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跑争先,就会将世人拖垮累死。来点“难得糊涂”的超越,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心理和社会的压力,保持一种心态平衡,坐看云起花落,超然通达地面对人生。特别是在今天这种高速度、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不能有一点“难得糊涂”的超越,就再也感受不到生活中的浪漫,无法体验轻松和愉快,更不会有天真、诗意和情趣了。
第2章 中国人的日常涵养与管理功夫第9节 “难得糊涂”的功夫和境界(2)
2。3 管理,不妨“糊涂”一些
谈了这么多关于“糊涂”的话题,该不会把大家绕糊涂了吧。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在生活上、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糊涂一点无所谓;哪怕吃点亏,不正好应了“吃亏是福”的老话么,这一点还是能看得开的。可是企业管理是一项多么神圣的事业呀,怎么能容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呢?如果在管理上也稀里糊涂的,那不弄得一团糟才怪。
其实,“难得糊涂”作为一句独具中国特色的箴言,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人都可以给它作出不同的解释,还能让每个人都觉得解释得很有道理。管理不是不可以糊涂,关键就看管理者如何理解“糊涂”二字。对管理者来说,精明强干当然很好。但如果管理者生就一副火眼金睛、对企业内外大小事务一律都洞若观火,下属的一切作为都逃不过主管的眼睛;而且凡事都精打细算、不肯有丝毫马虎,这能算最有效的管理者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管理者很好啊,他自身能力过人,而且还肯为企业这么操心;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
可是我们要知道,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是一个各方面都很突出的全才,他更多地应该起到组织协调、凝聚人心的作用。有时候,领导者的专业能力太强,对企业而言倒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样会极大地打消下属的积极性。大家对汉高祖刘邦多少都会有些了解,可刘邦是个什么人呢?他不过只是市井无赖出身,挺会说大话;却没什么看家本领,很难说有什么雄才大略。要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论“临阵对敌,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论“经世治国,理政安民”,他也不如萧何。可是刘邦“不善将兵、却善将将”,他能网罗这样的人才为己所用,最终一统天下;开创了两汉四百年基业。在
楚汉相争的险峻形势下,刘邦对自己的下属充分信任,从来不横加掣肘;哪怕面对部下对自己权威的偶尔挑战,也不惜假装糊涂。而且在用人上,刘邦也不求全责备。他的重要谋士陈平,口碑一向不佳,常被人指责有生活作风问题,刘邦对此问题却装聋作哑,并不深究。在这种小事上的“糊涂”,换取的则是下属对他肝脑涂地的更大回报。
相比之下,诸葛亮似乎还不如刘邦高明。诸葛亮对下属的信任程度明显不如刘邦,对很多人都有成见;就算把重任交给他们,自己也觉得不放心。例如像魏延这样的猛将,就因为被诸葛亮认定脑后有“反骨”,所以自始至终都受到诸葛亮的猜忌,在孔明麾下常不得志。直至孔明将死,也要预伏锦囊计,必欲将其除之而后快。正因为诸葛亮对一切事情要求都很严格、算度精准、容不得丝毫马虎,所以任何事情他都宁愿亲力亲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此外,诸葛亮法度苛严,对下属的一点点过失都不肯放过,在他手下当差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由于这些弱点,他不仅六出祁山徒劳无功,还时常遭受小人的谗言陷害,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饮恨五丈原。这些憾事,可以说都是诸葛亮的失策之处。
所以说,对企业管理者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过于精明,凡事都抓得死死的、不给下属一点灵活度和自由空间;就会像紧箍咒一样,严重束缚下属的手脚,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再说,一个人的智慧和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什么事情都抓住不放,会严重消耗管理者的精力,没准到后来,会真的“糊涂”起来。
此外,在管理上稍微“糊涂”一点,也就是说不要抓住下属的微小过失(甚至是无心之过)不放。地位越高的人,心胸就应该越宽阔,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因此,得容人处且容人,只要他能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就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如果管理者对此宽宥一些,更容易使下属知耻后勇,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坦荡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而那种睚眦必报、小过必惩的管理者是不会得人心的。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这样一位贤明的领导者。有一次王宫举行宴会,君臣喝得都很尽兴,于是庄王把自己的宠姬许姬叫出来给群臣敬酒;谁知真是不凑巧,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把大厅上的蜡烛都吹灭了,顿时全场漆黑一片。这时有一员武将因垂涎许姬的美色,加之趁着酒兴,凑上去摸了许姬一把。不料许姬也很聪明机警,她顺手就把那人头盔上的缨络给扯了下来。许姬随后悄悄来到庄王身边向他哭诉刚才的经过,并把帽缨交给庄王,请求等点上蜡烛以后当场察看在场的群臣,帽上无缨者即为那无礼之人;要严加治罪。谁知庄王沉思片刻,却对众人说道:“今天大家都喝得这么高兴,我看还是都放松放松吧,干脆把头盔帽子什么的都摘下来,那样喝得更痛快些。”蜡烛点上以后,酒宴重新开始,庄王照样谈笑风生,始终没有追查那个冒犯宠姬的人。而这个人,就是后来在郑楚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唐狡;他为报答庄王的大恩;拼死血战。庄王觉得,酒后乱性,可以理解,毕竟不是罪不容赦的敌我矛盾,睁一眼闭一眼也就过去了;要是换了一个心胸狭窄的君主,唐狡恐怕早就人头落地了,将来还如何杀敌立功?这一段故事,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绝缨之会”,流传千古。可见,庄王的做法,看似“糊涂”,却是难得的大智慧。
无独有偶。话说东汉三国时期,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决战,袁强曹弱;因此曹操的部下中,多有与袁氏暗通款曲、图谋倒戈者。及至后来曹操获得大胜,从袁绍营中搜出大量部下与袁绍私通的往来书信,足足有几箩筐。这时那些心中有愧的通敌者无不捏着一把汗,可这些信曹操连看都没看,当场叫人付之一炬。都说曹操一世奸雄,不过他也有糊涂得恰到好处的时候。
所以说,“难得糊涂”的境界,正是“大智若愚”的境界,不知对企业管理者是否多少有些启迪。不过呢,我们虽然提倡可以适当“糊涂”,但糊涂也该有个限度。也就是说,小事可以糊涂;大事不能糊涂,偶尔装装糊涂,不能事事糊涂。
有的管理者就是一种真糊涂:在决策上,他们不了解外情;不清楚下情,只是凭想当然办事;自己毫无主见,只管盖章、画圈,甚至充当传声筒……这样的做法,难免会给事业带来无穷危害。还有的管理者,在用人上也糊涂得很,不讲究人员考察的程序和质量,只是凭感情好恶、关系亲疏、印象深浅用人,往往会严重伤害和削弱团队的战斗力。
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一点,该精细的时候千万不能糊涂,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功夫,每个管理者都应深明此理。
第2章 中国人的日常涵养与管理功夫第10节 虚虚实实的功夫——无招胜有招
中国人的争斗,不仅在斗勇,更在乎斗智。所以中国功夫不一定讲究以力胜,更强调以巧胜;就这一点而言,跟国外那种纯粹拼蛮力的拳击运动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人打架,本来就是虚虚实实的,惯于欲擒故纵、引蛇出洞,旁敲侧击、声东击西。虚以实之、实以虚之,让人真伪莫辨,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而且中国人对敌斗争的策略也相当灵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很少跟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死拼硬磕。中国兵法有三十六计,老祖宗最推崇的,却是“走为上计”。
这种虚虚实实的功夫,在中国历代都不乏光辉的战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就靠这一法宝,取得过辉煌的胜利。当时中央红军以区区数万的兵力,发挥机动灵活的特性,扬长避短、与敌周旋;几乎就在敌人眼皮底下运动,却简直处处在牵着敌人的鼻子跑;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成功摆脱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机械化部队的围追堵截,胜利抵达陕北。其中最经典的战例,莫过于“四渡赤水”。红军就在赤水河边来回地作佯攻状,调动得数十万敌军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可以说,“四渡赤水”综合应用了虚张声势、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假途伐虢、暗渡陈仓、瞒天过海、围魏救赵等“三十六计”中的诸多计谋,堪称军事斗争乃至管理艺术的杰作和典范。
就拿中国的武术来说,也很少有生猛刚劲的套路,也从来不教人一味地硬打硬拼;它十分懂得避敌锋芒、攻其要害的道理。尤其当面临强大对手的时候,很少直接进行正面交锋,一般会先示弱,待敌骄惰之时再全力出击;或者采取守势,然后伺机寻找敌人的弱点或破绽。即使出击,所提倡的也是借力打力,正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也。所以,避实击虚、稳扎稳打是中国功夫中最常用的手法。
无论是两个人单打独斗,还是千军万马的厮杀,都需要精妙的算计和周密的部署,尽可能迷惑、引诱敌人。在中国古代的比武或者战争中,最惯常使用的伎俩就是回马枪、拖刀计、埋伏计、打草惊蛇计、调虎离山计。在《水浒传》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说的是豹子头林冲遭高俅陷害,因误入白虎堂而发配沧州,正好途经小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