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王彦已经看到人群之中的大伯王朝聘,族兄王介之,他没有想到,千里之地,他们居然这么快就到了。

    这次王彦主要是想让王介之过来,实在没想到年近七十八岁高龄的大伯王朝聘也跋山涉水来到广州。

    王彦见此,立马急步上前,执晚辈之礼道:“大伯,兄长。”

    当下王彦便与王介之,一左一右,扶着王朝聘往屋里走去,边走王彦边说道:“大伯年近耄耋,还拔山涉水的过来,要是身体有什么闪失,彦怎么对的起几位兄长。” 王朝聘经历大半个月的车马劳顿,精神却依然很好,他听了王彦的话,温声说道:“大伯这把年纪,本来是不打算过来,但心里又放心不下,所以过来为士衡参谋~”

    王彦闻言,心里一暖,这时三人已经走到房间里,王彦便恭敬的道:“大伯一路辛苦,今日就先歇息,明日彦再来向大伯请教。”

    王朝聘摆摆手道:“不忙休息,我年近八十,有些话再不说,以后恐怕就没机会了。”

    王彦微微一愣,只得扶着王朝聘在桌边坐下,然后便听他说道:“去岁士衡领兵过衡阳,大伯心里还一阵感叹,我王氏一族,出了一个辅国之才,但没有想到,士衡所达到的成就,比我想像的还要高,短短的一年时间,士衡就击败清廷十余万雄兵,复楚赣之地,救天子于危难,功绩高到令大伯有些害怕了。”

    王彦闻语,心里已经明白了王朝聘的意思,他先看了一眼屋外,亲兵立马绘意,退了出去,并将屋里关了起来。

    这时王彦站起身来,长揖一礼道:“还请大伯教我!”

    王朝聘微微一叹,让王彦坐下,随后感叹道:“我王氏家学,师承江右王门,乃阳明正统。我一生以阳明先生为榜样,想要成为先生那样的圣人,但终究还是放不下家族,无法做到大公无私。”

    王彦没有说话,而是用心听着王朝聘接着说道:“今时之事,士衡兴大兵以御强敌,入朝廷以辅佐天子,此尊王攘夷,五霸之功也!然春秋之际,周天子暗弱,此齐桓,晋文能立于世也!今上英明,宿有雄心,而士衡迁圣驾入广,此与曹孟德移汉帝于许都无异也!今上非汉献帝可比,然我观士衡亦非有猛德之心。此时强敌在侧,士衡与今上或许能同心协力,相安无事,但若强敌一败,我王氏一族,恐怕也就兔死狗烹了。士衡能有现在的地位,想必心中也有过思量,大伯今天就是要问问你,你到底想走哪一条路呢?”

    王朝聘之语,以王彦的才智,自然早就了解,但是他却一直不曾对任何人提及,而是将这些担心藏在内心深处,现在听王朝聘说出来,他背上还是冷汗直流。

    “实不相瞒,大伯之言,彦也曾想过,历代功高震主之辈,多不得善终,彦就是想学郭子仪,恐怕也学不来,但天下之事,总得有人去做,若所有人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那天下也就没救了。”王彦惆怅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彦虽不才,愿为天下先,何况事情也未必会发展到那么悲观。彦崇尚宋法,现在已经开始布局,整备着手改革,限制皇权,到时候我王氏未必就真的没有后路可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王朝聘长叹一声,“士衡既然能想到这些,心中早有准备,大伯也就放心了。眼下谈这些,岂是为时尚早,大伯只是给你提个醒。既然你心中已经有了想法,那便按你的意思去做。如今你以身处这样的高位,就算想要退下,也已经没有可能。现在我王氏兴亡也与你绑在了一起,所以无论你今后成了岳武穆还是曹孟德,我王氏一族,都会支持你!”

    王彦闻言,想着之前看见院子里的王氏子弟,心中不禁一暖,这是整个王氏宗族,为了他的抱负,义无反顾的走上一条他自己都还没有看清楚的路!

    (有点卡文,迟了一点。感谢执事shyion的打赏和月票,感谢云的痕迹的月票)

第388章亡国的七种征兆

    王彦是大明的国公,掌握重权之人,到了他这个地位,很多事情已经身不由己,他的属下,他身后的势力,都会推着他一步步前进,他没有做曹操的心思,但保不齐他的属下想让他做曹操。

    岳飞名垂千古,被后人敬为英雄,但没人愿意像他一样,被冤死。

    这两条路王彦都不想走,剩下郭子仪,刘伯温,张良之路,王彦也不甘心,他想自己走出一条新路出来,想要打破中华文明几百年一轮回,打破兔死狗烹的怪圈。

    这时,王夫之听到王朝聘、王介之到来的消息,也赶过来拜见,见礼之后,他发现三人在房内的气氛甚为古怪,遂即相问,在得知原由之后,便说道:“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汉数千年来,数百年一个轮回,历代以来,不知多少先辈,欲改革存国,革此弊端,使国家传承万年,但多以失败告终,秦、汉、唐、宋,都以成为过眼云烟。士衡欲革除弊端,可有什么想法?而对于大明为何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士衡又有什么思考呢?”

    房间里,他们四人坐定,便开始探讨起来。

    王彦见三人都看向他,点头说道:“彦有心扫除数千年之弊端,心中确实有所思考。大明何至于今日,纵观历史,也能看出端倪。自古亡国多出七因,其一女宠,其二阉竖,其三强藩,其四悍夷,其五外戚,其六朋党,其七流贼。七者有其一,则国家不安,有其二,则国有倾覆之险,而大明自立国以来,独占其五矣!”

    女宠,这个好像神宗有过专宠,引发了太子之争,但与历史上女宠相比,并不严重,姑且不算。

    阉竖,这个远有葬送大明精锐的王振,近有臭名远扬的九千岁魏忠贤,明代阉竖数不盛数。

    强藩,成祖以藩王得国,此时鲁王,桂王,之前的郑之龙,甚至王彦都可以说是强藩。

    悍夷,满清已经占据两都。

    外戚,这个好像真没有~

    朋党,楚、齐、浙三党,东林党、阉党~还有崇祯末年的乱结党~

    流贼,李自成、张献忠等都是大腕,连毅宗也被逼死,自然不用多说。

    大明除了,外戚和女宠基本不占之外,独占其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只要占了其中一点都十分危险,而大明却几乎全占,可见变革的必要性。

    事实上,明末也确实处于变革之中,变革的思想已经先后涌现,激烈的如李贽,温和点的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士大夫阶层已经开始思变。

    “士衡以为大明为何至此?”王彦自小跟随王夫之治学,思想多受其影响,王夫之显然已经猜到了王彦的一些想法。

    王彦沉默半响,叹道:“君权太重,君臣失衡,所至也!”

    王夫之点点头,“大汉数千年来,自始皇帝横扫**,君臣之争,就未曾停歇,但纵观史记,大体而言,君权日盛,而相权日哀。士衡准备如何改革呢?”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汉族每隔一段时间必然改朝换代,陷入不停的轮回。这看似没有改变,但就根本而言,每次革鼎,我们的制度却一步步走向完善。纵观历史,便知历代先辈,一直在寻求两个平衡,君与臣,中央与地方。”

    王彦微微停顿,然后接着说道:“我先说君与臣,自古臣权强,则权臣辈出,使国家动荡败亡,而君权强,又使天下兴亡寄予一姓,一旦出了昏聩之君,百姓必然困苦。自秦汉以来,朝廷代表臣权的相权,就一直被削弱,从独相到群相,到赵宋之时,便基本寻找到了君臣之间的平衡,宰相的权力被分散,但又可约制皇权,皇帝即便昏庸,朝廷依然能够运转,而权臣篡国的现象,也再未出现。”

    中国古代,在隋唐之前,制度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宰相权利过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谁若是当了宰相还不篡位,他自己不急,下面的人都替他着急,“怎么还不篡位呢?该你当皇帝了!”

    隋文帝杨坚以丞相篡位后,为了不重蹈覆辙,推行三省六部,分宰相之权,使之为群相。此后经过唐宋的完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经数千年之发展,极于赵宋。

    后世国史大家陈寅恪先生有言:“中华之文明,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人们想起宋,往往只知皮毛,只想到他年年岁币的屈辱,却不曾真真了解,区区岁币,每年仅河北四个边市就能成倍的赚了回来。

    辽国道宗皇帝言:“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其铸造佛像,在后面刻下一行字,“愿世世代代生中国。”

    辽人既然承认自己是中华,那么他所在的地方,东北,大漠,自然也是中华的一部分,中国的固有领土,也是这么来的,这与俄国的套路完全不同。

    中华自古就是靠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来影响周边蛮夷,而影响辽的正是许多人眼中的弱宋。

    宋这样一个朝代,为何能存在三百多年?崖山之时,为何有十万军民,愿意为这个朝代殉葬,是值得深思的。

    人们向往汉唐,但“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是否是百姓想要的生活呢?

    蒙元灭宋,用了四十多年,灭同时代的阿拉伯帝国用了多久,现代成为主流文明的西方人,同样干不过蒙古人,宋的灭亡,不是因为宋的落后,而是因为宋更为先进。

    历史是个很奇怪的东西,看历史会发现,在近代是落后就要挨打,但在火器和粮食产量提升之前,确实谁先进谁挨打。

    有人说,宋的版图小,满清的版图大,我觉得他多少占了一点时代的便宜,他正处于一个游牧民族生产力提高,丧失战争**的年代。

    这时不仅是东方,西方的游牧也一起不行了。

    中华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北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