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途-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赋予了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内容。尤其我们80年代出生的人的成长环境中,影像化(Visual)、虚拟化(Virtual)和数字化(Digital)的特点十足,使得我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较之前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远离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浪潮的冲击,欣喜、忧虑、兴奋、彷徨,这是我们面对特殊成长环境的心理反应。而我们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积累的经验、培养的能力,诸如此类,将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说到这里,不禁想起近期热销的一本书——沃伦·本尼斯的《极克与怪杰》,其中重点提到了一个词:赤子态(Neoteny)。沃尔特·迪斯尼描述过他的所谓“赤子态”——和我在一起工作的人说我有一种孩子般的天真和不做作,我还是以“未受污染的新鲜感”来看这个世界的。《极客与怪杰》认为,这种“未受污染的新鲜感”的能力,正是成功者和芸芸众生之间的差别,也鲜明地区分了任何时代中快乐的参与者与习惯性的失望与不满者。抛开其他不说,单从我们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讲,相比其他社会成员,我们是最应该具备这种“未受污染的新鲜感”的。这也是我们在以后工作中开拓创新、破除陈规,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冒险的动力来源。可惜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丧失这种“赤子态”,身心过早地融入了校园外的环境,使得“看破红尘”、忧心忡忡,因而缺乏激情。这对以后的就业、创业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精神损失。


第四部分看见思想的颜色(2)

    当然,我也不赞同大学毕业就一定要到工作岗位上就业。毕业了就去就业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果真如此么?如果这是定理,那么就业前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就只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么?这种“为了工作而学习”的观点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人的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可以在很多事情方面得以体现,而不单是找一个好工作。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可最后还是要面临另一个“毕业”。毕业之后你可以就业,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你也可以创业,用自己的聪敏才智给自己打造一个更为个性化的空间。而实际上后者需要更高的能力水平,就像那几个众所周知的门户网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打造出的。那种“找不到工作就去创业”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认识到创业的实质,只是穷途末路的选择。创业,也并不一定要做出多么大的壮举,你当一个农民也是创业,问题在于你能否种出与众不同的田地,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态度决定一切。观念决定一切。大学生其实就是一个受集中教育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的结合。他们有创造精神,有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是否能显示并作用到实际中,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我想以西南交大那三个开汤锅连锁店的硕士的话作结:不管是一名硕士还是博士, 最终要把所学的知识创造出财富,才算是人才;就像一把刀子,没产生作用的时候,就只是一块铁。    
    以上这篇像演讲稿之类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据我们对林鹤鸣的了解,他不喜欢集体活动,应该不可能去参加某场演讲比赛。那么,这是他写的一篇论文么?也不太像。或者是他随性写下的练笔文字?更不像。谁会去拿这么一个“就业与创业”的主题去练笔呢?    
    另外,“身心过早地融入了校园外的环境”,这是他的自我批评么?    
    好了,暂且不去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影评——    
         
    男男女女分分合合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情与义的交融    
         
    这部电影好像没有正版发行过,所以有必要做一下剧情介绍:知青罗明(陈坤饰)和马剑铃(刘烨饰)上山下乡来到湘西的一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乡下贫乏的生活使他们逐渐感到厌倦,他们生活中惟一的乐趣便是偷看箱子里的禁书——巴尔扎克的小说。一天,他们与村子里的小裁缝(周迅饰)相遇,活泼开朗的小裁缝给他们死水般的生活带来了光亮,而他们的禁书也令小裁缝幻想中的世界豁然开朗,成了她的思想启蒙。罗明和小裁缝发生关系,迫不得已之际,马剑铃托熟人帮小裁缝做了堕胎手术。最后小裁缝只身到大城市寻找新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电影是由法籍华人导演戴思杰本人同名小说改编的,在此之前法文版小说已经在西方诸国引起轰动。影片的背后是关于西方和东方文化的碰撞,这个意义太复杂,姑且不作讨论。首先吸引我的是三个主演,他们都是扎扎实实的实力兼偶像派演员;而后是剧中演员讲的是四川方言,这点我一直想不通,既然故事发生在湘西,为什么要用四川方言?又为什么他们能说得那么标准(依个人经验认为不可能是配音)?    
    两个男的都喜欢小裁缝不假,但爱与喜欢就不那么分得清了。从某个意义上讲,罗明是一个有情但义不足的角色,他对小裁缝爱得似乎不是那么刻骨铭心,事过境迁就生疏了;而马剑铃对小裁缝表现出的虽只是友情关系却更持久更痴情,他为小裁缝做的那些实在可以震撼人心,尤其最后成为音乐家的他带着给小裁缝的法国香水回到故地时,罗已是有家室的大学教授,而马却依然独身一人,这点或许暗示了什么。    
    当然,也可以把这层关系理解为马对罗的“义”,因为是挚友的女友,所以有了一系列的关怀帮助之类。但事实上到最后绝对不是“义”这么简单了,所有人都愿意相信马比罗更爱小裁缝。    
    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罗因为患疟疾需要用鞭子抽打其背,马下手很轻,甚至还热泪盈眶,后来小裁缝看不下去了就抢过鞭子狠狠地抽。那一刻我感觉到马对罗的感情的确到了一定的水准。难怪台湾《明报》的一篇评论臆测罗、马之间有断袖之嫌。    
    显然这种臆断不能服众。或许除了导演兼原著的戴思杰,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发言的权力。其实作为作品,留有无法释然的东西,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第四部分看见思想的颜色(3)

    《天上的恋人》:在那样的风景里谈情说爱    
         
    首先说说我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其一,从阵容方面讲,刘烨(剧中饰聋男)、陶虹(剧中饰正常女)、董洁(剧中饰哑女)都是我喜欢(至少不讨厌)的演员。其二,它的噱头是“2003年中国最唯美的爱情电影,荣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对于我这样的文艺青年而言,如此的噱头实在极具杀伤力。    
    剧本原作是广西青年作家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是一部类似《活着》的悲剧。但影片淡化了悲剧色彩,影响风格偏向浪漫、唯美。故事发生在“广西某处如歌如诉的优美风景里”,或许是影片营造的意境太浪漫太唯美了,以至于我看了两遍都理不清主要内容。简单地讲,是哑女爱聋男,但聋男只爱正常女,而正常女不爱聋男,爱上另一正常男,并与正常男发生关系且怀孕,而正常男不能娶正常女,于是最后正常女抓着一只氢气球升空(自杀的一种浪漫唯美方式)。这样讲我还没底,因为实在没看太懂,尤其聋男到底爱不爱哑女这一点,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常女最后成全了哑女和聋男。事实上我更感兴趣的是片中不断唱响的山歌,到底是刘三姐的故乡。像“过了一山又一山,山山都是火烧山”之类。当刘烨唱起“世上只有藤缠树”的时候就让人动容了,当演他父亲的那位唱起“求神求多神也灵啊,求仙求多仙也应,哪知这次来求人啊,求三求四无回应……”的时候我有了一种莫名的难过,父亲为了儿子如此低声下气实在令人感慨。    
    影片的高潮是刘烨、董洁以及刘烨的父亲组成的超强阵容到陶虹家对面的一处露台上唱了几天几夜的求亲的山歌,尤其董洁为了心上人夙愿早成也跟着起哄,情绪激动得不行,甚至发出哑女本来不能发出的怪异声音,那一幕,当之无愧的出彩。    
    而该片摄影邵丹自己最满意的是刘烨和董洁打桂花的那场含蓄的感情戏。当然,他是从美学意义上讲,我们观众主要是找感觉,寻回某种感动。    
     《向左走,向右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我是冲孙燕姿演唱的《遇见》而去看它的。必须承认,金城武和梁咏琪的演技实在乏善可陈。这首插曲很不错,旋律简单,意蕴丰富,听着让人百感交集。于是想这样美好的插曲是在影片中哪个场景出现的呢,于是就看了电影。后来发现除此之外弦乐和钢琴都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由于是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制作的,商业性质显而易见。但值得欣慰的是终于还是保留了一定的艺术性,或许应归功于它的原作——几米的同名漫画。几米一贯淡淡忧伤的风格在影片中并未抹杀。    
    故事其实挺简单,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家,一个处处碰壁的女翻译家,住同一幢公寓,仅仅一墙之隔,却各自每天转向不同的方向,直到有天在公园相遇,雨中的一段邂逅,才发现彼此原来都是自己13年来念念不忘的一个号码(学号,13年前的一次夏令营中认识,只知对方的学号),于是互留电话号码,却因为该死的雨淋湿了它,始终打不通。    
    影片中为两位主人公各增设了一位追随者,成为四角恋情。也因此,搞笑的场景时有发生。而本是唏嘘的剧情也被强行改为皆大欢喜的结局。各自的追随者反而成了一对,当然男女主人公也成了:他们后来终于知晓了电话号码却又因种种原因无人接听,最后在他们的绝望的那刻终于打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