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首响彻中华大地,唱出所有炎黄子孙心声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直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为我们的祖国前赴后继。每当它在我们耳畔响起,我们都会肃然起敬;不由得从心底泛起阵阵波澜;眼前浮现出那些为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他们如夜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璀璨夺目。
正是这一群英雄,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最壮烈浓重的一笔。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然而,这却不是我们应当牢记他们的原因,他们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重要的是,他们在中华民族最需要的时刻选择了战斗;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选择了拼杀与牺牲……
我们记住了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的秦朝勇将蒙恬;记住了少年豪气,犹如猛虎出柙直捣匈奴王廷的霍去病;记住了精忠报国、碧血丹心的抗金名将岳飞;我们还记住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抗倭斗士戚继光;我们更不会忘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和百团荡日寇、千军扫美帝的开国元帅彭德怀……
这些沙场上英勇无比的战将,被我们用以英雄、战神、悍将……来命名。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要崇敬的那群人;他们就是在中华民族最需要的时刻选择了战斗;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选择了拼杀与牺牲的那一群人。
虽然他们经过了千百年岁月的洗礼,虽然他们长眠在历史长河的深处。可是,岁月的流逝,磨灭不了他们的精神;朝代的兴废,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功绩。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今天依然对这些英雄念念不忘?是什么使我们在提到他们名字的时候,心中依然会激荡起无比壮阔的波澜?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亮剑精神!
提到亮剑精神,前段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的亮剑感言说得好:亮剑精神就是军人的军魂,就是战士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深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这也正符合了本书所著的创作意图,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已不是英雄们当年的硝烟战场,但这种亮剑精神正是我们时代所呼唤的,所需要的,是应该长存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
本书就是在这种亮剑精神的鼓舞下,以人物为线索,在写法上融真实性、可读性于一体,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文笔流畅生动。使读者仿佛听到昨日沙场的战马嘶鸣,感到英雄历历在目,纵马跃然纸上。在内容上通过对精心挑选的十二位战神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人物性格、奋斗历程及所表现出的各具特色的亮剑精神的描写,来让我们再次体味那当年斗士们驰骋风沙俱起、残月如钩的大漠的悲壮;体味那山河日下、国家将倾时战神们那种义无返顾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更体味那民族危亡、硝烟战火中英雄们的一往无前和舍生忘死……从而再次唤起中华儿女对我们民族的热爱,让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再创辉煌。
编 者
精神长城,威震匈奴千里:中华第一勇士蒙恬第一节 世代将门,威震中原
“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秦国丞相李斯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司马迁
秦朝战将如云,蒙恬则是其中闪亮的将星。其实,2000多年以前的蒙恬距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我们非但不可能有这位大将的真实照片,甚至也得不到一幅他的肖像画,即使在史书之中,也没有太多关于他的具体描述。但将军的丰功伟绩和忠肝义胆却被人们深深记在了心里,不仅成为世代名将效仿的楷模,更是千古爱国志士的永远丰碑。
辉煌战史 名门之后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蒙骜作为秦国将领,伐韩,取成皋、荥阳,建立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二年,蒙骜又一气攻取了37座城池。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蒙骜攻韩,夺取了13城。秦始皇五年,他又率军攻打魏,取得了20城,建立东郡。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蒙骜去世。
蒙骜的儿子叫蒙武,他也就是蒙恬的父亲。蒙恬曾学狱法为狱官,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蒙恬还有一个弟弟叫蒙毅,后来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成为了秦朝的重臣。兄弟二人一武一文,可谓好不了得。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秦王派将军李信率兵20万攻打楚国,以蒙武为副将。李信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蒙武攻寝丘(今安徽临泉县),大败楚军。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县)后,引兵向西与蒙武会师于城父邑(今河南宝丰县东),被楚军打败。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蒙武以裨将随王翦领兵攻楚国,大败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杀楚将项燕,得胜而归。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蒙武复出率兵攻打楚国,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二十五年(公元前222),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闽、粤一带),越君投降,秦遂在此置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国疆土的开拓,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秦始皇对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
大败齐军 虎视匈奴
到了蒙恬这一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始皇外出时,蒙恬的弟弟蒙毅陪同与始皇共乘一车,在朝时又侍从始皇的左右。蒙恬兄弟二人,一个负责对外军事,一个谋划国内政事,有忠信为国的美名。秦国的其他将相都不能与他兄弟二人争宠。
由此可见,蒙氏家族世代为将,战功显赫,到了蒙恬这一代更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公元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于是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秦始皇授给他内史的官职。其实,蒙恬在统一六国的战斗中虽然并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但却积累了足够的战争经验,他的才华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
说到蒙恬和匈奴的关系,好像就是上天注定的势不两立。蒙恬生活的年代,边境经常受到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的掠夺,秦政权受到威胁。而且,在秦尚未统一六国前,匈奴就常掠夺内地人民的牲畜、财产,与其相邻的燕、赵、秦等国更是深受其害。尤为严重的是,在秦征伐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乘机占领了河套地区,即所谓的“河南地”。
这给心怀忠君爱国抱负的蒙恬以很大的施展空间。在随后的河套战场上,这位中华第一勇士让匈奴尝尽屡战屡败的滋味。
精神长城,威震匈奴千里:中华第一勇士蒙恬第二节 降兵河套,痛宰大漠群狼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在中原混战的同时,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将北击匈奴,这就是名将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一举收复河套、阳山、北假等(今内蒙古)地区。使匈奴望风而逃,远遁大漠。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
独步沙场 破不败神话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