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美国人对财富,首先的看法是所有美国人都希望变得很有钱。这是美国梦的一个方面。在物质上达到一定水平是很重要的。在最有影响力的公司创办人中,有许多成了很有钱的人,如比尔·盖茨和迈克·戴尔等等。特别上世纪90年代股市急剧上升,他们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财富。1998年,比尔·盖茨的财富达到1 000亿美金。后来,股市下降了,他也失去了很多。1 000亿,绝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水平。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没有想过一个人能拥有这么多钱。
美国人怎样看待富有的人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基本态度。一是美国人很尊重能赚那么多钱的人:他们实现了生意计划,应该得到报酬,我们很佩服他们。二是他们如果太奢侈,赚了那么多钱,如果消费到了很荒谬的程度,那么会让人觉得很不得体。但人们给予的首先是尊重。金钱代表成功,美国人是很敬佩能够赚钱的人的。
比较富有的人对普通人的直接影响不大,但间接影响巨大。他们所做的公司会影响几千万人、几亿人。比如,微软的软件就影响了全世界的人。
我觉得一个人有许多钱不意味这个人坏。这是很健康的。在美国,有一项调查,关于百万美金家庭,发现1亿美国家庭中有300万是百万美金家庭。这些人中大约有2/3是第一代拥有这些财富,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拥有这些财富的。这说明,美国人将重点放在刻苦工作、积累财富和为社会做贡献方面。如果一个人很有钱,他捐献许多出来,那么这会让美国人敬佩。比尔·盖茨为环保和慈善事业捐献了几十亿美金。这极大地影响了普通人对财富的看法。
袁岳(Victor Yuan):
中国过去20多年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豪。最近几年的福布斯排行榜,还有即将出炉的本土富豪榜,让他们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中国富豪有95%以上是第一代致富的,不是继承的。最近10年和前10年比较,更多的富人是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从产业上看,高新科技和房地产行业集中了更多的富豪,显示出致富与知识和投机都有很强的联系。在富豪身上融合了这样几个因素:一是他们有勇气,二是他们是营造社会关系的能手,三是他们懂得很好地用人。这些因素使他们成为了第一代富豪。
在福布斯排名前50的富豪中,我认识的有十几位。我认为,与普通人相比,他们有坚强的目标、坚韧的精神和良好的身体。他们在动员社会资源方面比一般人思考得周全。他们身上也带有一些神秘的东西。比如,在他们暴富的模式里,有传奇成分,也有关于黑幕的猜想。正因为这样,他们才给公众带来许多疑问和好奇。在每次中国的富豪榜公布后,大家既有兴趣知道那些新面孔为什么能成功,也想知道谁从上面掉下来了。富豪榜对普通人有激励作用,也增加了生活中的娱乐内容。
从社会角度来看,20多年来,整个社会鼓励经济发展,鼓励致富,而不像以前那样搞过度的政治运动。这从正面促进了经济发展。今天,在中国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是商业领袖,风头甚至超过娱乐明星,他们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人物。
第二篇 明天你做什么工作话题12:美国的父母和孩子都不想成为公务员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成为公务员要通过考试。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考试每年都有,定期举行,有笔试、口试和面试。考取之后就可以去政府工作了。我是外交官。要想成为外交官必须通过另外的考试。
公务员和部门的上一层领导有区别。比如,考取公务员就不会失去这个工作。公务员的工作比较稳定,上层领导的稳定性不如公务员。因为他们是总统任命的。总统换了,就会换高层领导。但是公务员还是为下一任总统服务,他们不是为总统本身服务。
公务员的工作是中产阶级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很受尊敬,但不像在中国那样受尊重。中国尊重官员从清代、明代以前很早就有了。但美国人对公务员的态度是,“你也帮不了我,也害不了我”,所以不会特别尊重他们。公务员的年收入为20 000美元~100 000美元。社会地位是中等的。一般来说,美国的父母和孩子都不会想到成为公务员。这种职业只是一种务实的选择。外交官有点儿不同,至少美国人都听说过这个词,觉得不错,但并不了解。
袁岳(Victor Yuan):
“学而优则仕”曾是一种中国传统。当官意味着有权威,能控制资源。今天,官本位仍旧保留着影响力。在相当的程度上,当官不是很差的选择。特别是当上重要的官,就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总的来说,当官的现在的社会形象与过去相比有一定下降。社会越来越开放了,大家对当官的风格、方式越来越不满。当官在人们眼中没有过去的光环了。但是,当官、去机关工作比较稳定。
富裕地区的官员地位不高,但实惠。贫穷地区的官员社会地位高,但不一定富裕。要想获取财富就需要通过其他渠道。中国的官在传统上是不分政务官和公务员的。上世纪90年代,政府官员和公务员被区分开了。政府官员和政策班子共同进退,公务员开始侧重专业能力。但是与英美情况不同的是,中国政务官对公务员的升迁有很大影响,比如,部里部长对各个公务员的升迁有很大影响。另外,政治也影响公务员的发展。机关干部中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对公务员的前程影响偏大。最近几年,社会对公务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高了。公务员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了。怎样才能成为公务员呢?以前,公务员是调任的,后来变成机关自己招聘,但人员编制、招聘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现在是统一考试了,有一个资格证之后再去应聘。总体上,国家应该削减公务员的总量,提高公务员的专业水平。现有的公务员队伍面临很大的能力提升的压力。
第四篇 开放的情感世界话题36:老人受到照顾和关注的程度有所减少
话题36
老人受到照顾和关注的程度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美国人认为尊重老人是很重要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美国家庭经常是三四代同堂。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尊重老人的传统是没有改变的。一个年轻人觉得可以从老年人丰富的经历中学到许多东西。在美国,年轻人见到年长的人会称“先生”或“女士”。而对一般人是直呼其名字的。称“先生”和“女士”就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另外,社会慈善机构把重点放在对老人的照顾上。年纪大、住在养老院的人有时会感到孤独,会有志愿者与老人一起吃饭,给他们念报纸等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以前有影响力的人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政治家、首席执行官和媒体领袖等职位通常只有年纪大的人来担任。现在出现了许多职位很高的年轻人,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人。
袁岳(Victor Yuan):
我注意到,在美国,老人被称为senior citizen(高级公民)。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仍是社会主流的一部分,而且是很积极的选民。老人还能开车,参加各种活动。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爸爸已经81岁了,还在开车,去学校学电脑。
袁岳(Victor Yuan):
在中国,尊重老人有许多表现。比如,坐车时不给老人让座被看作很没礼貌。有一些俗语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表示老人的经验很丰富,应该尊重。老人代表长辈,比我们的辈分高。这是一种家族理念。人们不是用“先生”或“女士”来表现尊重,而是用“刘爷爷”和“王奶奶”等称呼来表示亲密和尊重。
现在,在老人与孩子的关系中存在着有所疏远的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流动导致年轻人到更远的地方找工作,而且他们的工作压力大,更忙了。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外面,留给父母和祖父母的时间更少了。从家庭形式来说,传统的三四代同堂家庭已经非常少了。更多的是以小家庭为核心,老人受到照顾和关注的程度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意味着双方共有4个父母以及更多的祖辈,分配给老人的时间就相应减少了。由于年轻人在收集信息和财务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比老人更强,因此老人的影响力降低了。大家在媒体上也很少听到老人的声音了。只是在少数家庭中,老人帮助照顾孩子,才形成帮助,但是那也可能有功利的目的。将来,中国的老人可能会需要许多养老机构以及养老金等帮助才能保障生活。
第五篇 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疏远了话题39:没户口照样谋生活
话题39:
城市和地区管制慢慢放松了,没户口照样谋生活
袁岳(Victor Yuan):
我爸爸是国家干部,城镇户口,我妈妈是农村户口,因此我小时候也是农村户口。因为根据户口随母的规定是跟妈妈。那时候,人生的很大目标是农转非。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个可能途径是等我接爸爸的班。但因为哥哥多,轮不到我。再有就是惟一的途径:上大学。“农转非”、“解决两地分居”、“工作调配”、“随军家属”和“提干”,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与户口有关的术语。如果可以改户口,则可以改变生活质量。户口在人们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户口最早来自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它便于财务税收管理,另外可以在分配资源时数清人数,同时便于控制。在资源有限时,这种制度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