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最后的一条改善伙食,则是在秦国新一年丰收之后,理所当然的举措,大秦新历三年,关中一带风平浪静,无有战乱,加上小麦的进一步推广试种、水渠的疏浚和荒田的开垦,关中的农业生产获得了质的飞跃,这使得秦国的府仓、国库里面有了足够的积存。
在李原讲话之后,检阅的队伍鱼贯般的回归军营,与来时的忐忑不安相比,这些边军士卒明显的有了精神,士气也跟随高涨起来。
九原城内。
李原临时留驻在王离的郡府。
检阅之后,李原马不停蹄的召集王离、杨翁子、孟庆余等边军宿将商议军务大事,同时,就九原边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征集意见。
“神侯,末将等未立寸功,不敢妄居如此优待,还请神侯收回成命。”王离刚一进门,即与杨、孟两人对视一眼,齐齐恭身说道。
“怎么,是觉得边军不配享受,还是觉得会成为众矢之的,不敢领受。”李原神色一正,问道。
王离被李原这么一紧盯着,立时额头冒出汗来,连忙道:“末将只是觉得,论及战功,我边军比之诸军多有不如——!”
“王将军将门之后,怎的也如此愚蠢,这边军为我大秦守边拓土,抗击强虏,以功劳论,又哪里小了。汝如此自贬,要是让外头的将士听了,岂不是寒了他们的心。”李原不客气的训斥道。
对王离,李原是又为他感到惋惜,又为他僵化的思想而恼怒。
在巨鹿战败之后,王离的身上虽然有了改变,但这种改变的力度还远远的不够,或者说,与李原所要求的还有不小的差距。
秦军诸将之中,老将有章邯、辛胜等人,年轻一辈有韩信、骆甲、蒋渝等人,唯有中生代将领奇缺,王离和苏角是仅有的两个,苏角囿于个性方面的原因,指挥一次中型战事没有什么问题,但或是统筹指挥协调整个战役,只怕力不能及,这就显得王离更加的重要,李原希望,他能尽快的跳出边军的束缚,从更深的层面去考虑问题。
王离被李原这般一训斥,脸上涨得通红,在愣住沉默了一会之后,他渐渐的从李原的话里品出滋味来。
“神侯重托,末将定不负期望。”王离强抑住激动,迭声道。
见王离终于有所领悟,李原点了点头,道:“王将军不用担心,若是刚才的三条措施能够在边军中得到贯彻,能够在我守边将士的战斗力有新的提升,那么,这些举措就会在其余各军中推广,若是不成的话,那就只能作废了,所以,将军肩上责任重大,我想,骆甲、韩信、蒋渝他们都在盯着边军呢?”
如何让麾下各支军队之间产生竞争的动力,这是困扰李原的一个难题。
今天,看到如此气势雄壮的边军将士之后,李原一时心血来潮,决定就把边军作为搅动一池静水的那条鲶鱼,相比众多出身于自己亲兵部队的将领,王离的边军系统无疑更适合作为一个隐性的竞争对手存在。(未完待续。。)
ps: 周末了,泪奔,盼了许久,今天码得多点,先上传一大章,然后潜水继续码,争取下一章。给点票票和打赏吧。
第二百二十五章 出使西域
收人收心。
交人交诚。
自打来到这个时代,李原从不曾奢望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的王霸之气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不管是面对章邯,还是面对王离,他都是以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来面对,不管对方是什么态度,李原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边军是秦军中特殊的一个团体。
如何处理好与这个职业军人团体的关系,李原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巨鹿一战,王离、苏角、蒙虎被项羽率领的关东诸侯联军杀得大败,老将涉间阵亡,二十万边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若不是李原收留,王离能不能回到九原还要另说,事实上,这位秦国王家的将门之子若不是李原横空出世,早在棘原被项羽给活埋了。
而当时李原的情形也不是很好,刚刚在与赵高的一场内战中消耗了力量,这时完全可以以势压人,将边军吞并掉,可李原没有这么做。
随后,王离在李原不得不放弃咸阳,退守雍歧,并面临项羽、刘邦双重压迫的困难情况下,依旧选择回到九原独立发展,李原也没有多去指责什么。
还是那句老话,你救了人,并不能代表别人也一定要救你。李原觉得,自己的困难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不能去奢望别人来帮助自己。
在后来,边军遭遇鬼方部落的攻击,数万边民陷入兵灾战火之中,又是李原不顾雍歧根据地被刘邦大军猛攻的危险,亲率人马急驰来援。
这一次次,就算是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
李原的宽宏与大度,终于让一直以来不服气的王离心悦诚服。
“神侯,年纪也不过二十左右,怎么能懂得这么多。莫非是李丞相授意的,这好象也不是,风闻李丞相对神侯一直不闻不问的——!” 在李原的面前,王离再一次觉得,自己就象初上战场的新兵一样,有许多需要补充和提升的地方。
李原却没有功夫去猜测王离有什么心思,他面对着杨翁子、孟庆余等边军将领,朗声说道:“诸位,边军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军队,边军也是我大秦最为锋利的尖刀。边军更是保护我大秦边疆不受外辱的保证——!”
“在不久的将来,大秦边军的荣耀会继续传承下去,边军的旗帜会在更广阔的土地上飘扬,我们边军的健儿们,会呐喊着征服关东、征服草原、征服更加遥远的西方——!”
“你们,是边军中最出色的将领,你们有没有信心领受这一光荣的任务,大声的告诉我,有没有这个信心和勇气?”
李原连续不停的说着。眸子越来越亮,他的手势也越来越有力,这一时,在杨翁子、孟庆余这些边将的眼里。面前这个年轻的过份的神武侯就象能够施展巫术的神人一样,让他们为之鼓舞,心驰神往。
成为大秦的尖刀。
征服茫茫的戈壁与草原。
将大秦的旗帜插到遥远的异乡他邦——。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话语更能激起边军将校的激情与梦想,没有了。李原的这一席话,已经让他们深深的被打动。
“神侯,若是当真有那么一天。我孟庆余就是战死在域外,也心甘了。”孟庆余兴奋的大叫一声,道。
先祖孟明视在淆山的大败,是秦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名败绩,孟庆余从军以来,时时梦想的,就是为孟家祖先洗涮掉耻辱,李原的激励让他在困惑中看到了方向和目标。
“神侯,末将杨翁子愿与孟校尉一同出征,为国效力。”杨翁子跟着也保证道,其余的边军将校见此情景,也是纷纷上前请令。
“诸位,明年的开春时候,朝廷会增调一批新卒到达九原,加入到边军的序列之中,同时,为尽快的提升关内各部的战斗力,也会选调一批的将校到其他各部去担任职务,你们都要有所准备,我希望,边军出去的每一个将校都能自豪的宣告,我来自九原,我是一名边军的军官。”
军心可用。
李原满意的一一打量边军中的诸将,这些拥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是秦军中宝贵的财富,如何妥善的安排好他们,是短时间内提升秦军整体战斗力的关健。
三万边军。
在苏角领着本部五千骑卒南下之后,九原驻扎的边军继续保持三万人的规模,这一支强悍秦军的存在,让北方的匈奴人只能远望丰饶的河套草原兴叹。
——。
收拢了边军的军心,秦国的北境暂时得到安定。
李原继续着自己的领地巡察调研路线,这种亲民亲军的做法其实并不新鲜,君不见每每政权发生更迭,新的领导人总会不辞辛苦的跋山涉水,走访治下的每一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在宣誓主权的同时,也在体会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
这一传统就是在二千余年的今天,依旧在发挥着它的效能。
离开九原的那天,天空中再一次飘扬起树叶般的大雪,纯白洁净,化在唇边,甚至于丝丝的甘甜。
王离亲自带着一众边将送行。
杨翁子、孟庆余两员边军校尉各带着一队亲骑,一路护送着到达九原郡与陇西郡的交界处,虽然只是相处了三、四天,但在杨、孟两人的心里,已经开始把李原当作边军的一份子。
陇西。
位于秦国最西面和最西北面的这个大郡,其地理位置相当的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秦国的当面,是这个时代最为凶残的一个对手:匈奴。
在李原没有到来的时空,刘邦被冒顿打得哭爹喊娘,跪地求饶,最后靠行贿妇人方始逃得一条性命。
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间,冒顿这位匈奴大单于麾下的控弦之士将达到令人恐怖的五十万人,李原还没有自大的认为,自己手底下的十余万秦军能够挡得住匈奴人铺天盖地的攻势。
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在新一年的这个春天里,李原决定着手主动的对关东诸侯发起攻势。而不是象之前那样被动的应付。
在出击之前,李原还需要对秦国境内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涉及到生死存亡的地方,九原是一处,陇西又是一处。
李原车驾在狄道停留。
除了陇西郡守骆甲、郡丞李政外,长期负责在河西和北方刺探匈奴人军情的白广季也回到了秦国境内。
这位白起的后人,经过几年在塞外的摸爬滚打,已经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匈奴话,眉眼神情也和一个匈奴族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神侯,我们——。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白广季一见李原,铁塔般的汉子即轰然跪倒,声音哽咽。
“白军侯,不,白将军,这些年汝受苦受累了,我在心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