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郑成功手握战刀迎风矗立在宝岛台湾的巨崖之上,面对前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想他的内心是会和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久久不能平静的。
英雄壮举世代称颂
郑成功由于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公元1662年农历5月初八与世长辞,时年39岁。郑军将士、台湾人民莫不热泪流涟,悲痛哀悼,台湾人民尊郑成功为“开山圣王”,在台南建开山圣王庙,千秋万代敬奉香烟。在台湾建纪念郑成功的庙宇就有一百多处。
郑成功逝世后葬于台南。1663年郑克爽归清,受封汉军公。尔后,上书奏请迁骸故土获准。公元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赐葬于石井附近康店覆船山郑氏祖茔,下敕官兵护柩于5月22日卯时归葬,并赐挽联:“四镇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说明作为清朝统治者的康熙皇帝从历史的客观角度出发,完全赞扬了郑成功这种带有民族气节的高贵品质,充分肯定了郑成功的历史功绩。
从郑成功的《复台》诗中的第一句“开辟荆榛逐荷夷”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他的心里不论是祖国大陆,还是宝岛台湾,都是“故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再说康熙帝在其《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之最后一句“耕凿从今九壤同”也同样流露出了这种爱国情怀,这应当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说明了郑成功和康熙帝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的重大问题上是一致的,不然康熙皇帝也不会给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如此高的评价了。
此后,清朝官员也都赞颂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清同治甲戊巡台使者沈葆桢撰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些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台湾督使者夏献纶撰创业完志节联:“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祗因完我志节。古今来一创局,芒芒荒岛,启沃壤而新版宇,犹思当日艰难。”
如今,我们无法见到这位当年治国统兵的英雄是如何拓垦台湾,使这块土地走向郡县制度,及一个儒家教育生根、文风鼎盛的汉人社会。但那独属于英雄的格局视野,披荆斩棘、守卫疆土的雄才大略,却将永留后世子孙的心中。
驱逐荷夷,勇往直前:史诗英雄郑成功战神档案
姓名:郑成功又字:明俨
年代:明代民族:汉族
出生:公元1624年卒年:公元1662年
特点:忠贞刚毅
战神身世:生于海上商人家庭的郑成功有着比他父亲更加宽广而远大的胸怀和志向。文韬武略、风采耀人的他更是被人称为“此人英物,非人所比”。
相关人物:隆武帝永历帝顺治荷夷
主要事件:1.公元1645年,21岁的郑成功受隆武帝的召见,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为“国姓爷”。
2.公元1659年,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
3.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亲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
4.公元1662年2月1日,在郑成功的强大攻势下,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重归祖国怀抱。
震撼声音:“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久为贵国所据,今吾既来索还,该土地自当归我。”
抬棺西征,收复新疆:大义悍将左宗棠第一节 兴办洋务,救亡国强
左宗棠由于科举屡试不中,所以他另辟蹊径,幸得陶澍赏识,后走入仕途,致力于兴办洋务。在开厂造船、军事制造上沁入全力试图洋务救国。可终因一人之力而无法挽回晚清颓势。但就其个人能力而言,着实称得上“晚清第一臣”。曾国藩曾评价其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绝意仕进另辟蹊径
左宗棠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4岁时,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5岁的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并且名列第一。
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是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的学问。正是这些不算是正统的学问,为左宗棠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础。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这时,左宗棠处在了一种复杂而迷离的心态中。
然而,很快,他就从迷惘中走了出来。“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这是他后来说的一句话。这说明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有些酸酸的文人一样从此寄情山水,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何必像范进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生命年华?从此“绝意仕进”,寻找新的报国途径。
在左宗棠23岁结婚时,他就在新房写了一副对联用于对自己的鼓励:“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30年后,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这也说明,这是左宗棠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陶澍赏识拜为恩师
1838年,左宗棠取道江苏南京,谒见当时赫赫有名的老乡陶澍,陶澍是连任了十多年的两江总督,是当时经世致用的代表之物。陶澍对左宗棠的到来,显得格外热诚。他们有过一段缘分。
一次,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走进公馆,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
令陶澍没想到的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
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坚船利炮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这也是他致力于兴办洋务的开始。
酝酿洋务开厂造船
作为中国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的左宗棠操办洋务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创立福州船政局。
早在浙江就任巡抚时,左宗棠就对西洋的器物产生了兴趣。他专门派人仿造过轮船,可惜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成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很早就萌发的洋务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反复思考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后,他第一次提出学习和仿造近代轮船及火炮,并建议将此定为长远国策。
他的这一想法提出来后,立刻招来一片反对声,就连洋务派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李鸿章就认为造船费用比买船还高,因而主张在外国订造。另外,造船的诸多困难也被一一提及,如船厂择地之难,外国师匠邀约之难,筹集巨款之难等。
面对反对之声,其实左宗棠早有准备。所以,他除力陈雇船、买船受洋人欺侮的事实外,还就人们所提之难分别进行了回答,以消除大家疑虑。在他的全力争取下,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六月三日,皇上发布”试造火轮船只系当今应办急务”的上谕,令左宗棠设厂造船。
有条不紊洋务典范
船厂的建造工作开始了,左宗棠汲取了上次杭州造船的失败教训,专门聘请德克碑和日意格两个外国人代为监制。在他们的帮助下,船厂马上走入了正轨。日意格、德克碑正式成为福州船政局的负责人,船厂一切事务均由二人承办。船厂还制订出了5年中造出11艘一百五十匹马力的大轮船和5艘八十匹马力小轮船的宏伟计划。福州船务局的前途呈现出一片光明。
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北方的捻军日益强大起来,皇上忽然调左宗棠任陕甘总督。临行之前,左宗棠一面加紧布置船厂的有关事宜,一面反复权衡船厂的接办人选。经反复比较,他推荐当时正闲置在家的前江西巡抚沈葆帧担任总理船政大臣。
一切安顿妥当,左宗棠赴陕就任。船厂的日常工作交由沈葆帧管理,而左宗棠则遥控指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左宗棠对兴办洋务这件事的重视程度,正是因为他从思想上有了一个彻底的转变,所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已经和那些封闭自守的大臣们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左宗棠的思想在当时已经超越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这种认识是相当了不起的。
在左宗棠和沈葆帧的共同操持下,福州船政局的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到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船厂因各种原因停办时,已先后成船34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3艘二千四百马力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制造的最大军舰。福州船政局以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从生存、发展到停办的经历,成为当时洋务运动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军事制造西北推广
离开福州就任陕甘总督后,左宗棠把他的洋务思想也带了过来。到西北之初,他又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总局。兰州制造局是官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主要仿造一些铁枪铁炮、后膛枪炮等。
在后来摧毁阿古柏统治、收复新疆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