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人直接大刑伺候就是,不怕他们不招认。
而一二品的大员高官却不同。
一来他们在朝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有的甚至门生故吏满天下。如果在握有绝对的证据前对他们用大刑,恐怕会沾了一身腥。
二来,这些大员一般做事极为缜密,遇到变故也能从容应对。单纯的用刑很难让他们开口。对付这样的人,玩心理战显然更合适。
先把他们晾着,让他们不知道审讯者打算从何入手。等到时机成熟,再火速提审,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杨一清是方面大员,三边总督,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虽然现在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坑害谢慎,但只要他拒不认罪,朝堂之上的风波便不会平息。保不准会有几个投机者跳出来借此事作文章。
这件事情要是处理不好,会对谢慎的官声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即便谢慎接任首辅,也很难服众。
故而,谷大用这么做是稳妥起见,倒也没有什么问题。
一连过了三日,都没有人提审杨一清,这让杨老头坐不住了。
他几次三番的发表抗议,叫谷大用来见他。
可狱卒哪里会听他聒噪,直接无视了前总督的咆哮,该玩双陆玩双陆,该喝酒喝酒。
这下杨一清真的慌了。
别管谷大用对他如何审讯,他都有应对之法。大不了受些皮肉之苦,却可以换得满朝文武的同情。
可现在看来,谷大用完全把他晾着了。
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天子对他的死活不再在意了。
毕竟是天子亲自叫西厂审讯他的。谷大用需要直接对天子负责,那么审讯结果就很重要,必须尽可能快的拿到口供,这样才好交差。
而谷大用完全不急,难道是皇帝陛下已经对这案子失去了兴趣?
这才是最可怕的!
一个被皇帝遗忘的臣子下场会无比凄惨,这一点杨一清十分清楚。
而困在这西厂大牢的高墙之内,杨一清又无法与同党门生联系,获得不了任何外界的信息和援助,这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真的是太糟糕了。
而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杨一清无意中从几名狱卒口中听到了谢慎接任内阁首辅的消息。
这个在常人听来无比寻常的消息,却差点让杨一清直接背过气去。
他本以为谢慎便是接任首辅也会是在他这个案子结案之后,不曾想竟然他刚入狱没几天,谢慎便接过李东阳的衣钵,成为了正德朝新任首辅。
这岂不是说他的案子如何宣判都不会对谢慎产生影响?
这种落差感让杨一清几乎崩溃,甚至以绝食来回应。
可惜他的肚子实在不如自己想象中的争气,在绝食两天后还是主动吃了那碗粗粮牢饭。
就在杨一清的心理防线全面崩溃后,谷大用终于决定提审他。
此刻的杨一清再没有了之前对抗的心气,一五一十的全部招认了。
这让谷大用十分惊讶。他原本以为杨一清还会与他纠缠一番,没曾想他竟然都招了。
也许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吧。
一个老政客,老官僚在得知仕途无望后的正常反应。
谷大用命书吏详细的记录下了杨一清的供词,第一时间把其送到了天子朱厚照的面前。
接下来的事情便交给朱厚照了。
大明天子将亲自对杨一清的命运做出裁夺。
不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一清毕竟是三朝元老,在文官集团中的地位极高。如果处置的稍有不当,会激起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
但若是轻易的饶过杨一清,朱厚照又觉得对不住谢慎。
此中纠结,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种时候朱厚照一般都会想到谢慎,可这件事谢慎偏偏是当事人,实在不好相问。
朱厚照就这么纠结了三日也没有最终决断。
终于,顾鼎臣看不下去了。
他亲自上书,请求天子将前总督杨一清流放琼州府。
现在顾鼎臣是内阁的二把手,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
在顾鼎臣上书后,不少科道言官纷纷附和,赞同次辅的奏请。
群臣的表态让朱厚照不再为难,欣然同意了顾鼎臣和一众言官的奏请。
这些言官最是见风使舵,见到谢慎胜势已定便想着锦上添花,能卖好处自然毫不犹豫的出手。
朱厚照自然乐得如此。
一来这个处罚建议是文官集团自己提出来的,他只不过顺承百官心愿。
二来处罚也不算太残酷。朱厚照本身是不喜欢杀人的,更何况杨一清这样的三朝老臣戮于西市实在太有损体面了。虽然其手段下作了些,但毕竟罪不至死,流放是最合适的处罚,既可以废掉杨一清的政治生命,又不至于让其真的身首异处。
有时候对于一个政客来说废掉其政治生命,比夺取性命更让其绝望。
天子以雷霆手段处理了一场闹剧,首辅的权力交接也有惊无险。满朝官员乃至天子本身终于可以将精力重新放到政事上。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德新政处于推行的最关键时期,此刻任何一个细小的改变都会让大明帝国往完全不同的方向走去。
。。。。。。
。。。。。。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 【4000字二合一大章】
李西涯致仕,谢四明接任。
大明首辅大学士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虽然其中也有一点小插曲,但总得来说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属于可控范围内。
值此革旧鼎新之时,满朝官员都对新首辅送上了祝贺。
不管是六部尚书,还是都察院都御史,亦或是科道言官,他们极尽溢美之词将谢慎捧成了千古明相。
这和杨一清发难时百官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时文官们大多是一种看热闹观望的态度。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站队,要等到一方显露出胜势再做决定。
这其实是官场生存之道,无可厚非。毕竟除了亲娘老子没有人会无私的站在你的背后。
重要的是这些官员能够真正支持谢慎的新政,为大明改革出一份力。
能做到这些,谢慎就很满意了。
至于杨一清,没有人会在意他的死活。
流放琼州府那等蛇蝎遍布之地基本宣布杨一清官场生涯的结束。文官们谈起这位昔日同僚时最多也就是感慨几句。
没办法,跟谁斗不好偏偏要和天选之人斗,那不是找死是什么?
按下这些且不提,却说三年后也就是正德八年,土豆和玉米在大明两京十三布政司全面推广种植。
经过三年的努力,大明百姓们终于接受了这种外来新作物。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大明百姓尤其是庄户人特别守旧。
对旧的东西极为坚信,而新的东西要想被接受需要极大的努力。
再加之皇权不下县,大明政令最多传到到县一级。
再往下,仅仅靠官府是推行不下去的,需要地方族长的配合。
这样一来,便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交易,复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当然,真正种植后,百姓们尝到了好处接下来不用官府倡导他们都会主动进行种植。
这对大明可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明朝最终亡国就是因为土地兼并太过严重,绝大多数土地和财富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
这种不正常的贫富差距自然引得穷苦百姓心中不平衡,被有心人一忽悠就揭竿而起,与朝廷拼命了。
再加上北面有个养寇自重的李成梁,本以为一切尽在掌控,结果玩脱了把女真人养肥被一波平推亡了国,实在是太凄惨。
现在好了,有了高产粮食解决了吃饭问题,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了。
明代的百姓其实和历朝历代的一样,都十分驯顺。只要让他们能吃饱饭不饿肚子,就不会扯旗造反。
毕竟谁也不想过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提心吊胆的日子。
当然,土地问题才是根本,仅仅解决粮食问题而不解决土地问题迟早还会出问题,只不过矛盾爆发的会更慢一些。
这也是谢慎极力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相较于新作物的种植,土地改革遇到的阻力更大。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土地是缙绅地主的命根子。土地改革就是拿刀在他们身上割肉啊。
但是这肉不割又不行,不割这肉大明朝就会生疮腐烂,最终轰然倒塌。
谢慎的土地改革方案很简单,那就是将所有寄挂在大户家的田产重新归还给原主人。至于贪官犯官的土地则进行均分。
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清丈是进行这一步的基础。当然,寺庙道观名下的土地是重点清查的。
均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粮税改革。
大明还是一个农耕社会,故而粮税是岁收的重要来源。
虽然商税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没有人敢动粮税,因为这是国本。
谢慎却毫不犹豫的动了。
因为他明白粮税不动,大明的硬实力很难有大的发展。
谢慎的粮税改革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废除人头税。
这个方案刚一提出时不出意外的遭到了所有文官的反对。
毕竟封建王朝两千年来都是收的人头税,就这么废除风险实在太大了。
其实这也在谢慎的意料之中。
毕竟张江陵推行一条鞭法时就遭到了强烈的抵触,在地方上甚至无法推行。而谢慎的这个废除人头税显然比一条鞭法还要彻底。
但谢慎却并不担心。因为天子坚定的支持他。
新政规定,没有土地的百姓不必再缴纳粮税,等于解放了这一部分劳动力。可以让他们全身心的投身于手工业、商业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