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8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许多原来号称几万人的义军,不是被剿灭,就是藏在深山里没了消息。

    在晋南局势恶化之时,就有晋南义军向明朝求援,给王彦写万民书,言“晋民百万,皆打明旗,愿大王早渡黄河,收复三晋。”

    中原大战时,清军主力南下河南,义军又从山林间出来与清军周旋,但是因为清军在山西的屠杀震慑,使得百姓都不敢支持义军,所以他们的处境依然十分艰难。

    现在,明军进入山西,各地义军一得到消息,无不感激涕零,喜极而泣。

    明军才刚到晋城,山西境内被清军平定的州县,又几乎全都反叛,义军四处袭击州府,明军还没到,他们就将城池打下来。

    清军平定山西之后,重新任命了不少地方官员,他们到任还没多久,南面就传来中原大败,不少人直接弃官而逃,他们大多数刚出城,就被义军截杀。

    在太原城下围困姜襄的金军,很快也得到了中原战役的结果,豪格连夜拔营撤离太原。

    他不敢南走蒲津关,而是向西走吴堡军渡过河,仓皇逃入陕西绥德。

    四月底,在楼亲逃回北京之后,北京的满人如丧考妣,悲观的情绪在城中蔓延。

    在宣大,尼堪得到消息之后,立刻率领三万人马退回居庸关,准备急归北京,然而两万蒙古人,搞清状况之后,居然半道叛乱,杀死千余清军,夺了尼堪抢来的粮草辎重,还有银钱铁器,直接脱离清军北归草原。

    满人与蒙古人之间,并非完全的从属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其实是属于合作联盟。

    虽说满人击败了蒙古人,但是从满蒙之间密切的联姻来看,满人并非全靠武力来震慑蒙古人,更多的还是用利益拉拢他们。

    这种关系,在大清蒸蒸日上时,两方的日子自然和睦,不过近些年来,大清能给蒙古的利益已经不多,就连旗丁也常常出现欠俸的情况,对于蒙古王公的赏赐越来越少,便让蒙古开始有些不满了。

    满蒙之间出现了裂痕,幸而大清还有多尔衮,清军扫灭林丹汗的余威也还在,加之代善击败准格尔,给臣服的蒙古诸部补偿了许多东西,所以关系才维持下来。

    可是中原合战的结果传来,满清的威严尽丧,眼看着要亡国,对于蒙古人自然没有了威慑之力,加上中原一丢,河北不保,蒙古人不能从满清身上获得什么好处,反而要提防明朝的清算,满蒙一家的基础已经不在。

    现在满清就是一条破船,随时可能倾覆,蒙古人可以说是毫不犹豫的跳船上岸,想要和满清撇开关系,决定退回草原。

    五月初,尼堪领着不到一万人回到北京,至此,除了关外还有两三千人外,满清的全部力量集中于北京城内。

    城中兵马只有三万五千人,其中满兵不到两万,剩下都是汉军和极少一部分蒙古八旗。

    这时久病多日的豫亲王多铎,在得知多尔衮和多尼死于败军中之后,终于在双重打击之下,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满清老奴那一代,皇太极那一代人,终于全部死绝,刚刚十六的顺治帝,在此种情况下,接过了满清的政权。

    这一刻,是福临朝思墓想的一刻,可是不想居然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亲政。

    让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亲政后的第一次议政,就是商议他退位求和,撤出北京的事情。

    这对于福临而言,简直是个天大的讽刺

第1205章福临觉得还可以讲讲条件

    自从中原战败之后,北京就被楼亲下命全城戒严,整个城池就算是白天,街道上也看不见一个人影,如同鬼城一样。

    此时,在清宫内,殿上虽然聚集了许多人,可是还是如同城中一样死寂。

    现在名义上亲政的福临,坐在大宝上,脸上完全没有一丝喜色,反而面沉如水。

    因为方才楼亲提出了一件他无法接受的议案,让他去皇帝位,向明朝求和,并且放弃北京撤出关外。

    他做了十一年的皇帝,前些年什么事也不懂,近些年懂事了却做不了主。

    他想要掌权,可是权力一直被多尔衮把持。

    现今多尔衮死了,多铎也死了,他好不容易有机会,接触大清最高的权力,多尔衮余党的势力却依旧强大,还是要和他过不去。

    楼亲给他这么一道奏议,福临心里真是一万句妈卖批。

    福临也认为大清输了,可是他不觉得到了需要摇尾乞怜的地步。

    多尔滚虽死,可是朝中还有不少多尔衮的人,楼亲作为阿济格之子,许多人都站在楼亲身后。

    他的权威虽不像多尔衮那样,可是在满清朝廷,也还算比较有实力。

    前几天,他提出追封多尔衮,厚葬多铎的提议,福临虽然在心里认为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特别是多尔衮就是大清的千古罪人,想要对多尔衮进行清算,可是迫于楼亲的压力,最后还是同意让礼部郑重处理此事。

    这时楼亲站在大殿中央,对众人说道:“根据各地传来的军报,明将戴之藩率领十万大军,已经进至大名府,敬谨郡王从宣大撤军之后,叛将姜有光已经准备进兵居庸关,而明将李定国与叛贼姜襄会师太原,不日必会出井径,进入北直。这几路明军,兵力可能会有二十万以上”

    大殿里,众多满州贵族一声惊呼,各个惊惶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楼亲叹息道:“大家都清楚,现在京师的旗丁不足两万人,北京我们是待不下去了。”他目光扫视众人一眼,沉重的说道,“摄政王薨逝时,已有交代,让我们去帝号,向南明认输,然后让出京师,换取我们满人在白山黑水之间繁衍生息。”

    经历过中原大战的人,现在可以说都站在楼亲一边,他们被明朝狠狠揍了一通之后,已经明白清与明之间的巨大差距,知道仗已经没法在打下去,他们早已丧胆了。

    罗科铎再楼亲说完之后,也站到大殿中央,痛声说道:“皇上,不要再犹豫,迟了,让明军包围北京,那我们便都走不成了。”

    福临阴沉着脸,年轻的清朝皇帝,鼻子里重重出了几口气,愤怒道,“当初朕不让打,你们偏要跟着睿王去和南明打。现在打的大败亏输,精锐尽失,才说不打,来逼朕退位,你们是什么意思?”

    多尔衮一派是清朝内部的主战派,整个战役又是多尔衮一派来指挥,失败自然要承担责任,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只要有些政治头脑,就不该再谈这些。

    况且,福临当初的计划也不高明,甚至是极为幼稚,就算是多尔衮早些交权,福临也未必能治理这大清的江山,说不定明军会更早兵临城下。

    殿上楼亲等人,他们毕竟失败了,这一点他们无法辩驳,被戳在痛处,一个个脸色都很难看,说不出话来。

    这个时候,福临还在争对错,心性上还是不够成熟,敬谨郡王尼堪皱了下眉头,楼亲却涨红着脸,羞愤说道:“皇上,是什么意思?难道想让我们继续打下去吗?”

    福临见此,冷哼一声,“打?你们早就丧胆,明朝还没打过来,就让朕退位,放弃北京撤回关外,朕还能指望你们么?”

    福临长期没能掌权,被多尔衮打压,现在多尔衮一死,他便有些得理不饶人起来。

    这次楼亲他们打了败仗,总之说什么都是不对,他一下火气上来,不禁顶道:“那皇上是什么意思,打不能打,退不能退,皇上想怎么解决南明的大军?”

    尼堪看顺治和楼亲这样争锋相对,就知道这两人无法共存,顺治终究没有经验,那有皇帝亲自上阵来与臣子对喷的,这不成了二楞子么?这让他对大清的前途,感到惶惶不安。

    尼堪也不太赞成楼亲的建议,他在朝鲜与明军交过手,明军的战斗力,并不比清军强上多少。

    他觉得大清就算要退回关外,就算认输求和,也不用向楼亲这样明军还没打来,就自己趴在地上,那谈不出好的条件。

    尼堪见君臣间火药味越来越浓,皱了下眉头,出来缓和气氛道:“皇上,解决大清眼下的危机,才是要紧之事!皇上还是将心中想法,明示臣等吧!”

    楼亲等人参与过中原大战,所以自己清楚,就像多尔衮宁死时交代的一样,他们只能不停的向明朝服软,年年朝贡,请求大明的原谅,才能为满人争取一条活路。

    他们能不能活,不在满人,而是在明朝怎么决断,他们能做的只有讨好明朝,没有条件可讲。

    尼堪和顺治,两人的想法差不多,他们虽然承认失败,可是并不觉得没有条件可谈。

    顺治听尼堪的话,神情缓和了一些,没有继续针对楼亲,他沉默一阵说道:“太祖皇帝、太宗皇帝,能靠着关外与明国周旋,朕以为就算大清要退回关外,还是能与明朝谈条件。”

    在福临看来,西面还有金国可以联合,蒙古诸部虽然有意脱离大清,但是他是东蒙古的外甥,漠南、漠西、漠北的蒙古部落能够脱离大清,可是东蒙古诸部却已经和大清结合在一起,不是说想分开,就能分开。

    福临坐正了身子,讲道正事,他也不敢怠慢,毕竟事关大清存亡,“朕以为,帝号可以去,北京可以让,但不能没与南明谈条件,就自己直接让了。要是明朝得了好处,又不与我们谈判,那岂不是白白丧失了筹码?朕以为,因该速派干员南下,以北京城,还有去帝号为条件,与明朝达成和议,使我大清能立足关外!”

    顺治与楼亲两人都承认失败,都准备退回关外,去皇帝的称号,可是怎么退回关外,怎么去皇帝称号,却是两人矛盾的关键。

    他们一个明白满人已经没有资格谈条件,一个则认为手中还有筹码,可以和明朝谈一谈。

    在多尔衮、多铎死后,楼亲成为了多尔衮一派的主心骨,可是他这个主心骨,其实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