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7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句话,将殿上众人的注意力,又拉到了顺治身上。

    整个大殿之中,瞬间安静下来,顺治不理解布木布泰的苦心,他只觉得整个大殿中,他一个人被彻底孤立起来。

    汉献帝身边还有忠臣,可他这个大清的皇帝,却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似乎没有一个人站在他的身边。

    顺治心中悲愤,同时也恐惧,他看着多尔衮,终于还是有些颤抖的站起身来,迎了上去,说出了他最不愿说的话语,“皇父,身体不适,何不在府中歇息?”

    这声“皇父”一出口,顺治算是又臣服了,他痛恨多尔衮,可是也有些恨起自己的软弱。

    他将这种软弱,展现出来,大殿上的人,便更加知道这大清的天下,谁说的算了。

    这正是多尔衮所希望的,不过虽然布木布泰很识相,顺治也低头了,可是多尔衮还是很不高兴,他这次一晕厥,险些就被夺权,让他心中很不高兴。

    多尔衮其实也比较无奈,他没有儿子,阿济格先死,多铎又生了重病,让他在政治上没有接班人,也就是说,一旦他有个三长两短,他的势力就会立刻瓦解。

    以前多尔衮一派或许还不会觉得,毕竟多尔衮还有个十岁的继子在,可这一次多尔衮忽然晕倒,便把他们吓坏了。

    原来的历史上,多尔衮一死,他的下属,便遭到了清算,顺治下旨,夺去多尔衮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削籍,甚至鞭尸,这在中国和朝鲜的史书中都有记载。

    顺治让太监搬来座椅,多尔衮满面怒气的坐下,顺治只能跟孙子一样站在他身前,听他不悦道:“本王要是休息,这大清的天下,恐怕就全毁了!”

    顺治听了这话心中愤怒,可是却俯首不敢说话,多尔衮看了他一眼,冷哼一声,“方才,是皇上说出要割地求和之语吧!”

    多尔衮问起,顺治躲不掉,沉默了半响,他抬起头来,带着一丝倔强道:“眼下平定姜襄事大,为了避免大清两线开战,给南明一些好处,换取停战,不知道有什么不妥?”

    多尔衮听了立时一怒,将手仗往地板上一敲,“幼稚!王贼要是那么好对付,我大清会至今日?你身为皇上,怎么能开口提出这样的条件?本王给你说过多少次,让你先好好读书,不要插手政务,你怎么就是听?”多尔衮越说越怒,手杖在地上敲得咚咚响,说道急处,身体还不及一阵咳嗽,不到五十的人,俨然如七老八十般老气横秋。

    就算要割地求和,聪明的君主也是暗示臣子,让臣子来提,自己开口纯粹是缺心眼的行为,况且王彦从始至终都是主战派,那厮是就算被按在地上也都不服输的人,他现在有机会骑在大清身上,你还要让他一之手,不是找死吗?

    不过多尔衮要训斥顺治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此,而是顺治对他不服,想要夺回大清的权力。这让多尔衮想羞辱一下顺治,好让他知道,只要本王一天不死,他就不算皇帝,就得乖乖听话,老老实实做个花瓶。

    顺治被多尔衮当孙子一样训斥,一时间他的脸面通红,双手攥紧了拳头,帘子后面的布木布泰,立时说道:“皇父摄政王息怒,皇上这也是见摄政王身体不适,想要未摄政王分担些政务,只是皇上年少,没有经验,才说出了这样的话语,皇上其实也是一片好心,摄政王不必动怒!今后多多教育就行了!”

    多尔衮看了眼低头的顺治,又听了布木布泰的话,嗯了许久,才哼道:“皇上确实需要教育,冯大人要尽到老师的责任,带着皇上去上课吧!军国大事,要等皇上亲政了才能参与,现在局势已经很乱,你们就不要来给本王惹事了!”

    冯铨再次背锅,忙出来给多尔衮行礼,“是臣教授不得方法,臣回去之后就立时反省!”

    多尔衮的意思,就是不希望顺治和布木布泰插手朝中大事,布木布泰也明白,忙撤帘退去。

    顺治离开大殿,便双目充血的急走回了寝宫,布木布泰和冯铨跟在后面,他们知道顺治受了刺激,所以紧跟这进入顺治的寝宫。

    两人才走到门口,便听见宫内愤怒的声音夹杂着瓷器的破碎声从里面传来。

    “匹夫!多尔衮!如此欺朕,朕誓杀汝!”

    布木布泰走近宫内,一个瓷瓶正好落在她的身前,惊得她身子一颤,一手抚着起伏的胸口,忽然训斥道:“真是连你父皇的一分都没有继承,就你这样,也配和睿王斗?母后对你真是万分失望”

    大殿内,多尔衮大病未愈,等顺治一走,也没有精力继续主持一场会议。

    当即他下令,让众人先散去,明日再到摄政王府邸议事,只让楼亲、多尼,还有范文程与他一同座马车回府。

    车上多尔衮一阵咳嗽,血沫子在车内飞溅,喷了范文程一脸,这让三人十分担心,又是捋背,又是擦血,多尔衮却挥了挥手,道:“两件事,第一南面的军队,停止进攻,先从河南抽调八万人回来平叛,河南和淮北变攻为守,防御明军的反扑!第二件事,范文程你在去一趟西安,向豪格借兵!”

第1151章战后百态

    九月底十月初,随着王彦与朱以海和郑成功达成协议之后,浙江、福建的战事,逐渐终结,困守福州的郑氏大将甘辉,奉命撤出福州,前往厦门,然后再从厦门出海去往吕宋,郑家在陆地上最后一支兵马撤出之后,也就宣告着明朝内部的这场内斗基本结束了。

    王彦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兵制和政事的改革,朝廷因为变革,也因为一下多了三省之地,政事变得有些混乱。

    唐王被削藩软禁,鲁王被迫出海,拥唐派和鲁派遭受重大失败,明朝内部的政治格局,发生剧烈的变化,让朝廷人心动荡。

    一部分,唐鲁官员,见两王政治斗争失败,连忙改换门庭,投靠了楚派,而另一些忠于大明的官员,则将希望寄托在了已经七岁的共治帝朱琳源的身上,形成了新的帝党。

    值得一说的事,这些帝党官员,也并不是说否定王彦的改革,要重回皇帝说了算的时代,他们也认可改革,只是反对王彦大权独揽,篡夺大明的江山。

    朝堂上的政治势力,重新组合,自然会使得朝廷混乱,而相比朝廷的混乱,民间因为这场战事,受到的损失,造成的混乱就更加严重了。

    南京外郭城,曾经聚集了五六十万,从各地到南京来讨生活的失地百姓。

    这里原本棚户便地,可因为鲁王兵临南京,受到了战事波及,不少人又逃回了乡里,可这些人又没有土地,回乡后无法生存,就引出了许多社会问题。

    这些失地的人,如果没有工作或者田地,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不稳定的因素。

    随着鲁王兵败,南京之围以解,许多返回了家乡的人,又返回南京,想要重新找份工作,可是南京毕竟是遭受了兵祸,许多城外的屋宅甚至棚户,都被叛军拆了打造器械,造成回来的人没有地方居住。

    除此之外,因为战争,许多作坊的仓库,被士卒劫掠,织机和作坊也被毁坏,让大批作坊倒闭,剩下的一时间也很难恢复生产,让许多雇工一下失业。

    传统的农业社会,百姓只要有地种就会心安,社会的结构十分稳定不易出现问题,可是明朝现在正处于一个变化的时代,许多大城市都是商品社会,人一旦没了收入的来源,那立时就会焦躁不安,出现许多问题。

    南京外郭聚集了大量的无业之人,这使得南京城的治安急剧的恶化,而治安的恶化又引起了上层人物的不满,民间出现怨言。

    前不久,因为南京人口增多,可工作机会减少,两个漕帮为了抢活,在码头附近大打出手,打死了四十多人,之后又在外郭城火并,又死了一百多号人,终于引起了应天府的注意。

    新任的知府庄文烈了解情况之后,紧急向朝廷禀报,最后为王彦知晓。

    由于许多棚户被叛军拆除,或是遭到了焚毁,王彦下命兵部调集一万顶军帐,用于安置返回外郭的百姓。

    在秦淮河西岸,棚户区的废墟上,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足足有一万多顶,生活这六七万人,如果加上帐篷中,还存在的棚户区,那生活在这里的人至少有三十多万。

    乡间大族、豪绅兼并土地,进行大规模的粮食,棉花、桑苗的种植,这提高了效益,可却使得许多百姓因此而失去了生计。

    原来的小农社会,每家各种几亩地,有的多,有的少,相互之间也很少协作,现在大豪绅、新兴地主阶层,将百亩、千亩的土地,发放工具,统一种植,效益自然大大提高。

    如果原来一千亩地,需要一百户人家来种植,现在合理的规划,错开农时之后,可能只需要五十户,就能完成水稻、棉花、桑苗、果树的轮种。

    传统农业中,每年收完两季稻子后,就进入闲时,而现在的雇工收完稻子,收棉花,收完棉花又收果树、种稻子,可以将劳动力充分压榨的同时,也加强土地的利用和效益,使得一千亩地的收益大大高出于前。

    这样一来,效益提高,便引得有实力的地主和大族效仿,只是这样一来,每一千亩地都要淘汰五十户的话,那这些被淘汰的农户要怎么生存,就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现在南京外郭聚集的几十万人,大多都是被逼到城市讨生活的人,原本南京有许多作坊,还有其他各行各业提供给他们工作的机会,甚至收入不比种地少,可是因为叛乱,作坊停工倒闭者,比比皆是,便使得许多人一下失去了工作。

    王彦从浙江返回之后,一直在处理唐鲁叛乱后的善后事宜,以及整编兵马,调兵南阳和两淮,抵御清军的进攻。

    许多事物堆积在一起,王彦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他得了庄文烈的禀报,还是抽出时间,决定到外郭城看一看。

    为了便于了解民情,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