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9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救市?”豪格问道:“怎么救?卿家直说。”

    虞胤从袖子中取出一份奏折呈上,“臣以拟定了策略。”

    豪格让旁边的内侍将折子取过来,展开观看,而虞胤则解释道:“臣的第一条策略是由户部出价,以正常的价格收购市场上堆积的棉布,让工坊获得一定资金,维持一定程度的生产,解决一部分雇工的生计,也为今后全面恢复保存一些作坊。”

    豪格在奏折上看了看,抬起头来,问道:“现在关中棉布堆积如山,还要继续生产?”

    殿上的韩朝宣皱了下眉头,“按市价收购棉布,那得要多少银子?明军在关东虎视眈眈,朝廷本不富裕,银子用来买布,打仗御敌的军饷怎么办?”

    韩朝宣是兵相,几十万大军嗷嗷待哺,他必须要先保正军队的稳定。

    如果军队的供养出了问题,那关中治理好,解决了危机,却让明军打进来,那也是给他人做嫁衣。

    虞胤先给豪格行了一礼,然后看向韩朝宣,回道:“韩相放心,朝廷花出去的银子,是可以收回的。关中的棉布价格之所以暴跌,是因为一时间销售不出去,供大于求,所以才堆积如山,无人问津,但是以现在棉布的价格,运往西域、蒙古、青海,还是有销路的,只是我朝行商的运送能力不足,本钱也不多,无法组织大规模的运送,才导致短时间内关中的货物无法疏散、搬空。如果朝廷出面,将这些布匹收购,组织人力运输,应该能把这些货物运到它处销售,或者换些牛羊,缓解关中的粮食不足。”

    豪格听后,似乎有些明白,“虞卿的意思是,朝廷收购之后,再组织人手运送,将关中的布运出去,可是真能卖出去么?”

    虞胤点点头,“陛下,据臣的了解,现在关中的布匹价格降到了一钱每匹,但明国江南棉布产地却依然在三钱每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棉价虽然下跌,但因为不产棉布,所以还在正长的范围。明国那边把手关隘,压低棉价,可我们还是能往西面运的。”

    危机之后,关中的商号都受到了打击,商业活动陷入停滞,许多商号都欠下大笔银子,没有能力组织商队,继续进行贸易。

    虞胤的计划是,由金国朝廷注入资金,将关中的棉布,运到西域、蒙古,甚至莫卧儿销售。各作坊虽说,还是巨额亏损,但毕竟可以回笼一部分资金,继续运作,而金国朝廷损失并不大,还能换一些牛羊回来,弥补粮食不足。

    豪格点点头,抬手示意道:“虞卿接着说。”

    虞胤道:“只要棉布运出关中,布价就会逐渐回升,等作坊恢复后,百姓手中的棉花,就能逐渐出售,而等棉花一卖,他们就能自己买粮,减少朝廷的赈济费用。”

    这对士绅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没有人反对。

    虞胤接着说道,“当然,这次危机造成的危害太大,朝廷也只能帮到一部分,不可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所以朝廷还是需要,从新规划种植,将棉花种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将失业的雇工组织起来,帮助朝廷修建工事,从是一些劳动,慢慢渡过眼下的危局。”

    豪格微微颔首,很满意的虞胤的策略,于是又翻看了一下奏折,却抬头问道:“虞卿的奏疏上,为何没有说明朝廷需要多少投入?”

    虞胤躬身道:“因为数目庞大,户部还没有得出具体的数目来,不过据臣估算,朝廷救市,只少要拨银三百万!”

    殿上大臣听了这个数目,顿时一阵哗然

第1333章大金银号

    虞胤的策略是想拉金国的手工作坊和商号一把,这些都是金国十年时间,才慢慢积累发展起来的资本,如今被明朝一扫而空,金国的财富可以说大量流逝。

    如果这些工坊和商号全都倒闭,那金国的社会又将退回到传统的农业社会,而关中的土地比不上明朝,紧靠那点儿田赋,能有几个钱,想维持朝廷的运转都难,更别说去和明朝打仗。

    如果这些作坊和商号都倒了,金国等他们再发展起来,恐怕又得十年,金国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不过三百万两的投入,对于金国来说却是一笔巨款,国库根本没有那么多存银。

    大殿上,众人议论纷纷,豪格阴沉着脸又拿起虞胤的奏折观看,国库的存银是金国朝廷用来打仗的,他必须要慎重。

    豪格仔细将奏折上的每一个字都看了几遍,虞胤的思路很明确。

    首先金国官府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收购市场上过剩的棉布、棉花、染料,由官府组织运往它处出售,或者建仓储备,以减少关中棉布的数量,提高稳定棉布的价格。

    然后对倒闭的钱庄进行整顿,注入一定银钱,改为官商和办,逐步恢复经营和钱庄信誉,并由钱庄给工坊和商号借款,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维持工坊和商号的运转,帮住他们渡过难关,逐步恢复关中的商业运转,减少雇工失业。

    除此之外,金国还需对功坊进行规范,防止盲目生产,对种棉百姓给与一定的赈济,缩减棉花种植,改种粮食。

    当然就算金国朝廷重金救市,金国的商业也不可能恢复到危机之前。

    金国朝廷收上来的棉布、棉花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消耗完,肯定要进行控制,逐批投放到西域、蒙古,或者开拓新的市场,等待市场慢慢消化之后,金国的商业才有机会走出低谷,所以金国的商业肯定还要萎靡一段时间。

    存货堆积如山、雇工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短期内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以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官道和防御工事,由金国朝廷发放工钱,恢复民间的消费能力,重新刺激市场,也不可避免。

    豪格不太懂商业,但是虞胤的折子写得有理有据,如国顺利施行,关中的危机因该可以平复下来。

    只是三百万两白银,确实多了一些。

    如果早一些时间,金国拿出三百万两,并没有问题,可是金国为了应对明朝扩军二十万的威胁,咬牙也扩充了五万大军,国库已经没有余财了。

    豪格叹了口气,将折子递给内侍,“拿下去给几位相国也看一看!”

    内侍接过之后,呈给了孟乔芳等人传阅,豪格沉默了一会儿,等他们看得差不多,叹气道:“虞卿的策略,朕很赞赏,只是要银三百万,虞卿主管户部,因该知道国库存银不到百万,还是准备应对明军进攻的军资,朝廷根本拿不出来三百万两白银出来。”

    殿下孟乔芳、韩朝宣等人,快速将折子看了一遍,不得不说,治理过河西走廊的虞胤,因为有经略过地方的经验,处理危机起来,确实很有一套,是个能臣,是个宰相之才,不过策略虽好,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金国朝廷不可能凭空变出三百万两白银出来。

    韩朝宣看完后,听了豪格的话,随即出列道:“陛下明察,朝廷确实拿不出钱来,那一百万两白银,是兵部的军饷,绝对不能挪用。眼下的情况,潼关和汉中一线已经十分紧张,随时可能爆发大战,臣以为相比于关中目前的情况,前线大军的稳定,无疑要重要百倍!”

    虞胤是韩朝宣一手提拔上来的,关系可以说十分亲密,但是虞胤这次没有和他好好沟通,把事情捅给了豪格,让他和孟乔芳等人十分被动,他心中还是很有些怨气的。

    不过他此时站出来,不完全是想要为难一下虞胤,而是明军确实已在潼关、上庸等地集结,吴三桂催要粮饷的折子刚到内阁,他做为兵相,不可能将军费让出来。

    豪格听了他的话,沉默不语,他虽然不喜韩朝宣,但是却认同他的观点,关中的百姓苦一点没关系,前线军队的饷银绝对不能少,军队必须稳定。

    这时孟乔芳看完之后,却看向虞胤,眯着眼睛道:“虞相主管户部,不会不知道国库的存银,而既然知道,还写出这份奏折来,是不是有什么解决的方案?如果没有,那就是戏耍陛下和百官了。”

    孟乔芳等人的心情,同样是纠结的,从金国的利益也从他们利益出发,他们很希望虞胤有解决的方案,但是同时又反感不喜虞胤这个出卖官绅集团的叛徒。

    “不敢!”虞胤抿了抿嘴,回了梦乔芳一句后,拱手对豪格道:“陛下,臣确实有一个解决的方案!”

    豪格听了孟乔芳的话之后,就已经向他看来,这时连忙说道:“爱卿快说!”

    虞胤忽然挺直了腰板,左右看了看几位重臣,才拿起象牙笏对奏道:“陛下,臣请参考明国五德钱庄,设大金银号,发行大金银元和银票,来渡过此次危机。”

    “五德号?大金银号?”堂上的官员又是一阵哗然。

    金国这次就是被五德号搞垮的,对于五德号并不陌生,知道那是一个下蛋的金鸡。

    豪格眼前一亮,五德号的银元和银票,金国的一些商人和明朝交易时也大量的使用。

    银元不用说,至少七成的白银,可银票就是一张纸,但是五德号却可以当银子使。

    明朝货币改革之后,推出了银票、铜票、金票制度,金国开始并不看好,不少人觉得用不了多久,这些纸钞就会向宝钞一样一落千丈,最后变成废纸,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他们不仅没有变成废纸,反而盛行起来,极大的刺激了明朝经济的繁荣。

    大堂上议论纷纷,韩朝宣也眼前一亮,而他多次出使明朝,对于明朝和五德号了解比较多,知道金国如果有这么一家钱庄,绝对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同时也知道,五德号之所一能后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人人都认五德号,也是又原因的,并非凭空就发展起来。

    “陛下!”韩朝宣开口道:“五德号的银票之所以为人接受,那是因为持有银票,在任何一家五德钱庄的分号,都能兑换出等量金银,有信誉存在,而我朝刚刚经历了钱庄倒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