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十五章按摩适应症
按摩的适应症十分广泛,包括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的多种疾病。它不但适用于慢性疾病,对一些疾病的急性期也有较好疗效。现常用按摩疗法治疗的疾病有:
1、骨伤科疾病如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网球时、各关节及全身各部位的各种软组织损伤、关节脱位等。
2、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动过速。中风后遗症、面瘫、神衰、上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慢性胃肠炎、便秘、遗尿、阳萎等等。
3、外科疾病如肠粘连。慢性阑尾炎、前列腺炎及增生、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4、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盆腔炎等。
5、儿科疾病包括小儿感冒、消化不良、疳积。惊风、百日咳、肌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呕吐、腹痛、便秘、夜啼、脱肛、佝偻病等症。
6、五官科疾病如鼻炎、咽炎、近视、斜视、耳鸣、耳聋、牙痛、美尼尔氏综合症。
第一节15种适应症
1、颈部酸胀本症多无明显外伤史,常由于睡眠姿势不好或伏案工作过久及感受风邪所致。经常在起床后或过度劳累之余,感到颈部酸胀疼痛,严重者可见转侧不灵活,甚至反射到肩背。颈部肌肉有明显压痛及粗硬感,肌张力增高。本症轻者可数日自愈,重者拖延数周或更长,影响工作及学习。
2、肩部酸沉本症多因感受风、寒、湿邪与慢性疲劳性损伤导致脉络失和、气血凝滞,局部一般无明显压痛,仅有肩部肌肉紧张、僵硬、酸胀、沉重、无力,肩部功能正常。
3、疲劳性腰痛本症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疲劳性损伤。在慢性腰痛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主要表现为腰骶部一侧或两侧酸痛或胀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根据劳损的不同部位,可有广泛的压痛。酸痛多在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并与气候变化有关。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活动时有牵制不适感。在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明显加重,并有肌痉挛、脊柱侧弯、下肢牵挈等症状。兼受风湿者,患处喜热怕冷,局部皮肤粗糙,感觉迟钝。
4、腓肠肌酸痛腓肠肌为小腿后侧强有力的肌肉,起始于股骨二踝的后侧,止于跟骨的后部。本症为慢性疲劳性损伤,俗称〃腿肚子转筋〃,多由运动量过大导致腓肠肌疲劳,其局部肌肉痉挛、酸痛,无明显肿胀,无论被动牵拉或主动性收缩,小腿后部肌肉均疼痛,严重时患者多以足尖着地走路,不敢全足负重。
5、足跟痛足跟疼痛,局部不红不肿,不能多走、多立。中医认为属肝肾阴血不足,现代医学认为多由慢性劳损所致。本症虽系小病,却很痛若,足跟部在承重后疼痛难忍,活动后可稍缓解,坐卧或休息时无症状。触摸足跟部有明显的压痛点,X光片检查,可见跟骨骨刺的形成或增厚的骨膜。
6、下肢酸沉无力是指下肢筋脉弛缓、沉重,软弱无力,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导致下肢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本症一般无疼痛、麻木等症状,常因过度疲劳、伤津耗气、肝肾阴虚、不能营养筋脉所致。
7、股四头肌酸痛股四头肌由股直肌、股间肌、股内肌和股外肌组成,具有伸小腿的作用。股直肌还有屈大腿的作用。由于腿部运动量过大,股四头肌过度疲劳,使局部氧供应不足,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肌肉发生障碍;另外由于股四头肌过度疲劳,导致肌纤维细小的损伤,二者均可使股四头肌出现酸痛。其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酸痛,半蹲位及上下楼时,疼痛更加明显,压痛广泛,活动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休息后仍可出现疼痛。
8、目胀额紧目为五官之一,上连额部,中医认为足厥阴肝经〃连于目,上出额〃,目胀额紧为肝血不足,厥阴化风上扰。本症多为眼睛视物较久、过度疲劳所致,临床常伴失眠、烦躁、两目干涩、额部胀痛等症状。
9、胸闷即胸部堵塞、呼吸欠畅、自觉胸部满闷。本症多为情志不舒、痰浊湿邪、阻滞气机。胸闷常伴有心悸。气短、情绪不宁,劳累后加重。
10、上肢酸痛本症多由感受风寒或上肢运动量过大,肌肉关节过度疲劳所致。主要表现为上肢肌肉、关节酸胀疼痛,压痛广泛,局部肌张力紧张,休息可缓解。但没有上肢功能障碍。
11、头胀痛本症多因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波动及用脑过度,不能得到有效的休息所引起。中医认为是肝火上逆。头胀痛常伴头筋突起、口苦。口干、烦躁易怒或耳鸣、耳聋等。
12、鼻塞不通本症常为感冒的前驱症状,多发生于气候久变、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不慎、过度疲劳之时,致使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肺失宣降、壅塞气道、鼻窍不利、鼻内肌膜肿胀淡红、鼻塞不通。本症常兼有声音重浊、张口呼吸、嗅觉欠佳,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反复发生,时轻时重,并有头痛等症状,形成慢性鼻塞不通。
13、消化不良又叫婴儿腹泻,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本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如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的营养及生长发育。重症患儿还可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本症除以腹泻为主外,还兼有呕吐、腹痛、肠鸣、大便酸臭等。其病因多为下内伤饮食、感受外邪及脾胃虚弱。
14、烦恼意乱,本症多因思虑忧郁、劳倦过度所致。其表现为心中烦躁、懊恼、情绪不宁、失眠、多梦、头晕、头胀、体倦神疲、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15、头重背强,二者虽为两个症状,但均为久病或过度疲劳、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头重即部沉重、胀痛、忽忽悠悠、有空洞感。背强为背部肌肉紧张、痉挛、疼痛、有压痛,牵连后项部,劳累后加重。
第二节10种常见病的治疗
一、胸胁迸伤
1、概述胸胁迸伤是在一种不正确的姿势下扛、抬、搬、举重物,或呼吸不协调时扭转躯干,伤及胸部的关节、软组织而引起胸部呼吸受限制的损伤。俗称岔气。
(1) 临床症状
1)有明显的搬、抬重物外伤史,伤后即感胸闷不适、气短、气急,胸胁部隐隐作痛,攻串不定,疼痛范围广泛而无定位。
2)深呼吸及咳嗽时疼痛加重,保护性地减小呼吸幅度。
3)如果是肋椎关节半脱位,可在关节处触到压痛点。如果胸壁围有肌肉撕裂或痉挛,相应胁间有肿胀、压痛、变窄。如附有肌伤,则局部有肿胀、压痛。
(2)鉴别诊断本病诊断并不难,根据病因及本病特征,就能做出正确诊断。一般应注意与肋软骨炎相区别。
2、治疗及手法
(1)本病多以行气活血法治疗。
(2)采用点、按、摩、揉、击、拍打、擦及顿提法。术者先用拇指点按章门、期门、大包、膻中、日月等穴,并沿膀胱经,由上向下进行推法,由轻徐徐加重,后用掌根推擦背部以解除肌肉痉挛,最后点按内关穴2~3分钟。
(3)复位手法包括顿提法、掌击法、摇肩法。
掌击法:取坐位,患者在左,术者以右前臂插于患侧腋下,向上提拉,使移位的关节和痉挛的肌肉理顺。随后嘱患者深吸气,术者以左掌根部由下向上叩击患处一次,再令其深呼吸,则疼痛可消失。此法可重复1~2次。
摇肩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握腕,进行旋转划圈揉摇动,吸气时上举臂,绕后落下时呼气。摇转10余次。
如果滑膜嵌顿后引起损伤性病理改变者,患者经1次治疗后大多数仍然有残余症状,因此,须经1~2次重复治疗后才可痊愈。
二、腰腿疼痛
1、概述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分为脊柱性和非脊柱性两类。前者有单纯性腰椎骶化、脊柱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椎间盘病变及脊柱滑脱、骶髂关节炎、脊柱肿瘤、结核、骨髓炎等等。后者如前列腺、肾、女性生殖器官及胰腺疾患,腹膜后肿瘤,脊髓,神经根、干,脊膜的炎症和肿瘤,腰腿动脉供血不全等。
2、治疗及手法理气活血,疏经止痛。其手法为:
1)双手滚腰背沿两侧膀胱经,往返进行滚法5~7遍。
2)点按肾俞、腰眼、阿是穴、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
3)揉按腰部2~3分钟。急性腰疼者在反应点进行拨法分筋,理筋,静压和点按法,腰椎变形用牵引按压法矫正治疗。腰间盘突出者,用旋转法或牵引,晃法及扳法。腰肌痉挛者,用屈膝屈髋压按法。骶髂关节损伤,局部应用点拨按法。髋关节障碍者用摇髋法。
三、颈肩痛
1、概述颈肩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多由颈部骨关节、韧带、肌肉、筋膜病变、胸腔上口狭窄及肩关节软组织疾患,引起颈、肩、臂部疼痛,多见于颈椎病、颈软组织损伤、颈肋、前斜角肌综合症,肩部软组织损伤等。中医学认为,经久劳损、营卫不合、气血阻滞,另有外邪入侵,风寒湿相悖,痰阻经络,易引起本病。症状以颈部疼痛,并向枕、肩、臂部放射,颈部僵硬,颈肌痉挛,运动受限,颈后,肩胛骨内上角、肩胛内缘、肩胛区可有多处压痛,可触及颈结成索条状物,局部指拨有捻发感,外展时疼痛加重。
2、治疗及手法
(1)宜舒筋正复,活血通络。
(2)手法为揉捏颈肌法,往返4~5遍,按揉颈部、上背部及肩胛内上角,指揉肩胛,掌推肩胛。头颈提摇法,按颈侧扳头法,依次点按脑户、风他、天鼎、缺盆、肩外俞、肩井、极泉、曲池。合谷和阿是穴及临近穴位,在颈部、上背部、肩胛内侧做滚法,反复数次,根据引起肩颈疼痛的病由,加用治疗手法。
四、失眠
1、概述失眠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