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东奔腾,流经阿尔卑斯山脉的北麓,维也纳平原、匈牙利平原,然后在巴尔干丛林峡谷中穿行而出,以滂溥之势注入黑海之中。
在希腊文明最为鼎盛时期,富有冒险精神的希腊商人们,曾经驾驶着商船,从黑海的入海口一路向上溯源,探索河流文明,倾销自己带来的商品,以换回珍贵的动物皮毛等物品。也就在这一时期,多瑙河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史籍名字:伊斯特尔。
公元前二世纪,伊斯特尔河的两岸,已经有一些依附于河流生存的城镇存在,它们之中,包括了文多博纳、阿昆库姆、辛吉杜努姆,这三个城镇,在后世分别为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
文多博纳。
多瑙河中游重镇。
尤尼斯的罗马北上先遣军到达这里时,正好遇上一场哥特人与日尔曼人之间的部落争斗,与文明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不同,欧洲的中北部地区,部落的形态依旧处于半原始半奴隶制的过渡阶段,主要依靠放牧为生的北方部落,为了争夺一块适合牧马的草原,经常性的发动一场又一场的部落战争。
在哥特人和日尔曼人之间,尤尼斯很快就确定了同盟者:哥特人。
与更为原始野蛮的日尔曼人相比,哥特人一早就生活在这一地区,与罗马等南方近邻打交道的机率更高,他们的文明程度也更要发达一些,作为创造了地中海高度文明的大罗马人,选择哥特人也在情理之中。
九月上旬。
日尔曼人被击败,由多个不同族系部落群体组成的联盟土崩瓦解。作为一个外来的族群,他们在这场不得不迁移的生存战中失败了。不得己之下,部分的日尔曼部落转而东返,他们开始与这一地区的秦国代言人接触,试图寻找翻盘的机会,对一直驱逐他们的斯拉夫人来一次彻底的了断。
秦国的北线部队,在韩信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开拓白令海峡通道之后,北路军的指挥官换成了杨翁子。
这位原边军的宿将,在长久的为副手之后,终于真正成为了一军之统帅。在他的指挥下,秦国北线部队继续以压迫斯拉夫人的强悍态势,驱赶着亚欧大陆腹地的各个民族不断向西迁移再迁移。
君士坦丁堡以北,黑海沿岸的顿河平原,是秦军的北路军驻地,杨翁子刚刚接到日尔曼人求和求依附的消息,又从军情司那里获悉一部罗马军队进抵多瑙河一带,这让战场经验丰富的杨翁子猛然吃了一惊。
以他对日尔曼人和哥特人的了解,双方如果开战的话。应该是日尔曼族占据上风,但现在的情况,哥特人在罗马人的协助下,将日尔曼部落击垮。这样一来,罗马的北境将出现罗马人与哥特人联手对抗秦军的局面。
杨翁子神情凝重,这位性格严谨的宿将,在面对全新的战场、全新的考验时显得分外的慎重。毕竟,北线的秦军实力相对不足,杨翁子手中可以机动的力量。也就五万人左右,加上严寒将近,对于补给线过于遥远,黑海又将封冻的秦军来说,即将到来的冬季,就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
罗马人的反击,选择的时机适到好处。
“日尔曼人的条件,暂时先答应他们,只要他们能牵制住哥特人,未来的欧洲,有他们生息的地方——!”
“速给陛下送信,告知我部情况,另外,以吾之名请求,北线部队立即向西前移,沿多瑙河河谷的鲁塞、辛吉杜努姆向上游进军,同时,要求高卢军团,必须在半个月内,从后方发动对罗马北上军团的袭击,否则的话,单凭北线部队,短时间内僵持局面不仅无法被打破,还有可能造成整条路线的被动——。”
杨翁子的应对策略,中规中矩,不带一丝一毫的侥幸,这也是边军出身的秦军世袭将领的特点,他们虽然有时显得古板了些,但却胜在稳重,这适好与罗马年轻指挥官尤尼斯天马行空的想法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
彼得乌斯的高卢军团已经回到了高卢一带,在不得不归降了秦国之后,这位前罗马雇佣兵的军团将领一度意志消沉,不过,在得到李原的亲自召见后,彼得乌斯又重新振奋了精神,相比原雇主罗马,新主人秦国开出的条件更加的有诱惑力。
允许高卢人自治。
这是李原开出的条件,而代价则是彼得乌斯必须整合起一支对抗罗马的新力量,在西北方向,策应秦军的北线部队和西线部队。
这一条件很优厚,彼得乌斯没有办法拒绝,李原没有要求他率领军队杀入罗马的腹地,只是要求高卢人在东、南两个方向对秦军方面进行支援,这一次,杨翁子对高卢军团的诉求就源于这一提议。
进攻亚平宁半岛,高卢人既不愿,也不敢。罗马所在的本土区域,即亚平宁半岛,南北多山,唯有中段、北段靠近西海岸的地方,有零星的平原分布,这种地形特点是地中海地貌的典型情况,如果没有熟悉当地地形的向导领路,任何一支外来军队想要彻底的打败罗马人,将相当的困难。
而策应伊比利亚半岛方向、还有阿尔卑斯山脉北麓、多瑙河流域,不仅能够开拓高卢人的领地,还能消除这两个方向野蛮民族对高卢一带的威胁,这是高卢人最想要做的事情。
西线、中路、北线。
再加上海上舰队之间的争霸战。
大秦与罗马的全面战争一一打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场两个强国的对抗中,笑到最后的,决不会是开始时笑得最灿烂的那一个,而是最少犯错的那一方。(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四章 海上争雄
(到医院检查了刀口,有红肿,没好利索,只好继续养着,请见谅!)
公元前182年。
大秦历十九年,罗马共和历二百九十六年,春。
烽火燃遍整个欧亚非大陆,这一场大秦与罗马的全面争霸战争,就象一场突变的飓风,将一个又一个民族卷入到其中。
整个冬天。
两方的战线交织在一起,中路方向,辛克要塞虽然已经被秦军攻下,但罗马人并没有就此放弃,斯克达克斯的色雷斯蛮兵,伤亡日重,接替他担当先登的,已经换成了曹信的东线主力,这支秦军装备精良,纪律严谨,又不失勇猛,他们比色雷斯人更加的难以对付,罗马人在节节的抗争中,渐露败相。
不过,西庇阿表现得很顽强,决意一搏的他,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潜能,一队队从国内抽调而来的生力军轮番上场,换下疲惫的部卒,用有力的臂膀、无畏的牺牲,将秦军的进攻一波又一波的挡住。
在共和体制迈入帝国体制的时期,西庇阿对军队的改革力度也逐渐的显现了出来,原有义务兵役的征兵体系被抛弃,士兵的武器、甲具将不再由本人提供,而是由国家和政府来统一配给,士兵要做的,就是服从命令、拿起武器,和敌人去搏斗、去撕杀,去赢得战场上必须的胜利。
在秦国的压制下,帝国时代的罗马军队渐显成形,一个个步兵长枪队,一批批装具着铠甲的专业士兵,罗马人个性中的自由和严谨个性渐渐显露了出来,他们在起步阶段可能有些落后,被秦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现在,罗马人正大步的赶了上来。
阿尔卑斯山东北麓。
雪线在低谷的灌木丛和裸露的山岩间起起伏伏。在有些背风的地方,积雪依旧填满了山谷,一队队罗马士兵正在紧张的巡逻着,希翼能够发现一点敌踪,然后消灭他们,去长官那里报功。
初夏之时,这里的天气依旧寒冷,辛克要塞失守之后,罗马军队的阵线逐步后退,位于亚平宁半岛北部的这座欧洲最高山峰就是罗马人的最后屏障。守卫在这一高山区域的罗马军团正在紧张的构筑防御工事。对于他们来说,守住这些山谷雪线间的桠口,也就守住了自己的家园。
——。
西线战场上。
贝尔港争夺战正在如火如涂的进行着。
由甘勇指挥的秦军舰队和罗马新舰队围绕港口和航道,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海上追逐战,罗马新舰队的指挥官是西庇阿的亲信,在缺少底气的情况下,这位克拉苏的继任者很聪明的选择了避战。
就算有时被秦军舰队缠住,也多采取断尾求生的方式,损失一、二艘战舰没有什么。只有能够拖住秦国的舰队就行,罗马共和国的海路运输线现在很短,也就是地中海西部的这几个港口,只要他们小心一点。就能躲过秦军舰队的拦截。
确实,在广阔无边的浩漾海面上,两只舰队相遇的机率很低,但如果一方掌握了情报上的主动权。那就只要提前几天守在航线上,等着对方自投罗网了。
热那亚港。
亚平宁半岛的北部的港口重镇,这里连接着伊比利亚、高卢、亚平宁三角地带。在小海域内,海路贸易发达,这里也是罗马人获得物资的重要城镇。
码头上。
点点桅帆衬着飞掠过的海鸟,一条条在海面上觅食的鱼儿被海鸟抓起,在挣扎和不甘中向着不远处的悬崖而去,在那里,新生的一代正在待哺中,动物界的生存法则从古到今不变的进化着,而作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人类则在不远处,进行着一场争夺霸权的宏大战役。
在转过海湾的一角。
十余艘悬挂着希腊自由贸易联盟旗帜的商船队伍在扬帆启航,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正是处于战火中的贝尔港,这些商船上的辎重十分重要,它们是支撑罗马伊比利亚行省军队继续战斗下去的重要补给。
在秦军与迦太基联军的不断打击下,西线的罗马军队节节败退,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支援,贝尔港沦陷时日行将不远,而为了继续维持西部的战线,在西庇阿的严令下,一直龟缩在热那亚港内的罗马舰队终于出海了。
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