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3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图关,在王士抵达三日之后,王彦携带主力到了关下。

    在一众将领的簇拥下,王士引着他进关,关墙上还留着大战后的痕迹,偌大的关门消失不见,只剩几块破碎的木片,门洞内血迹斑斑,仿佛涂了漆一般,残刀断枪,随处可见。

    “豪格撤退呢?”王彦边走边问道。

    “撤了。”王士点点头,“末将兵少,不敢冒然追击,算时间清兵应该快过合州了。”

    “他这是要一口气退到成都么?”王彦微微一笑,显得心情大好。

    “相公,不能让那厮就这么逃了,末将请命追击!”袁宗第抱拳说道。

    “壕格也算满清的一员名将,他这个时候选择撤退,是明智之举,想必他也正等着我们去追了。”王彦挥挥手,“既然清兵已经过了合州,进入成都平原,便不用追了,一来我们骑兵太少,二来想追也追不上,除非豪格有意让我们追击,那我们就更不能追了。”

    众将听了点点头,都觉得有些可惜,大军刚破了曾经的大明第一强军,士气自然大振,现在是逮谁揍谁,没能与豪格打上一场,再添一点功勋,着实可惜。

    王彦与众人行走,忽然停下步子,看着王士道:“石呢?怎么不见他来?”

    王士听了神情一暗,“回相公,于将军怕是不行了。”

    王彦闻语微微一愣,而后便猛然加快了步伐,急步往关城内走去,片刻后在王士引领下来到关下的一排矮屋前,外面站着几名千户军官,脸上都写满哀伤。

    王士为王彦推开半掩着的屋门,王彦当即进去,便见床上躺着一人,脸色惨白,身上几乎绑满了绷带,创口的血液浸出,在白色绷带上漏出一块块殷红。

    王彦定睛一看,不由得一股凉意从心底升起,整个人站在原地呆了半晌,只见于世忠身上至少受创十余处。这些创口的血迹大多已经乌黑,但右胸和左肋浸出来的鲜血,依然一片鲜红,俨然活不成了。

    “清军破了关门,于指挥领着数百伤兵,同清兵血战,力斩鳌拜亲兵十余人,但自身也受了重创。”王士低声说道。

    “相公,家父~”守在床边的于佑明,见王彦进来,话没说完便哽咽起来。

    王彦见此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一番,这时于世忠被惊的悠悠醒了,看见众人,“相公来,我便心安了。”

    闻声王彦立刻急步抢到床前,拉住于世忠的手,创口血流不止,加上天气炎热,王彦知道于世忠已经不行了,心中不禁一阵神伤,他嗟叹的问道:“石,可还有什么话说。”

    “甲申国难,山河板荡,某常思马革裹尸,以报国家,今有相公,某心安也。”说着说着于世忠脸上忽然泛起一阵潮红,他猛然咳嗽几声,却又不甘的握紧了王彦的手继续说:“某所恨者,昆山之屠,满夷杀我全族父老,某不能再驰骋疆场,报仇血恨。”

    “石放心,满夷图我百姓,此血海之仇,五忠军十余万将士,俱与你同心,必报此仇。”

    于世忠听了点点头,目光看向一旁的于佑明,于佑明连忙跪走到床前,便听于世忠吩咐道:“今为父死,勿葬荒野,不埋异乡,我儿可将为父尸骨火化,王师何日复昆山,为父何日葬家乡!”

    言毕,于世忠猛烈咳嗽几下,全身创口迸裂而亡,一旁的余佑明早已嚎啕不止。

    发生在隆武三年夏的这场川东之战,从战略上讲,以清兵失败,明军胜利而告终。

    可从损失上来说,为了击败效命于满清的关宁精锐,夺取四川,明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西路军三万人几乎全数覆没,丁魁楚溺水而死,桂王政权封的侯爷死了一大堆,而东路军、中路军也付出了一万多人的伤亡,而且折损了将领甚多,尤于以忠义镇奉节营指挥使于世忠以为甚!

    此役,清军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四川巡抚王遵坦落水死,马步军近七千人,尽数被杀,夔州战场上,关宁军和绿营兵损失近三万,伤者无算,杀总兵以上军官数十员,夺可用战马三万余匹,器械铠甲等无数。

    吴三桂在明军挥军掩杀下,伏尸二十余里,吴三桂本人虽然逃入大山,但关宁铁骑基本已经被打惨,明军剪除了一支威胁巨大的骑兵,将有利于明清攻守之势的逆转!

    此战之后,川蜀之地,清军兵力被大大削弱,川东、川南的清兵都开始向成都平原收缩,受此消息的激励,藏身在蜀地大山中的各路义军闻风而起,川蜀大震。

    (感谢真爱倾城,挽兔的月票,感谢fwx88的五百书币)

第562章王彦出川

    川蜀战场上,随着豪格退回成都平原,避暑不战,明军自然利用优势,乘机大肆收复失地。

    七月底,忠义镇振武营指挥使李定国,率部北进,再次攻克合州,降将陈邦傅、马吉祥逃往成都,数千降兵反正归明。

    王彦得了奏报,遂即派快马入桂,抓捕两将家眷,抄没家产,交刑部大理寺审理,诛灭三族。

    明军光复夔州、重庆府之后,忠义镇振武营又进占长江上游的叙州府、嘉定州,使得川南诸府纷纷反正。

    到八月初,川蜀局势逐渐演变成清军依靠骑兵之利,控制成都平原,而明军则占据盆地周围的山丘地带,形成对持之态。

    到八月中旬,明军进占顺庆府后,忽然攻势一收,开始由进攻转为防御姿态。

    季节变化,天气逐渐入秋,气候变得清凉起来,成都平原上的清军开始蠢蠢欲动,而王彦收到从湖广传来的消息,使的明军提前转入防守姿态。

    二十余万清兵分三路攻入楚赣,让王彦心中一紧,决定留下忠义镇、焦琏、曾英等部明军,以及四川各地的义军,守卫川东、川南。命他们再入冬之前,加固险要,防备清军反扑,而王彦则带着忠勇、忠贞、督标准备顺江而下,进入湖广。

    入川难,出川更难,贵州的道路,明军已经见识过了一次,大军不想再走一边。

    长江两岸,绵延的山道,明军步军被拖的足有二三十里,江面上,无数竹筏、船只顺江而下,场面蔚为壮观。

    “西峡峡上啊,呦吼嘿,滩连滩啊~”

    “穿过洛州是一条枪喔~三把是二把是到忠州喽,过了忠州是大溪口呐~进了嘛三峡是滩连滩呐~”

    经验丰富的老船工,操控着船只,筏子,用巴蜀之地特有的号子,将长江的水纹记录其中,号子声响彻两岸,引的峭壁上猿声啼叫不停。

    在王彦东下之时,在下雾山北麓,一片密林中,一支行似野人的队伍,从山林中一个接一个的钻了出来。

    从进入雾山开始俱是荒无人烟、荆棘密布的大山大林,粮食找不到还是小事,连路都找不到。

    进山时,吴兵多少还有些军队的样子,出山时,这支昔日威震天下的精兵,那是要多凄惨有多凄惨,身上污臭不堪,衣裳全都被荆棘划成条条,连乞丐都卖相都比他们好看。

    这幅模样,如果告诉别人这是满清平西王,保准被人一口唾沫敷在脸上,当然就算吴三桂穿起满衣满帽,也指不定有人吐他一脸。

    此时吴三桂却没有在意自身的形象,大山里走了个把月,他也没工夫在乎,他从密林里走出,站在一片草地上,秋日的阳光撒在身上,他只觉得如获新生一般,不禁张开双臂仰天长啸,“本王走出来了!哈哈~王彦,本王今日之苦,来日必叫你加倍偿还!。”

    陆陆续续走出山林的关宁残兵,一个个也喜极而泣,太他娘的苦了,太他娘的惨了,川东这是个鸟地方,抬头看不见山顶,低头看不见山底,要路没路,蚊虫成群,蛇蚁遍地,谁他'娘的敢让他们再走一遍,铁定先****'娘的。

    这时王彦注意力已经不在关宁军身上,但吴三桂的庶子吴应麟,王彦却没有杀掉,他准备先囚禁着,万一吴三桂走出了大山,他今后或许可以拿此子多宣传宣传。

    在王彦收到消息之时,东线的战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

    东线的态势上,除了江西一路呈现势均力敌之外,襄阳和武昌明军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明军在湖北的防线,原本也算完善,北面襄阳坚城,雄踞天下,没个十多万人马,不打上小半年休想攻下,武昌之东,明军原本沿着蕲黄地区布防,这一片山势绵延,又有蕲黄四十八寨为依靠,足能抵挡清军,可刘承胤不战而逃,致使四十八寨义军仓皇应战,结果惨遭失败,武昌东大门顿时洞开。

    清军过了蕲黄地区,剩下武昌到荆州这一段,除了城池和长江以外,地利上基本没有什么依托。

    沿途的县城都不大,防御盗匪还行,想长期防守清军却不可能,因此何腾蛟与堵胤锡商议后决定,弃小保大,在决定守武昌、江夏两城的同时,下令还处于明军控制之下的咸宁、通山、大治等县的军民转移。

    一时间各个县衙内,官员、衙役,士绅进进出出,显得十分慌乱,而城里的情况就更糟了。

    一些有门路,消息灵通的士绅早就变卖家产,良田、屋宅统统低价售卖,出手了便拖家带口逃往湖南。

    城内的府衙接了布政使司的命令,办事效率也相当快,撤离的布告很快就张贴出去,乡间也派了衙役,敲锣打鼓的进行通告,让乡民进行转移。

    城中的衙役纷纷上街维持秩序,避免引起恐慌,协助百姓撤离,可老百姓毕竟不是军队,听到叫他们转移,顿时就慌了。

    是不是清兵打过武昌呢?人们议论纷纷,而越是议论,便越是慌张,什么何督师自杀,堵抚台投水,谣言满天乱飞。

    百姓这一慌,撤退也快,有点家底的赶紧回家收拾细软,带上祖宗灵牌,便直接上路,速度最快的反到是那些刚安置下来的鄂北之民,他面见识过清兵的残暴,也有上一次逃难的经验,虽然对这一年来安定的生活,溅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