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申之后,福王为了对抗以东林为首的文官集团,就只能在天下间重新寻找制衡的势力。此时阉党以废,环顾四周,就只能引入武将势力入朝,江北四镇遂即以定策之功做大。

    以勋镇为后盾的马阮,开始与文官争权,但勋镇这方势力,几乎是很难控制的一方势力,一旦放出来,遗祸无穷。

    汉末,外戚、宦官争斗,杀来杀去,但天下基本能够维持平衡,但作为勋镇的董卓一旦加入,天下立刻崩坏。

    中国历史上,能够左右政局的,一共就只有,外戚,宦官,士族,勋镇,皇权,这么几大势力,其中从历史经验上看,外戚、宦官、勋镇,这是对王朝最大的危害。

    中国历经千年斗争,两汉的教训,唐的教训,外戚、宦官不能用,勋镇也就是武将也必须关在笼子里,加以限制,否则唐末以来乱了几百年,归其原因是什么,不就“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武将失去约束了么?

    说赵宋制度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极致,就是因为他基本解决了外戚、宦官、勋镇的问题,而士这个阶层,相对于其他几个阶层,他对皇权的威胁最小,同时又能约束皇权。

    古代虽说号称家天下,似乎整个江山都是皇帝的,皇帝就该爱护整个天下,带着整个王朝向前,但其实一个成熟的皇帝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坐稳天下,忠臣、奸臣、黎明百姓,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奸臣有用,他们也会用,忠臣威胁到他,照样要杀。

    士大夫这个阶层,虽然依附于皇权,但与皇权又是对立的,皇权是要家天下,士大夫则认为天下可不是皇帝一人的,皇帝要乱来,士大夫有责任约束,所以宋代君臣共治,士绅百姓的生活,也是历代之中最为幸福的。

    后人可能觉得宋代比较屈辱,那宋人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呢?崖山一战,十余万人投海而死,如果他们不热爱这个朝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殉葬呢?

    皇权发展到极致,对于天下是无益的,这点明初推行八股,禁孟子,就已经显现出端倪,但内阁的出现,还是有文臣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可等到了满清之时,中国历史上一直对皇权存在约束的士这个阶层,在满清的屠杀和经历空前的文字狱之后,其思想已经不能再称为士大夫,基本都成了犬儒,已经不是传统上能约束皇权的儒家,所以满清时皇权发展到极致,满清统治者要“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天下间即便有人反对,也无法约束。

    眼下的大明朝廷内部,随着宦官势力的出局,由文臣和勋镇势力把持朝政,而勋镇与文臣之间,其实是对立争斗的关系。

    历史上的南明朝廷也是如此,勋镇与文官之间,勋镇与勋镇之间争斗不休,这都是因为本来稳定的系统破碎之后,各个势力之间无法找到平衡所至。

    此时大明内部,还没有出现历史上的那种混乱,其实是因为王彦这个特殊身份存在,他首先是勋镇之首,武将都被他压制,其次他又是实实在在的举人身份,被文官认可,有长远的战略目光。

    这样整个朝廷,达到了一个平衡,双方之间能够通过王彦,可以相互妥协,有这么一个调节矛盾的存在,但这只是隆武朝廷内部的局势,还有外部的诸多势力,还没有算进来。

    不过朝廷内部既然达到了平衡,所以无论是哪一方都不希望有第三种势力进来搅局,内廷司礼监,肯定是要被打压的对象。

    司礼监这个机构,设置于宣宗时期,为的是牵制内阁,但他一出现就注定是会凌驾于内阁之上的存在,司礼监大太监一度成了朝廷的最高实职,刘瑾,魏忠贤都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独揽军政大权。

    庞天寿出任司礼监大太监之后,自然满怀期望的想要揽权,但是他却发现朝廷大权已经牢牢的掌握在以王彦为首的勋镇和外庭文臣手中,军政大权早已归属划分完毕,他动不了任何人的利益,加上皇帝并不支持他,所以司礼监大太监基本成为虚职。

    本来庞天寿见没有机会,也就不再去想,老实伺候皇帝,但随着朝廷局势越来越好,大批官员开始来到广京,而且都是有品级的官员,但这时隆武朝廷内主要的实权职位,基本已经被人把持。

    这些新来的人之中,一些有能力的被任用,一些则没有得到好的职位,这帮人打仗不行,干实事也不行,内部争斗却是一把好手,左懋第和苏观生这样的实干派,自然不用他们,这些人也就难免心生不满。

    庞天寿见文臣集团内部又有分裂争斗的意思,觉得机会来了,于是稍微收拢就拉起了一帮人。

    就在这是,王彦东征的消息传人桂林,这对大明而言是好事,但在桂王监国政权看来,就不同了。

    本来现在隆武政权就蒸蒸日上,桂王政权却始终没有什么作为,如果王彦东征胜利,那桂王政权岂不更加没有希望。

    这种担心,使得桂王一派生出了要离间隆武君臣的意思,所以派人前往广京一边行间,一边尝试拉拢隆武朝廷内部的大臣。

    庞天寿虽然纠集了一些文臣,但是势力还达不到挑战外庭的地步,而这时他手下的文臣丁时魁、金堡等人,因为与桂王派来的袁彭年相熟,很快就被拉拢,然后又把袁彭年介绍给了庞天寿。

    此时隆武皇帝,因为操劳过度,身体日渐消瘦,时日无多,庞天寿想着按着之前唐、桂、鲁,三方的约定,最后继承帝位的极有可能还是大明法统上的继承人桂王,遂即立刻与袁彭年一拍即合。

第491章挑拨离间

    这时在隔间里,酒保已经端上酒菜,庞天寿拿起筷子吃起来,另两人一人正是桂王那边的左都御史袁彭年,一人则是隆武朝廷的理科给事中金堡。

    袁彭年听了庞天寿的话,却没心思吃酒,整个桂王朝廷,就盼着隆武皇帝赶快升天,好扶桂王上位,可听着庞天寿的话语,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却准备让唐王接位,他能不急么?

    “公公,桂王才是神宗嫡孙,他唐藩不过疏藩,难道还想兄终弟及不成?”袁彭年伸着脖子,抱怨道:“这皇位本就属于桂王殿下,隆武霸占也罢,他唐王还想接着霸占,天下哪有这样的事情。再说,之前三家商定,等打下南京之后,再议储位,他苏观生凭什么扶立唐王?”

    一旁的金堡刚才去让酒保上菜,所以没听见庞天寿的话语,现在突然听到苏观生要立唐王,他也是一惊,根本就没有先兆,而且隆武有皇子在,怎么会去扶保唐王?

    此时他和庞天寿等于已经上了桂王的船,他现在是不得志的散官,品级不高又没有差遣,俸禄少得可怜,更没油水可捞,唯有抱紧桂王的大腿,等桂王登基,才有出头的可能性,而现在却说隆武朝廷的文臣有意在隆武驾崩之后,拥立唐王,他立刻就急了起来,“公公,这是怎么回事,拥立唐王,不可能吧!陛下又不是没有皇子,再怎么也轮不到唐王啊!”

    庞天寿放下筷子,冷眼看了两人一眼,“哼,苏观生是陛下心腹,他能不知到陛下身体已经垮了吗?桂王殿下等着继位,他能不知道?要是陛下还能活个十多年,他自然扶保皇子,但现在陛下肯定没有多少时间,主少国疑,小皇子肯定争不过桂王,连鲁王都比不上,如果扶小皇子登位,天下能服?就算王彦也不敢扶立小皇子,不然他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现在拥唐派想要继续把持朝廷,就只能做高唐王身份。”

    两人被庞天寿几个问题,问得一愣一愣,但仔细想来,桂王那边等着隆武升天,隆武朝廷的文臣,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们肯定不会愿意桂王一派,来抢夺他们打下来的江山。

    袁彭年眉头紧皱,“这事怎么一点先兆也没有?” “这点咱家就有点佩服苏观生了!”庞天寿接着说道:“他深知陛下血统不及桂王殿下,所以当初隆武朝廷之中,他是唯一坚持要扫灭桂王的大学士,但陛下与王彦趋于三家商谈,将他支开,最后才有三家表面上的和解。此时他看武力不成,见陛下身体又一日不如一日,而小皇子在国家板荡之际,显然无法争位,遂即起了拥立唐王的心思。这种事情,他连陛下都不能说,所以行事十分隐秘。他与唐王两人,在宗藩改革之中,一个做坏人,缩减宗室的供给,一个则将俸禄堆在客堂之内,任由困难的宗室支取,一下就把唐王身份做高,收买了大批宗室的人心。如果只是这样,咱家或许只会觉得唐王是位贤王,但这次将宗室编为一军,并且由唐王统领,这就暴露了他们的野心。”

    袁彭年与金堡听完话语,眼中都有些震惊,苏观生这个老狐狸,还真是不能小窥,居然借着宗藩改革的机会,来帮唐王收买人心。

    “原本我们以为王彦是桂王殿下登位的最大威胁,现在看来,这苏观生也必须一并搬倒,最好还能把唐王搞臭。”

    几人都是久经官场之人,对于政治斗争还是颇有心得,把现在的情况稍微分析,金堡便提议道:“方才公公说,苏观生想做高唐王身份,以便今后接位,但陛下毕竟有皇子,肯定是希望能传位于皇长子,而苏观生介于此点,因而他拥立唐王肯定是背着陛下进行,那我们何不将这事捅出去,参他个勾结藩王意图不轨。”

    “这个主意到是不错,苏观生这次许多改革,都与祖制不合,但咱家觉得,现在还不是对付苏观生的时候。”庞天寿却摇头道:“眼下争对王彦的计划,已经进行了一半,如果突然对付苏观生,会树敌太多,加上陛下身体还行,所以不必着急对付他和唐王。”

    袁彭年与金堡听了,都点点头,老阉货历经三朝,见识了诸多风风雨雨,分析的还是十分有道理。

    庞天寿见此,自得的笑了笑,“这次,朝廷准备支援川蜀,但又实在拿不出钱来,苏观生作为户部尚书,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