲突也意味着他已经跟李俶变成敌对,谁能冒着得罪李俶的政治风险去主动给孔晟说话呢?
再者,孔晟在朝中并无根基,熟悉之人只有一个赵王李系。而嫉妒他少年得志的高级武将,还有不少。
哪怕是郭子仪,也微微有些犹豫。孔晟是他举荐出仕的人,现在又是平叛战争中战功卓著的少年英雄,若是不予封赏,无疑会冷了有功将士的心,他作为武将之首,有心出面为孔晟进言请功,但又担心引起李俶不满。
很多人冷笑不语,也有不少人紧盯着楚王李俶。殿中的气氛陡然间变得无比的沉闷起来,皇帝李亨隐隐能听见台下几排臣属急促的呼吸声。
李亨下意识地与李辅国对视了一眼。
在朝会之前从寝宫来宣政殿的路上,李亨还跟李辅国私下讨论过这事,李辅国判断依旧不会有人为孔晟出言。李亨便与李辅国暗中约定。若是最终还是无人进言。就由李辅国开口提出来。
李辅国表面上答应下来,其实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是一个心机深沉的宦官,对于朝中局势的判断高于常人,如果说他之前举荐孔晟是为了个人利益,那么,现在,在孔晟与李俶势成水火的基础下,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姿态。
李辅国非常狡诈。他一方面与张皇后暗中结盟,承诺扶持张皇后的两个亲生儿子;另一方面又与李俶秘密往来,达成了某种共识。他脚踩两只船,无非还是为了个人的权势左右逢源。
更重要的是,他要打压横空出世渐渐受宠的太监鱼朝恩,严防鱼朝恩将他取而代之。
一阵寂静无声之后,李亨皱了皱眉,扫了李辅国一眼。让李亨意外的是,李辅国昂着头似乎是没有注意到他的暗示,依旧注视着台下众臣。
李亨眉头更加紧蹙。心头更加失望。而下意识望向李俶和郭子仪等人的目光中,就多了一丝的忌惮和愤怒。
别看他高高在上。但实际上掌控朝中局势的是李俶和郭子仪这些掌握兵权的宿将元勋,还有李揆杜鸿渐这些把持朝政的拥立文臣。他这个皇帝,无论做什么事,都无人响应附和。
皇帝轻轻咳嗽起来,投向孔晟的目光中微微有些尴尬和无奈。孔晟目光显得平静,他回望了皇帝一眼,面带微笑。
李系咬了咬牙,霍然抬步而出。
李系向皇帝躬身下去,朗声道:“父皇,儿臣以为,孔晟在河南累立战功,更有驱逐安庆绪一党光复东都洛阳之功,必须要予以封赏。”
终归还是李系出面了。
李俶暗暗冷笑,阴沉的目光从李系的身上掠过,心道李系啊李系你这是摆明了要跟本王作对了,好,那么,本王就拭目以待了!
孔晟心里暗叹,望了李系一眼,心道:李系,我承你的情了,不管将来如何,我一定竭尽所能偿还了你以诚待我的这番情分。
其实这一切早就在孔晟的意料之中。他并不在乎,也不慌张,因为他的战功摆在了桌面上,无论李俶怎么具有翻云覆雨的影响力,也不能回避这一点。
有功不赏,愧对三军将士。尤其是现如今平叛还未完全结束,孔晟是否得到应有的褒奖待遇,可不仅代表着孔晟一个人。
而他最终,还是希望皇帝能一言定乾坤。
只是皇帝李亨的表现让他有点失望。李亨的性格表现出两面性,密会孔晟时表现出的是某种魄力和决断;但面对群臣,却又表现得优柔寡断缺乏胆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皇帝的本性中还是占据了较多的虚伪成分。
李亨顺势接过了李系的话茬点点头道:“朕深以为然。有功将士在疆场为朝廷浴血奋战,孔晟战功显赫,岂能不封?朕有意擢升孔晟为河南节度使、河南道行军大总管,取代贺兰进明,继续率军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两路大军进攻叛逆,诸位臣工意下如何啊?”
李俶就向身侧不远处的礼部尚书李揆投过暗示的一瞥。
李揆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不妥。”
李亨嘴角轻轻抽搐了一下:“为何不妥?”
“陛下,臣以为,孔晟固然有功于朝廷,但朝廷已经连番擢升,以不足弱冠之年,身居从四品高位,若再加擢升,有违朝廷礼制。”
“在臣看来,不如让孔晟入朝为官,用其才学,入职国子监,假以时日,或许能成大器,成长为朝廷的肱骨之臣。”
李揆的话听得孔晟心头火起,却面无表情。
如果按照李揆的意思,非但不用封赏孔晟,还要将孔晟安排在国子监这种闲散机构任一个无足轻重的属官。
鱼朝恩旋即出班附和道:“陛下,奴婢以为李尚书之言有理。孔晟才名动天下,入职国子监,为朝廷、代陛下教化万千学子,也是一桩美事。”
李亨眉头挑了挑。
李系有些发怒,反驳道:“父皇,有功将士不予封赏后患无穷——让孔晟入职国子监,这会寒了三军将士的心,还请父皇三思啊!”
李揆微微一笑,针锋相对道:“赵王殿下,下官提议让孔晟入职国子监,擢升为国子监司业,职司正四品下,这难道不是封赏?若是赵王殿下仍嫌不够,可以请陛下赏赐孔晟金银财帛若干,以示褒奖便是了。”
“李尚书,孔晟文武双全,是当世奇才,这样的人才不为朝廷所用,继续参与平叛,反而要去国子监挂名做一个文散官,简直是岂有此理!”李系怒形于色。
李系和李揆当殿争执起来。
李亨有些烦乱地望向了杜鸿渐。
杜鸿渐被皇帝紧盯着有些不安稳,犹豫了一下,还是出班进言道:“夏邑军累立战功,臣以为非孔晟一人之功。臣赞同李尚书所言,可让孔晟入京为官,同时朝廷厚赏夏邑军将,以彰显朝廷威严。”(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章 大朝会,大幕揭(3)
李亨失望地攥紧了拳头。
杜鸿渐的态度,意味着他也转向了李俶,成为李俶背后的追随者之一。而原本,在李亨心目中,杜鸿渐算是中立人士,不偏不倚。
李亨无奈地望向孔晟,而孔晟也用淡漠的目光回望着皇帝。李亨认为为孔晟说话的人势单力薄,竟然只有李系一人;而在孔晟看来,皇帝完全是在瞎扯淡,在满朝文武面前故作怯懦之态,其无奈尴尬的表情多半是出自表演。
孔晟心里冷笑起来,既然皇帝要演戏,那么,老子就陪你们好好演一场大戏。皇帝要把老子当成棋子,玩弄于股掌之中,那么,老子就反客为主,客串一次过河无敌的小卒吧。
一念及此,孔晟突然拜伏了下去,朗声道:“陛下,臣有几句话说。”
李亨深吸了一口气,“然。”
“臣当日蒙郭令公举荐出仕,以士子布衣之身自江南赴河南任职宋城县令,至今一年有余。一年多来,臣在河南募兵安民,恪尽职守,与叛军连番苦战,侥幸功成。但正如李尚书杜大人所言,这是夏邑军将士群策群力血战之功,非孔晟一人之功。而臣已经连番被朝廷和陛下擢升,深感陛下隆恩,早已不胜惶恐。”
孔晟说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
郭子仪的嘴角微微一抽,孔晟将他点了出来,无疑让他处在了某种尴尬的位置上。
“陛下,臣勇赴国难,是尽大唐百姓士子之本分。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臣在河南浴血奋战不畏个人生死。是尽臣子本分,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孔晟出仕也好,整军也罢,并无个人私心,今安贼节节败退,朝廷平叛已进入尾声,大唐天下安定乾坤康宁指日可待。臣心甚慰——”
孔晟缓缓抬头来目光清澈平静,声音陡然提高了八度:“臣至此,特向陛下请辞,请陛下恩准臣辞去一应官职军职,还孔晟布衣之身,返回江南故里隐居。”
满朝文武皆惊,很多人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李亨嘴角抽动,面色变得有些难堪。他心里明白,孔晟这是不满失望之极,在用这种方式逼迫自己表态了。
“孔晟。朕不能准。”李亨烦乱地摆了摆手。
孔晟拜伏在地,低头暗自冷笑不语。
李俶也是微微有些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