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臭小子,舅舅多抱你一会的你还不领情?”谢逸将儿子抱起,轻触鼻头。
“舅舅抱,爹爹也抱……”谢昱人小鬼大。倒很会说话,惹得几个大人哈哈大笑,一家子其乐融融。
阚棱笑道:“这才多久不见。便长大了许多,孩子真是一天一个样啊,咱家昕儿聪明伶俐。”
“也淘气!”杜惜君笑着附和。
“小孩子嘛,有你们这样优秀的父母,孩子肯定聪明活泼。”阚棱对这个外甥是格外溺爱。
谢逸笑道:“等再大一点,还得请舅兄教他们习武,强身健体。”
“此事包在我身上。”阚棱哈哈一笑,很是乐意。
虽然杜惜君的孩子是过继在谢家二房的名下,从礼法上讲只是谢逸的侄子,不能继承谢逸的爵位。
但以谢逸的能耐和对杜惜君的宠爱,肯定不会亏待这个儿子,何况杜惜君还顶着蔡国夫人的封号。将来这个孩子的前程肯定不会差,倒也不用自己多操心,更不能因此导致将来家宅不和睦,如今皇家这般情形便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又说了几句,谢逸将孩子交给杜惜君,与阚棱在一旁落座。
杜惜君知道丈夫和义兄将有要紧的事情商谈,当即抱着孩子离开。
“舅兄,情况如何?”
“如你所料!”阚棱道:“这件事魏王府脱不了干系,芙蓉园里的刺杀虽然都是死士,但死人也是会说话的。
弟兄们废了很大功夫,查到了其中一人底细,辗转找到他的家乡和师承,最终发现与洛州都督府长史张亮有关。”
“张亮?”
阚棱道:“是的,三郎可能有所不知,这个张亮是早就与魏王府暗通款曲,而这些人正是张亮进献给魏王府的……”
“难怪张亮会向皇帝检举侯君集想要谋反,难怪李泰对会李佑的行踪掌握的那么清楚……”一瞬间,谢逸似乎想明白了很多问题。
“是,不过这华阴袭杀之事恐怕比较复杂,不见得是李泰蓄意而为,只不过的有人给他帮了这个忙以后,他不得不背这个锅。”
“哦?什么意思?”谢逸突然对此饶有兴趣。
“这事恐怕和三郎的老朋友有关?”阚棱不疾不徐地说着。
“老朋友?怎么讲?”谢逸的兴致更为浓厚,如今自己的老朋友可以说是遍布天下,也不知阚棱说的哪一个。
“齐州那位!”
听到阚棱的回答,谢逸愣了一下,片刻之后说道:“他不是死了吗?”
所谓老朋友自然是调侃之说,实际上自然是指的是老对手,曾经的敌人。齐州那位自然而然就是王君度了,可是此人已经死在齐州了啊,怎么会?
谢逸是一头雾水,阚棱也清楚不到哪里去,只听他说道:“此事我暂时也不是很清楚,只是这种人向来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王君度虽死,但是其他人就未必了,说不定还有余孽在。
根据我目前掌握到的信息,与他们脱不了干系,只是他们怎么又和魏王府勾结在一起的,还是个的糊涂账。”
“到也不足为奇,王君度的老巢根基之地在洛阳,张亮也在洛阳,洛水之畔还有魏王池。魏王堤,两家香油要联系,有勾结实在算不得什么。”谢逸对此丝毫不感到奇怪。
奇怪的是王君度不是一生致力于反唐吗?怎么会突然和大仇人的儿子联合起来,难不成这是他们一种变相的报仇方式?在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之前,这种说法多少有些草率,谢逸也不敢妄下结论。
阚棱道:“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我这边已经查到了这些人的下落?”
“在哪?”谢逸急忙追问,这可是个至关重要的消息。
“长安风声鹤唳,他们自然是要远遁的,只是很奇怪,这些人的行迹竟然出现在宋州附近。”阚棱对此也深表疑惑。
“宋州?”谢逸略微沉吟,李绩想起宋州和吴王李恪大有关系,如今他正是宋州大都督,驻扎在那里练兵。
王君度的余孽出现在宋州,目的何在呢?是想要报复李恪?齐州之乱,李恪有份率兵平叛,但主要指挥作战的应该是自己才对。难不成这些人,同时也打算对自己不利?
阚棱似乎看出了谢逸的顾虑,摇头道:“三郎不必担心,如今长安这边眼睛太多,他们不敢露面。何况雪殇很尽心,辋川别墅和长安郡公府的安全绝无问题。”
“那就好!”谢逸道:“他们去宋州有何图谋暂不知晓,不过恐怕得尽快将他们控制起来,这可是最为要紧的证据。
晋王遇刺案的证据效力不够,呈上去也说明不了什么,但如果能拿到魏王府和叛党余孽勾结的证据,那李泰就死定了。”
“没错!”
“不过得抓紧时间,李泰如今四处运作,正在赖在皇帝身边,皇帝陛下万一稀里糊涂给了他太子之位,我们一切的努力可就白费了。”
谢逸对此确实担心,即便事后找到证据,但只要李泰成了太子,李世民到时候维护税还真不好说。毕竟储君动摇都是对王朝不利的,帝王向来以大局为重。
阚棱道:“好,那我亲自走一遭宋州!”(未完待续。)
第四一〇章 故人重逢
【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宋州位于运河边上,乃是中原地区仅次于洛阳的水路要冲之地。
吴王李恪担任着宋州大都督,率领兵马驻扎在这里已经有一段日子了。
李世民安排一个儿子驻扎在这里自然是有道理的,北齐故地,归心不久,且民风彪悍。当年隋末之乱便首先从这里爆发的。
这次齐州之乱便又是一个明显的讯号,东边仍旧不稳定,若不是宋州有一只兵马及时应对,还不知道叛乱会扩到多大范围,越发印证了皇帝陛下安排的必要性和英明神武。
加之运河从此经过,长安与洛阳全靠南方的粮食供给,整个大唐全靠南方赋税支撑,宋州抓扎兵马就显得越发必要了。
而吴王李恪是诸皇子中最为英武的一个,算是李世民最信任之人,让他在此也有历练的意思。
以往没有多少人对宋州过多关注,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宋州城里里来往的人越发多了,其中有不少都与大臣甚至世家大族有关联,目标自然是吴王李恪。
他们有人在观察,有人在提防,还有人试图进入宋州都督府。
一切都因为长安发生了动乱,原来的太子李承乾被废掉,如今东宫储为空悬,暂无新的人选。
而吴王李恪是皇子中的佼佼者,英武不凡,立下的功劳也不少,素来得皇帝陛下喜爱。而且太子被废,二皇子李宽早夭,李恪是事实上的长子。
虽说并非嫡出,但也是很有可能入继大统的。
尤其是现在情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作为皇位竞争的热门人选。吴王李恪自然就格外受人关注了。
有人来宋州观察,也许背后的主人想要选择李恪作为支持对象;有人提防,是因为他们不希望李恪这个竞争上位。而有的人希望现在就与吴王殿下结识,早日达成联盟,或者效力阵前。
但出乎意料,宋州都督府平静异常,吴王李恪也没有任何非常举动。
按理说这个时候,他赶回长安区争取太子之位也不足为奇,最起码也该有些争取的手段,可是什么都没有。好像李恪本人一点都不在乎这些似的。
当真如此吗?
众人心中都相当好奇,难道吴王殿下当真无欲无求?对储君之位没有任何的想法?
这没有道理,试问哪个皇子不想成为太子,坐上皇位呢?而且还是一个有本事,有能耐的皇子。
且李恪的出身很高,他不仅仅是大唐皇帝的儿子,也是前隋皇帝的外孙,身上有两朝皇帝的血脉。仔细说起来,他最有资格登上皇位。要说他对此完全没有想法,大部分是不相信的。
可是为什么宋州都督府毫无动静呢?难不成是吴王殿下暗地里在做什么布置?很多人头上都冒出了巨大的问号,为此特意聚集在宋州城里,全方位观察打探。希望得到一星半点的消息,分析探寻吴王殿下的意图。
可是很长时间,毫无进展,没有人知道吴王殿下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不知道他究竟作何打算?
李恪绝对不会无欲无求。前来监督运河整修的工部尚书杜楚客对此十分笃定,宋州城里监视李恪的就有他的人马。
作为魏王府的长史,他已经将所有身家押在李泰身上。
自从杜如晦死后。京兆杜氏的形势大不如前,侄子杜荷前些天跟着李承乾谋反,对杜家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看在杜如晦的面子上,加上京兆杜氏根基深厚,皇帝陛下少不得要顾忌的情况下,杜楚客本人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但事情显然不能就这么算了,杜家因此也受到不小的打击,虽然不至于一蹶不振,但大不如前是肯定的。
为了杜家能够重新崛起,争取一席之地,少不得要紧紧把握住李泰这根线,只要把李泰推上皇帝之位,自己这个亲信长史的好处自然是少不了,京兆杜氏的未来完全可以期待。
虽然人不在长安,无法帮上李泰什么忙,但既然临近宋州,重点关注一下李恪这个竞争对手是很必要的。
在杜楚客心中,李恪的威胁是超过李治的,相对来说李治年龄比较小,有道是国赖长君。通常情况,绝对不会绕过长子去立幼子。
相对来说,李恪更为稳重,英武不凡,立下的功劳也是诸皇子中最多的,也是诸皇子中最像皇帝的。
李世民不止一次说过此子类我,对李恪的宠爱毫不避讳,这说明什么呢?而且李恪血统高贵,排行又靠前。
绕过李泰去立李治不太合适,但立更为年长的李恪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如果非要在嫡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