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6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卒连忙抱拳,解释道:“这位长官,我家老爷有十万火急的事情向巡抚大人禀报!”

    军官皱了下眉头,听了士卒的话,最终没有刁难,“从侧门进来!”

    说完,大门便被将领关上,然后旁边一座小门,吱呀呀的打开,那是士卒便连忙从此进入。

    浙江巡抚萧起会是投降过来,当时鲁王给他许下了极好的条件,而他也算是上了鲁王的船。

    清晨打更的刚过,萧起会就在下人的服侍下穿好了衣物,洗漱完毕,稍微活动后,就准备开始处理新年间累积的政务。

    这时他正在院子里散步,外面一个幕僚疾步走进后院,见了他,立刻直奔着过来。

    萧起会见那幕僚,是跟了他多年的心腹,他做明官时跟着他,做清官时也没有离开他,现在又随他一起为明朝效力。

    做官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考进士,考功名,另一种就是成为高官的幕僚,被高官举荐进入官场。

    来的师爷姓黄,跟随萧起会多年,萧起会用的十分顺手,有些舍得不,但是还是必须要给他安排个位置,放到地方为官,否则始终留在身边,时间久了,怕也会生产怨言,况且下放下去,也能成为他在地方上的棋子,成为他今后的资源,而这种情况在官场上十分普遍。

    萧起会也看到幕僚急忙走来,“黄先生,什么事情这么匆忙?”

    幕僚走到他面前,“抚台大人,余姚的刘知县送来一封急信,抚台最好立刻看看。”

    萧起会作为一省巡抚,在地方上肯定需要一些听话的人,作为他的手脚和耳目,否则很容易就会被政敌,或者是想座他位子的人给整倒。

    这位余姚的刘知县就是萧起会的人,也是他的幕僚出身,只是举人功名,随他一起投降明朝。

    他已经运作刘知府调任湖州做同知,给他升到六品,过几年再把他扶正为知府,让他做一郡太守。

    萧起会听说是刘知县送来的急信,心中不禁有些疑惑,他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调任,能有什么急事,难道是他在余姚捅了什么篓子,要他帮忙擦屁股?

    萧起会心中否定了这个念头,这个刘知县给他做过三四年的幕僚,做事一向稳妥,被放在余姚做知县以来,也颇有成绩,不该会给他捅什么篓子。

    这时,萧起会疑惑的接过信,有蜡封,说明是机密之事,他撕开一看,连着看了几行,立时就脸色一变。

    一旁的黄先生,见萧起会的神情,不禁问道:“抚台,是什么事情?”

    萧起会一时无语,沉默半响后,忽然将信递给黄先生,“先生,自己看看!”

    那黄先生拿过来一看,脸上也是一惊,“这个消息可靠么,毅宗皇子居然会出现在余姚,还被官府误抓,投入了狱中。”

    这实在是有些太惊奇,黄萧起会脸上阴寒,没想到这刘知县还真给他捅了一个大篓子,他不禁怒道:“这个刘一鑫,他敢拿这样的事开玩笑,他怎么能把皇五子下狱呢?”

    黄先生赶紧又仔细看了一遍,然后说道:“抚台,这件事还真怪不到刘知县的头上。这信上说,是余姚城内李县丞的舅子,看上了别人的田产,余姚的一个巡检,诬陷皇五子是在案的逃犯,所以才误将皇五子拿入狱中。”

    “刘一鑫还没有调任湖州,他就是余姚的主官,下面人做的事,就是他做的事,这件事他脱不了干系,说不定,本官也要受到牵连。”萧起会是降官,德不匹位,多少眼睛盯着他,他响起那李县丞,心中不禁更加愤怒。

    他这次运作刘知县到湖州当知州,通过的是张肯堂的关系,虽说同是鲁王一派,但是张肯堂与他却不怎么对付,他是降官与他们江浙官僚玩不到一起去,而张肯堂的条件就是给这个李县丞扶正。

    “赴台,现在怎么办,要不要立刻派人去将皇五子接出来,并向朝廷禀报,以此来减轻影响。”

    “对!亡羊补牢!”萧起会听了幕僚的话,一边点头,一边往屋里走,“让人立刻去,不,本抚要亲自去,先生快去调集人马”

    幕僚听了忙躬身一礼,准备转身,但是萧起会步子却忽然停下,扭过头来皱眉问道:“先生说,这皇五子此时冒出来,谁高兴,谁不高兴呢?”

    幕僚一愣,崇祯血脉,对于明朝有很强的冲击力,当初但凡是有一个皇子逃到江南,也就没有福潞争立等等一系列的糟心事了。

    甲申之后,明朝之所以那么乱,不就因为失去一个中心,整个系统少了核心之后,谁都觉得自己可以当这个核心,大系统解体成了一个个小系统,相互争位,成了一盘散沙。

    这种情况,直到明军攻下南京,王彦抬高隆武地位,设法勉强稳固唐藩的法统地位,才使得明朝勉强重新有了一个中心。

    这个时候,将皇五子的事情报上去,楚王会不会认呢?会不会又来一个假皇子案?鲁王、唐王又会是什么态度?

    方才黄先生和萧起会看见皇五子,脑袋就一下炸了,现在仔细一想,这件事情不好处理啊,搞不好,会出现大问题,掀起一场大风波,而他们绝对讨不到什么好。

    “抚台,这件事情要慎重啊!”

    萧起会深以为然,“这件事不能直接报给朝廷,本抚写封密信,先生让人立刻送到南京,直接交给鲁王殿下,不要让其它人知晓,包括张肯堂,本抚再让兵马开到余姚,将知道消息的人全都控制起来,皇五子出现的消息,绝对不能让人知晓。”

第944章新年过后

    朱慈焕隐藏的一直很好,他也深知道,他一旦身份暴露,给他带来的多半不是富贵,而是灾祸。

    早几年间,他如果出来,那必然是一面极好的大旗,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主动投靠到他的门下,可那时他一是胆小,二是颠沛流离,没能逃到明军或是义军控制的地区,所以便失去了表露身份的最佳时机。

    他现在表露身份,然而大明朝已经顶定南京,朝廷不在需要他这个皇子,他的出现不仅不会给明朝带来好处,还会有再次动摇国本的危险,成为动乱的隐患,不少人必定欲除之而后快。

    朱慈焕胆子小,但他知道这一点,所以对生世守口如瓶,但是他从一个皇子,流落成一个落魄书生,心中有没有落差和不满,肯定是有的。

    他看见城市繁华,看见这花花江山,这本来有可能是他的,他看见士绅豪族所过的生活,心里难免会有不平衡的感觉。

    现在到了明朝治下,他也不用像在清廷治下那样提心吊胆,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

    这时那城门巡检,时常来庄子里拜会,每次还带来不少礼物,同他交谈,没过几次,朱慈焕就将他当做了好友。

    那巡检也并非是什么地痞无赖,是那样的人,根本就没法子与朱慈焕玩到一起。他原本也是读书人,只是江南一地,文脉鼎盛,读书的实在太多,要考上功名,比其他地方要难上几倍,他考了几次,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便改行做了它业。

    朱慈焕十三岁就出宫,虽然是有大翰林教授,可是十三岁能学到的东西也不太多,他的水平与这巡检差不了多少,而这巡检又久经世故,接触的人多,善于揣摩人心,很快就得到了朱慈焕的信任。

    年后,两人在一起喝酒,巡检旁敲侧击,朱慈焕也有向人倾诉的**,便透露了他过去的一点小秘密,说了他过去的富贵生活,但他还是保有警惕,并没说明自己的身份,可是巡检一听,却立时大喜,断定了朱慈焕肯定是北边哪个投清官员的子弟。

    其实巡检要是耐心一些,或许就能得到朱慈焕的真实身份,但他太心急,回到县城就将推断说给了李县丞。

    那李县丞是裙带关系上台,他早想对付胡家庄的胡员外,听了之后,没有派人再落实一遍,便让人将朱慈焕和胡员外一起锁拿入狱,想要吞掉胡员外的田产。

    这种事情,民间时有发生,明军刚光复江南那会儿,接受大片版图,不少接受地方的官员,便污蔑富人投敌,曾与清兵合作对付明军,而大肆敛财,最后王彦下教旨,除了朝廷规定的追究名单之外,其余不许追究,才将这股风波打压下去。

    这样做,肯定会使得一些人逍遥法外,但是清军统治江南几年,治下区域的人谁没有或多好少的与清廷合作过,真追究其来,那人要杀一半,再加上趁机敲诈勒索的,明朝的吏治和民心就会崩坏。

    朱慈焕和胡员外被下狱之后,刘知县对此便有些不满,他知道这是李县丞一伙看上了人家的田产,而胡员外是余姚有名的乡绅,祖上也曾做过大官,有些人脉在,而他马上就要调离,根本就不想趟浑水,不想留个把柄在。

    李县丞是浙党大佬张肯堂的亲戚,刘知县也算是浙党的人,而他虽然是知县,却因为是降官的身份,所以平时就有些震不住李县丞,李县丞也不太把他放在眼里。

    朱慈焕和胡员外被下狱后,李县丞便逼迫刘知县赶快审理,将案子定下来。

    刘知县心中有气,他们官商勾结吞并别人的土地,却要他来做恶人,万一胡员外的朋友找上来,让他顶锅,他自然不干。

    刘知县便在审理时,一拖在拖,到了堂上也是东拉西扯,就是不结案,想拖到调离的日子,让李县丞自己处理,可是没想到他东拉西扯,居然扯出了一个皇五子出来。

    朱慈焕不想暴露身份,是想安静平安的过活,可是现在却被人安插罪名要下狱,甚至要当做清官家人处死,他便没了隐瞒的理由,在审讯中便说出了自己的身份。

    刘知县起初以为他胡扯,可随后一问宫中事物,朱慈焕都对答如流,便把他给惊着了。

    他知道这是给朝廷挖出了一个地雷,对朝廷来说,最好不要有什么皇五子,特别是楚王一定乐于朱慈焕就这样在民间度过一生,不要表露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