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一年-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书的功能性更加丰富立体了,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教化作用更加放大到工具作用、娱乐作用、消费作用等等。有看书就是为了求爱的,就是为了缓解心情的,甚至看书就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的等等。     

    SOHO小报:最后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今天最想探讨的,就是读书对人的精神建设作用是在扩大还是萎缩?或者说你感觉近年来人们对读书的需求是不是存在着一种从功利实用到精神建设的回归呢?    

    宋文京:的确读书对人来说可以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有用的,就是你说的功利实用;另一种是有“无用之用”,比如陶冶情操、塑造心灵、丰富精神等等。单就后一部分人来说,简单说回归现象可能有点笼统,实际上这部分人有增有减,我的感觉是这个阵地还在那儿。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都市的职业人士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长为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身份不是学者专家,但是他们是在某一个领域发言的,比如你们的潘总,这部分人我相信平时是大量读书的,而且他们读书的目的不是直接的功利实用,他们读书更多的是增加自己的无形资产,这就是我说的增的那部分群体。    

    我相信人们在追求经济目的、仕途目的之后对书还会有一种需求,因为人总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总要有一个内心归宿。


书里的乾坤三峡:我们在路上,我们眺望故乡

    ——一个三峡人用莱卡镜头为自己的情绪和故土作最后的见证    

    严平    

        

    严平,光明书架总策划,1961年生,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其策划操作的《世界文明史》(11卷)、《西学基本经典》(100种)和《生存手册》等图书已成为书业标志性产品。    

        

    缘起    

    离2003年春节还有20天,我突发奇想;到三峡走走。    

    三峡,我回忆了一下,来回走过8次,算是很熟悉了。现在想来,真是很陌生,很多景点我都未去过。我也算是一个三峡人了,现在大水要彻底改变她的面貌,很多地方要淹,很多人要走,很多儿时的记忆也将随大坝的蓄水永沉江底。    

    2003年1月21日至29日,我开车遍行三峡沿江的几个城市,一路看、拍、感受,一路寻找我对老城的印象。拍片3000多张,但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再现了我少年时路过这些城的印象。大多数都变成了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的记录。    

    我说的场景是我在别处也可能你在别处绝对见不到的。我只希望我是一名目击者,出一本类似我一直想推出的书:《咔嚓!合众社报道世界》(FLASH!COVER THE WORLD)。    

    后来回到北京,照片冲出来了。天天看着照片,或者说,天天面对着照片上的情景,照片上的人,照片上的江,寝食不安起来。    

    后来,我想我得说点什么了。    

    后来,觉得缺了点什么,又去了一趟三峡,重点去了巴东,我阔别了二十年的老家。    

    一前一后,共拍了6000多张底片。这些底片,连同零星的文字,我想,也许能够说明一些东西。    

    平生我一直想做两件事:一是像卡帕或布列松那样为历史记录下一些东西;二是讲故事,动听而又完整,却不失其真实。这两点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最高境界。    

    但是我不能够。讲故事我口吃,作记者我又不在场。所以,我只能用残缺不全的图片、残缺不全的文字连同残缺不全的记忆构成一幅残缺不全的三峡。    

    残缺不全的三峡已经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    

    关于我    

    一个人的江,一个人的城。    

    祖籍湖北巴东,生于重庆井口,7岁时随父母移居长寿县的黄桷岩,一个离县城很远,到现在还只有土路的地方。我在那个地方的农村小学读了四年书,在厂里的子弟中学读了两年,然后又从很偏僻的离县城20多公里的地方转到县城读高中。那时候唯一的爱好是看小说,钓鱼。我记得每个周末都出去,一般要走4个小时的路,到一个叫文兴水库的地方。    

    我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自小孤僻,常一个人到长江的支流龙溪河边,望着江水发呆。后来读长寿第二中学,仍禁闭心灵,过着与世隔绝般的生活,只不过仍得要受着父亲的高压和同学的欺侮。那时候总感觉有很多委屈需要倾诉,长寿新桥下的江边就是很好的地方。当船过掀起浪头,我也把我的心宣泄出来。我时常想象着自己就是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或杰克·伦敦笔下的流浪者和他漂泊的独木舟,有时候又幻想着自己是聂鲁达诗集里的流亡者:“经过漫漫黑夜,尝遍各种生活/从泪滴到纸张,从一种服装到另一种服装/我在那些受压迫的日子里流亡/避开警察的追踪/在透明的夜,在寂寞的繁星下/我走过许多城市,森林,农庄,港口……从崎岖的道路和黑暗中,我一无所知地被带到了/那光亮的门口,那属于我的/小小的星形的标记/那豺狼还没有吞没的/在树林里的一小块面包皮。”    

    1986年的夏天,一个固执的青年在偏僻的小厂做了8年电工,并且在与父亲争执多年之后,背一个挎包,只身离开家乡,在湘潭3年,武汉1年,最后移居北京。现在屈指一算,也有17年了。    

    北京,无论她热情还是冷漠,我几乎都要将她认作家乡了。直到最近,直到水要淹没我曾经住过的城,我才猛然惊醒,才想,我该去看看了。    

    六月,我的城将永沉水底。而我滔滔的江,我的像恋人一样向我喋喋不休的江,将成为一汪平静的湖,不再向我耳语。    

    因为此,才有了这本书,和书中以一个人的眼光重新见到的城市。    

    关于家园    

    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人在路灯下找东西。一个过路的人问他,说你能肯定你的东西是在这个地方丢的吗。那个老人说,不能,但这里是我唯一能看得见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光。    

    由于这段故事,我开始学习哲学。    

    15年前读到诺瓦利斯(Novalis)的一句话,当时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有如电击:    

    Die Philosophie ist eigentliche Heimwehtrieb überall zu Hausen zu sein。    

    (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    

    这便是哲人所说的怀乡病(Nostalgie),怀乡意识。我们一生忙碌,不停地吸取知识的养料,只是为了“寻找家园”,为了“使自己处于家中”。在家中,有真理,有善、友谊和幸福。    

    但若不在家中呢?但若你到此地,见不到你的家呢?而且永远也见不到你的家呢?    

    水仍在流。这次,家真的不再有了。家在新城,在一个我们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地方。    

    巴东三日    

    我的记忆时断时续。    

    听父亲说;他小时从野三关走到县城考学校;未考上便在半路上被抓丁抓走了。加入国民党,又加入共产党,这期间的过程他从未说起过。我和弟弟私下猜测,说父亲要不是被俘,就是投诚,但被俘的可能性更大。    

    父亲为人粗放,但又极其谨慎,这种矛盾人格加上其富农成份使他一辈子平平安安,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的级别:在部队时二颗星,副连级,转业到地方的二十几年一直是一个车间主任,科级。    

    我父亲好酒,喝完后就红着眼揍我们兄弟俩。我小时喝醪糟就醉,但18岁那年,我跟我父亲第一次回老家,查出我的家谱,我是世字辈,应叫严世平。此外还有一个重大收获,知道了我爷爷是开酒坊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喝酒成了我每天必备的功课。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并非我爷爷,而是我自己单身汉的日子过得太久了的缘故。    

    一个三峡人和他的梦    

    本是巴人的城,峡区人的城,现在却变成了一个人的城,一个空城。我环顾左右,里面鬼影幢幢,浑浊的江水正漫过它的头顶。25年前,我18岁,未知家世,也从未到过此地,只把自己当成路人,当成诗人笔下印度王子的出游,为了多领悟一点人生。没想到25年后的今天,我又行进在三峡的路上。这次不是寻访,不是探幽。当峡区大多数人正欢天喜地进入新居的时候,我还在路上。而我的心,我的存照,将成为这个城最后的守护,尽管它抵挡不住即将到达135米水位线的缓缓上升的江水。    

    我已计划好再去三峡。但下一次,我不是去看三峡,是去看一个新的水库,新的湖,时间定在九月。


书里的乾坤我的私人阅览室

    黄集伟,书评人,语词收藏人。有《纸上的后花园》、《孤岛访谈录》、《晚安,纸家具》、《请读我唇》、《冒犯之美》等作品行世。    

        

    我很少向人提及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阅览室。原因在于,我吃不准这件事儿究竟属于时髦还是落伍,伟大还是渺小。尽管听上去所谓“私人阅览室”一说与“私人健康顾问”、“私人贴身保镖”、“私人生活秘书”、“私人财务总监”、“私人服装设计师”之类的时髦提法非常相像,可我终于没把握。    

    我的私人阅览室可说数量繁多,但每次我只能使用一个。其外形、构造、功能等等,就像一个模子扣出来的华夏子孙:黄皮肤,黑头发,寻常普通。它的外表为长方形,颜色多半是那种老老实实的红。它的形体平,而且矮。搭上我本人矮矮胖胖的身材,十分般配。它的高度大约一米以上,两米之下。每次钻进,我都会胡乱地想:那个高高大大的爱因斯坦也多半有一间与我相似的阅览室吧?否则,他伟大的“相对论”灵感何处得来?    

    我的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