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强秦-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信从五万陇西军中精挑万选,挑出了一万五千强悍骑卒为先驱,这支由草原民族的后代组成的骑兵队伍,将成为西征军中的先锋。

    以校场的规模。在容纳了五万将兵之后,已经显得拥挤不堪,站在曹信的陇西军边上的,是另一支并为先锋的部队。以能征善战而著称的河西军。

    河西与陇西一条大河相隔,从渊源来说,相互之间还是同一个根源。河西军的将领骆甲与曹信也关系不错,但在关系到谁为西征先锋的问题上,骆甲与曹信却是各不相让,此次西征,骆甲动员了将近三万的兵马,其中骑兵就有一万余众,在这支队伍中间,有一部骑兵分外引人注目。

    鬼方白羊部落。

    这个久违了的草原部落,在弱水一带休养生息整整七年之后,终于渐渐的恢复了生机,而在不断的融合和壮大过程中,白羊部落在女首领晋希的带领下,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容纳着来自异族的人丁,这种融合和开放让白羊部落由游牧民族渐渐的演变为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

    由于实力上的使然,晋希这次出兵的数量不多,算起来约有三千骑,这点力量在整个河西军中算不得什么,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可取代的。

    白羊部落当年从阿尔泰山一带东归。一路之上,历经艰辛万苦,对于葱岭以西的地形地貌,秦军诸部之中,没有哪一支军队比他们更为熟悉。所以,三千白羊部落的勇士,将担负起先锋中最为重要的斥候部队的重任。

    当年,李原执意收留晋希残部的做法,让人无法理解,而今天,七年之后,许多当初怀有质疑之意的人,才始恍然大悟,原来李原一早就存了这一份心思,想到这里,不少人就更加对李原心存敬畏。

    除了河西军、陇西军这二万五千骑兵先锋外,位于东首的,是整整五万的气势滂溥的幽燕秦骑。

    秦国灭燕已经有九年时间,韩信在这九年里,北击匈奴丘力部落,东屠高丽半岛,再扫荡翰难河东端的匈奴人老巢,其实力增长之快,让其余诸军都望尘莫及,如果这回李原不下令征西的话,韩信这般扩张势头下去,很有可能会引发一场秦国内部的巨变。

    当然,如今西征在即,韩信也是意气风发,决定跟随李原的脚步,去更西方遥远未知的地方开拓新的征程。在共同的理想下,李原、韩信还有跟随他们的许许多多的秦军将领,眼眸中尽是激动和狂热之色。

    七万余骑军,这个规模是李原开国统兵以来的最大数目,两支骑兵部队,一支来自西边,一支来自东首,当然,这些骑兵并不是西征军的全部,剩下位于校场中央位置的,是西征军中的真正主力部队。

    足足十五万的步骑,这些来自于秦国内地各郡的兵马将卒,他们将担负起连接前线与后方的重任,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是第一次来到长安,在前来的途中,他们满怀着憧憬,毅然告别家乡,投奔到李原的麾下,投身到一往无前的西征激流之中。

    来自江东的正当壮年的楚地英豪桓楚。

    来自岭南的秦军征南名将冯宣。

    还有马金、周平等许多出场机会不多,但却渴望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秦军将领,他们一个个神情敬畏,热切的注视着高台上的同一个人。(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章 乌孙大夏

    秦历神武八年,也就是公元前195年,四月。

    来自西伯利亚的北风渐渐弱了势头,在和熙的阳光照射下,春天的山花,开遍秦岭关中的丘陵,厚实的黄土带来的丰厚矿物质,给予了这片土地勃勃的生机。

    沿着长安至敦煌的驰道上,一队队自发前来送行的关中百姓自带着瓦碗、盂罐,盛满了各种的干粮吃食。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东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雄壮有力的战歌呼喊之声,在队伍中间此起彼伏,不管是来自哪一郡哪一地的将士,都对这一首伴随着秦军一路高歌征战的雄壮战歌耳熟能详。

    制式统一的兵器、一样的战甲,一样的战歌,不一样的是天南地北的口音。

    “陛下有令,各部在日落之前,必须赶到盖藏城一带驻扎,有延误时间者,斩无赦。”一名负责联络的骑军传令兵从前头超过,沿途大声的叫喊着。

    “江东儿郎们,加快速度,莫让人小瞧了我们。”一名年约三旬、穿着制式甲衣的秦军将领急促的叫喊着,不断催促麾下将士加快速度,如果不是他的口音里有楚地的原腔的话,没有人会认为,他们其实是来自遥远的最东方的江东一带的兵士。

    在庞大的征西大军之中,七千江东子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事之后,江东一带的男丁损失一空,就连后续的人丁储备也大为减少,由桓楚率领着来自江东的七千子弟,是江东所能出动的精锐兵力的全部。

    江东军位于队伍的中间靠后位置,江东子弟善舟楫的居多。而善骑马的少之又少,不过,在步战近战方面,这些江东子弟悍不畏死,颇有几分当年霸王项羽手下无敌之师的神韵。

    时光如逝,一切俱往矣。

    广阔的江南地,曾经孕育出英豪无数,项梁、项羽、英布一个个名字响彻时空,而今,年轻的桓楚将承担起重任。新生的江东军远赴西方,他们将用热血与勇敢,来为江东这片土地赢得新的荣誉。

    想要在征西战事中赢得尊严与光荣的,自然不会只有桓楚的这一支军,来自幽燕的铁骑,岭南、巴蜀的将士,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信仰。

    ——。

    浩浩荡荡的秦国西征大军从长安出发,一路唱着战歌,踏着齐整有力的步伐。向着西域以西的广阔地方而去。

    神武大帝李原带兵亲征,直接归于统御的兵马达到十万之众,燕王韩信为北路军副帅,率领北线秦军约六万众沿着翰难河、阿尔泰山、北海一线进攻。同时,在同盟军方面,已经在联军统帅位置上稳稳坐了有九年时间的李仲翔为南路军副帅,辖部众约五万人。西域各国这次不再迟疑,纷纷派出自己的精锐兵士。

    各部秦军,加起来的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一万,这个数字可是实打实的数目,而不是如历史上那种吹牛的百万之数。

    秦国国内。

    太子李烨监国,丞相陈平、御史汲黯为左右手辅助,与陈平的老谋深算相比,汲黯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

    李政被罢免之后,曾经在秦国政坛昙花一现的汲黯出人意料的被李原从江东召回,在短暂的适应期后,李原即将御史台的一应事务交给了汲黯处理。除了这两个重要官员之外,一批更有活力更有朝气的年轻官员也得到提拔,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在秦国的政治版图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军事层面,留守国内的将领主要以年纪较大、为人持重的将领为主,钟离昧、王尚、苏角等人虽然进取心不强,但经验丰富,由他们来主持大局,应对如扶桑、夷州这样的小的边境地区的冲突,应当没有太大的问题,至于在苏角等人去世之后,秦国的未来边境由谁来镇守,李原还没有去谋想。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在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李原觉得自己的穿越之行任务完成了一大半,剩下来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狂放的拼杀一回。

    ——。

    葱岭西。

    咸海流域,大夏国境内。

    狼烟四起,平静了多年的生活因为匈奴人的突然来犯而被打破,属于塞种人一支的大夏人向来低调,他们从远古开始,就生活在咸海的叶水与药杀水之间,过着原始的耕种放牧生活,这种刀耕火种的日子极为清苦,也不可能积蓄下什么财富。

    一切在丝绸之路兴盛之后发生改变。

    丝路上来往的商队,不仅给大夏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物产,而且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只要丝路不断,大夏人就可以永不止息的从这条大动脉上汲取养分,所以,打心底里说,大夏人不希望战事,尤其是不希望有战争发生在自己的境内。

    但是,这一切并不以大夏人的愿望而改变。早就将大夏这块肥肉看在眼里的赫连壁大举入侵,选择大夏作为进入中亚的突破口,不得不说,赫连壁的战略眼光不赖,只要能够占领大夏,匈奴部落不仅能在中亚一带获得一个立足点,而且,还可以切断丝绸之路,狠狠的恶心一回李原。

    对于秦国这个强大对手,赫连壁一方面不敢交锋,另一方面却又心怀愤怨,这样的一份扭曲心态下,让赫连壁在大夏国境内烧杀抢劫,几乎无恶不作。

    匈奴人的到来一下将这个咸海畔的小国平静生活一下子打破,大夏王在惊惶失措之下,急忙向同盟国乌孙求救。

    在大夏的东南部,是乌孙国的属地,乌孙的王都位于伊犁谷地,这里草木丰美,牛羊成群,非常适合放牧,乌孙出产的汗血名马也能日行千里,可以说是西域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而更重要的是,乌孙王猎骄靡在联合秦国击破了大月氏后,其声望在西方一带达到了顶点,原本有灭族危险的乌孙国也因为这一场大胜而稳定了下来。

    五月初六。

    乌孙、大夏联军在咸海南的叶水一带与赫连壁的匈奴军展开决战,乌夏联军动员了约十万人的军队,而匈奴一方的兵力几乎与之相等,按理说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况且战事又是发生在大夏境内,乌夏联军有着地利人和的优势。

    然而,战事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赫连壁以奇兵一部为诱饵,将失去警觉猎骄靡引入到匈奴人预设的埋伏圈内,在这一场精心伏袭面前,久疏战阵的大夏军惊惶失措,仅仅支撑了三个时辰就告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