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10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面的众人大惊,急忙跟了上去:“侯爷,等等,等等!”轰隆的马蹄声中,泥水四下飞溅,仿佛一条乌龙。

    “这个孙太初啊……”傅山不以为然地摇头:“总喜欢冲在最前头,他还当自己是从前的渤海所参将啊?”

    傅山是个文人,怕脏,不肯跑马,故意落到最后面。在他身边还有一个人,正是兴泰。

    兴泰看着意气风发朝前冲去的孙元,面上全是狂热之意,喃喃道:“龙气升腾,龙气磅礴啊!”

    傅山是个没有任何原则的老狐狸,对于让自己屡屡试不中的大明朝没有丝毫的留恋甚至还带着一丝恨意。听到兴泰这反相毕露的话,不但不打断,反抚须笑道:“孙太初,真一代英主也!”

    兴泰:“青主先生,听说你们汉人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成祖都是马上得的天下,看来,这开国之君都是要在沙场上杀出来的。”

    “将太初比拟成太祖成祖却不恰当。”傅山摇头:“那两位帝王手段狠辣,铁血无情,不是个好君父。颖川侯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手握千军万马杀伐果断之人,其实那心却软得很,也念旧情。真要比拟,或许是宋时的赵大。跟了他,绝对不会没有个下场,也是你们的福份。这次围多铎,大仗也不可能打了。看情形,更多的是要招降清军。你是建州出身,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

    “先生,作为一个建州人,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敌人的禀性,要招降他们却甚难。”兴泰一脸的抑郁:“你也看到了,到现在整个宁乡军就我一个满人。军调处的事务到现在也没能够顺利展开。”

    傅山:“事在人为,努力去做,就会有好结果的。就算没有任何成绩,你们的努力,颖川侯不会视而不见,很多时候,他要的不过是一个态度。关于用人,我记得颖川侯同我说过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人若是才具不足,不要紧,凡事做得多了,熟能生巧。所谓,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有得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兴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先生,我还有一事请教。”

    傅山:“你说。”

    兴泰:“先前侯爷和先生说起当今天下的局势,检讨清朝入关之后所遇到的财政困境中说,如今北方残破,建州在北京也呆不长。而且,我扬州镇这一仗之后,明年就会北伐。其实,镇中的各位大人各位将军心中都是清楚的,一旦我军占领北方,那是绝对会排出自己官吏管理地方的,也不会将用弟兄们用鲜血打下来的底盘拱手让人。无论他是谁,即便是南京小朝廷。而且,侯爷也下令以军功授田,这田宅自然要着落在北方无主之地。”

    傅山:“大约是这么想的,你继续说下去。”

    兴泰伸出手摸了摸光亮的额头,头发茬子在他手下沙沙着响:“既然北方已经破败,咱们过去了,能养活这么多军队吗?如果末将没猜错,此战之后,侯爷还会扩军。如今,我军才两万多人马,这个,如何经营?”

1176。第1176章 人口理论(求月票)

    “不一定会扩军,实际上,我也不赞成这一点。”傅山倒是挺欣赏叶赫拉那?兴泰的,虽然说他是个建州人,可在战场上他所立的功劳已经获取了整个扬州镇的信任。而且,孙元又有意将他树为统一战线的标杆。最重要的是,这个兴泰已经完全接受了孙元和自己弄出来的那一套理论,发自内心地变成一个汉民族主义者。若不是事务需要,这小子早就蓄起头发了。

    而且这人善思好问,叫人美美地过足了好为人师的瘾头。

    傅山:“其实,你大约也看出来了,我军走的是精兵路线。颖川侯的练兵之法虽然花不了多少钱,一旦战争时期,只需两三个月,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合格士兵送上前线。不像以前,一个能打仗的士兵,尤其是骑兵和弓兵,没有三五年练不出来。”

    兴泰:“确实是。”

    傅山:“可是,颖川侯的兵训练起来容易,可日常的的维持却极其昂贵,铠甲、训练时的消耗,吃穿,都是天下一等一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咱们的军队都是一群贵族少爷,而其他部队就是叫花子。养一个普通宁乡军士兵,足够养普通士兵六人。如今,我扬州镇有陆军两万,海军更多。海军且不论,两万陆军,光辅兵和民夫就需要十万人。这次扬州大战,整个扬州镇的军民都动了起来。如果再扩军,只怕军镇承受不了这个负担。”

    “因此,颖川侯的意思大约是主力且保持两万人马规模,再辅以山东军和秦军,三镇兵马加一起,十几万人的规模足够北伐了。你也不用担心,兵贵精不贵多。仔细想想,其实你们八旗能战之兵也不是太多,在以前,精锐白甲就更少了。”

    “依我看来,抛开建奴不计。只要有个六七千一等一的精锐,就足够横扫天下了。就历史上来看,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时的黑甲军也才几千人嘛!”

    兴泰:“青主先生唐太宗的黑甲骑兵虽然才几千,可以每骑配马弁一人,辅兵两员,秦王府的兵也有好几万。”

    傅山也不同他争执,微笑道:“兴泰,我知道你担心残破的北方养活不了那么多人马。如果再来一个灾害,说不定又会有流民做乱,咱们这点人马四处灭火,疲于奔命。”

    兴泰:“正有此担心,就连建奴都快在北京呆不下去了,咱们去了北方,不也维持不了?”

    “不用担心,你的顾虑不会成为现实。”傅山淡淡地说。

    兴泰若有所思:“是不是先生觉得这两年气候渐渐地好起来了,像以往的水旱蝗灾会越来越少?”

    “这只是其一。”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小冰河期,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到清朝初年,小冰河期的威力逐渐降低,北方慢慢地风调雨顺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康、乾盛世。明朝崇祯皇帝也是倒霉,没能够多支撑几十年,但傅山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其二是……”

    他满是雨水的面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兴泰:“还请教先生。”

    傅山淡淡道:“其二是,北方的人口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如果没想错,现在北方几省的人口大约只剩崇祯初年的三成。就算遇到大灾荒,也不会有大多流民因为没有生计四处流蹿做乱。而且,因为人口锐减,就算要赈济,也花不了多少钱。而且,因为人口不足,很多下县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合并到其他县去,这无形中也能减少一半以上的行政开支。况且,我扬州镇还有海贸之利支撑。只需过得几年,这道难关就熬过去了。”

    “就因为人口死光了,所有……所以……依先生的意思,百姓死亡超过七成倒成了一件好事?”兴泰有些接受不了,开始结巴。

    “对啊,大大的好处。”傅山不屑地回答道:“腐儒们那一套仁义理论,某却是不以为然的,某看问题只会看其中的实质。其实,大明朝的问题,就是人地矛盾和大量闲置人口没有出路的问题。就算没有天灾,就算崇祯年风调雨顺,也不过是缓上一口气。最多再过上几十年,就算是好年景,这个国家也会迎来一场大动荡的。”

    他骑着马,一边和兴泰缓缓而行,一边堪堪而谈:“我这几年没事就读书,在军中,四书五经有没有什么用处,就一味读史。读得多了,倒有些心得。只可惜啊,这些心得却不能同其他人讲。你是建奴出身,建州人最讲实在,也没有那么多理法约束,今日机会难得,倒是想和你探讨探讨。”

    兴泰:“后生何德何能,敢与先生讨论学问。”

    “听听也好,就算说错了也没有什么打紧。”傅山继续说道:“读了这几年的史书,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个王朝的末年其实都是人口的的最顶峰,比如东汉的首都洛阳,当时城中就有十多万人口,宋朝靖康年,首都开封更是有惊人的百万人口。这是在城市,在农村,其实问题更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土地大量兼并,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活路。因为土地是有限的,土地所能养活的人口也是有限的。一旦超过了土地所能养活的人口的上限,就算出现巨大的动荡。无论是瘟疫、战争还是饥荒。直到这场动荡将绝大多数人口消灭掉,消灭到土地能够养活时,这场动荡才会停息。”

    “而土地所能养活的人口上限,却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比如,天下土地有多少亩,产量多少,够多少人吃一年,都有定数。比如在南方,中等水田亩产米一石二斗。一石大概是一百斤,一口人一天吃一斤米,一年就是三石。一个三口之家,要想活下去,需要十亩地。在北方土地产量不高的地方,甚至需要二十亩。”

    傅山越说越来劲:“结合官方所记录的田亩数,就可以得出能够养活多少人口。比如两汉和南北朝,人口的上限是三千到四千万之间。超过这个数字,就会有大饥荒。到三国时,因为战争减少到一千万,这才有了三国归晋的往事。”

    “我大明朝在张居正实行一条鞭的时候厘清过田亩数,当然,这个数字也不准确。但大概算了一下,大约只能养活八千到九千万人口。再多,就会有大麻烦了。”

    “知道崇祯年的人口是多少吗?”傅山故意问兴泰。

    兴泰:“在下哪里知道?”

    傅山伸出两根手指:“据我手头所掌握的数字和推测,应该在两亿左右。实际上,隆庆万历年间官府的数字就已经过亿了。”

    “啊,这么多?”兴泰忍不住抽了一口冷气,头皮都麻了。他早在辽东的时候就知道明朝人多地广,却不想却多成这样。整个八旗才多少人,难怪入关之后,清军因为人少,不得不大量武装汉军,以汉制汉。实在是人太少了,死一个少一个,如果凡战都派建州军,终有一天会耗光的。

    傅山:“如今,突然多了一倍的人口,地里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