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戚继光所创的战车部队在当时也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其创建的车骑营中的战车部队,简直就是类似于现在装甲战车部队。
其中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两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1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
戚继光不仅对陆战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海战也十分精通。由于倭寇横行东南沿海,因此戚继光依据海上作战的实际需要,对明代水师原有的装备做了改良,建造出适合海战需要的新战船,称为“艟冲”。
这种新式战船较原先的“福船”、“海沧”船体轻、吃水也较浅,无论在浅海或是深海作战,都能来去自如,行驶敏捷。尤其在风小势逆的情况下,更明显优于原先的“福船”和“海沧”。由于倭寇并不善于水战,因此利用这种轻便的战船追击倭寇,具有较强的海上攻击能力。
原先的战船都是在福建制造的,戚继光到了浙江之后,依据海防及节省军费的需要,亲自督造战船,编制戚家军水师,在海上屡屡打败倭寇。
在建造防御攻势上戚继光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桃渚之战后,戚继光又在桃渚城东西两角设了两座空心敌台,为其后来在北边长城大规模建造敌台积累了经验。戚继光对台州城防的不断整修,也为他在镇守蓟北时全面改造和整治明长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学者罗哲文先生称:“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进之后留下来的。可以说,临海古城土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示范和蓝本。”
是将军更是诗人
戚继光是一位爱国将领,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戚继光的文学修养很高,诗作在当时便很有名气,被誉为文武兼资的“儒将”。《列朝诗集》评论说:“少保少折节为儒,通晓经术,携手徒步,人莫知为故将军也。少保绥靖闽浙,功在东南,生平方略,欲自见西北者,十未展一二。故其诗多感激用壮、抑塞偾张之词,君子读而悲其志焉。”
《柳亭诗话》云:“戚少保南塘,武功将略,垂诸史册。而偶为吟咏,亦超放自如,有郑都官、罗江东笔致。”
戚继光的一生还创作了不少诗歌,现存250首左右,著有诗文集《止止堂集》。这些诗作大多与他的军事生涯有关。这就是戚继光把自己的诗歌总名为《横槊稿》的本意。“诗言志”,可以说在戚继光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戚继光在沿海抗倭时期创作的诗歌在50首左右,在台州创作的诗歌也不下30余首。如《登巾山》:“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行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
为了鼓舞将士们的抗倭士气,他特地创作了一首题为《凯歌》的军歌,配上军乐,并亲自教授:“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越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这不是一首简单的军歌,而是一声鼓舞斗志的号角,是凝聚的戚家军军魂。诚如戚继光自己所云:“一唱三和,声震林木,兴逸起舞,上下同情,抵掌待旦,浩然南征。”
智慧亮剑,抗倭斗士:“将儒”将军戚继光战神档案
姓名:戚继光又字:元敬
年代:明代民族:汉族
出生:公元1528年卒年:公元1588年
特点:文武全才治军严明刚正不阿
战神身世:出生将门,自幼深受父亲熏陶及教诲,精通文武二道。并立志疆场,保国卫民。
相关人物: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张居正倭寇
主要事件:1.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继光被派往山东担负海上防倭的重任。
2.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戚继光招募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军新。并自创“鸳鸯阵”阵法。
3.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戚继光率领所部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4.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与福建总兵俞大猷等人肃清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的倭寇取得平海卫大捷。
5.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戚继光发明地雷,比欧洲人早约300年。
震撼声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驱逐荷夷,勇往直前:史诗英雄郑成功第一节 背父报国,投笔从戎
大江东去千万年,多少风流人物被风吹浪淘尽。然而,有一位英雄的名字,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时光的推移中愈发光彩夺目。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历史人物郑成功。郑成功不一般的身世造就出他坚贞、大义的性格,成就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书写“精忠报国”的壮丽人生。
胸中怀大志勤学悟修真
郑成功原名郑森,他的祖籍是福建南安石井乡。他的父亲郑芝龙原是商人,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经商,受到平户藩主的热情关照,还迎娶了本地姑娘为妻。
1624年8月27日,郑芝龙的妻子,在海边拾贝壳,忽然一阵腹痛,就倚着海边一块巨石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郑成功。这块石头现在被当地人称作“儿诞石”。郑芝龙在郑森出世不到一个月就随原船离开了日本。直到7岁回到福建前,郑森都是跟随母亲在日本生活的。
回到中国后郑森在安平(今晋江安海镇)上学,他从小立大志,不断进取,闯书山、潜学海,特别是精心攻读历史名篇《春秋》、《孙子兵法》。少年英俊,好骑射舞剑,文韬武略,风采耀人。11岁时就能写读书感慨,弘文展志,如文中的“汤武征诛,应对洒扫也”,“尧舜之禅让进退也”。其叔郑鸿逵赞为“郑家的千里驹”。郑森读书悟真,努力进取,学业提升。
1638年考入南安县学,中秀才。1644年进南京太学,拜鸿儒钱学斋为师。有一次老师钱谦益问他:“什么叫‘洒扫应对’”,他回答说:“汤武革命,就是洒扫;尧舜禅让,就是应对。”钱谦益认为他的比喻奇妙,才华横溢,并称赞“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即为郑森取号“大木”,寓意为国家栋梁之才。
隆武赐国姓,丹心匡国难
公元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当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军政大权,却暗中通敌叛变,“密遣亲吏到师纳款”。在忠贞爱国和传统儒家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郑森与他的海盗父亲自然在思想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6月,郑森随其父郑芝龙朝见隆武帝,帝见其少年英俊,便与其谈论天下大事,郑成功应对自如,论述精辟。他说:“翻开史册,有了明镜,国家朝政衰败,大多是由于营私舞弊的奸邪之徒窃取弄权,残害忠良,丧失人心,以致毁弃河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血男儿,谁能旁观!岳少保(岳飞)说过‘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真安矣!’这是最重要的。”
又论述:“励精图治,要集结各路义师,派重兵把守仙露关等险要门户,收复失地”。隆武帝听了甚喜,说“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又抚其背曰:“惜朕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即钦赐郑森为国姓朱,改名为成功,并封“忠孝伯”,领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仪同附马。民间称郑成功为国姓爷。自此之后,郑成功碧海丹心,鼎力匡国,走上反清复明道路。
郑成功,提笔揭竿,精忠匡国难。矢志招纳义士,从者千万兵,纵横海上。清廷大惊,命大臣诏爵郑成功海澄公,郑芝龙为同安侯,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右都督。郑成功和郑鸿逵宁死不奉诏。
背亲行大义一领延平郡
公元1646年,清军打过钱塘江,消灭了鲁王政权,鲁王逃到海上。清军随即大举进攻福建。郑芝龙本可以依靠福建山区的复杂地形抵抗满洲马队,但是,关键时刻,他的海盗本性发作,在他眼里,什么忠君爱国都是虚的,只有他的家族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他开始和清军联络,准备降清。隆武帝只好坐以待毙。在儒家教育下长大的郑成功对郑芝龙的所作所为十分气愤,他晋见隆武帝,递上破敌条陈,隆武帝转忧为喜,封为都督。
隆武政权失败后,公元1647年11月18日,明朝的佳王朱由榔于广西肇庆即位,称永历元年。郑成功奉永历正朔,为“招讨大将军”。年仅21岁的郑成功愤起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他在南安县学(丰州)焚毁儒服、投笔从戎,以“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在安平、浯州(金门)一带誓师抗清,拥戴南明的永历政权。
刚开始的时候,郑成功兵少粮缺,只游荡于厦门海域。逐渐逃散各地的郑芝龙旧部纷纷投来;部分不愿随郑芝龙投清的将士,见郑成功血刚气强、大义超群,亦前往归附,成为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有陆军72镇,水师20镇,战士10多万,战船5000艘。
公元1650年郑成功率师在金门、厦门、石井等地与清抗衡。清廷惧怕万分。千方百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