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报废,所以他写信给苏观生,让他再采购一批火炮,这些炮没有来得及补充给王彦,现在却全部安置在城墙上,无疑加强了广州的防御,增强了苏观生的信心。

    看着忙碌加固城墙的民夫,苏观生心中稍微安定,他虽是文臣,但也能看出广州的坚固,他相信只要按着陈邦彦的策略,他必然能够守住广州。

    当即他随领着一群官员,回到衙署,但门口却有一名官员,来回踱步,正是巡按御史何刚。

    中国古代,在地方上,擅长以小官制大官,巡按御史品级虽然不高,却连总督都不敢得罪,有监察之权,权柄极重。

    何刚看见苏观生回来,立马大步迎上,不待苏观生开口相问,他便急道:“阁老,大事不好了,桂王跑广西去了。”

    (感谢花满城66的全订和月票,书友4200的一千书币,狼狗保卫奴隶的五百书币,秦松旺,shyion,墨迹啥呢还不更,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滋野三郎末裔的赠送。今天尽量加更!)

第361章刘顺拥唐

    桂藩在广西巡抚瞿式耜的拥戴下于肇庆监国,两广总督丁魁楚原是拥唐官员,但王彦驱他出粤之后,他在隆武朝廷内并不得志,现在隆武皇帝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他遂即参与到拥桂之中。

    果然,凭借他手里有马吉祥、陈邦傅等部,在桂王监国之中,立马获得了首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职衔,瞿式耜得了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职衔,吕大器也得了大学士的职衔,唯独没有给苏观生大学士的职权。

    原因自然是苏观生掌控粤地,丁魁楚害怕苏观生入阁之后,影响他掌握大权,而吕大器则看不起苏观生的出生,觉得他连举人都不是,怎么能与一众进士老爷并列内阁。

    苏观生是隆武心腹,只是监生出身,便被隆武皇帝提拔为大学士,这样的恩情,他自然坚定的拥唐,但得知桂藩监国之后,却也表示顺从,不使两广分裂,接受桂藩监国,但希望桂藩移驻广州以定人心,但何刚带回来的消息,却让他与一众官员目瞪口呆。

    “监国逃呢?”眼下清兵逼近广州,身为监国,自然要出来稳定人心,现在广州还没放弃抵抗,身处肇庆的桂王监国,却先跑了,这不是舍弃整个广东军民吗?

    何刚恼怒道:“桂王听说清兵杀入广东,司礼监太监王坤主张立即逃难,首辅丁魁楚附和,瞿抚台虽然力主镇定,但桂王还是迁往了广西,想要移驻桂林!”

    众官员闻语,顿时人心晃晃,这就好比两军交锋,敌人还在八百里开外,已方的主将却不战而逃,这让士卒们怎么想,还怎么打仗?

    苏观生脸色一片冰寒,他大步走回衙署,然后吩咐道:“将城门关闭起来,自今日起,不许任何人出城,此外逃难的百姓,全部运过珠江,全部不许进入广州,军队进入也要严加盘查。桂王之事,切不可在城内传播,违令者立斩不赦~”

    众官员闻语,悻悻应下,苏观生、陈邦彦见此,也没有办法。

    是夜,苏观生的书房里,几位大人对座,分别是苏观生,顾元镜,陈子壮,陈邦彦,何刚等人。

    众人落座之后,苏观生便开口说道:“桂王弃民不顾,逃往广西,今广州人心汹汹,动荡不安,不少官绅、商贾都有意出逃,被本堂下命堵在了城内,但长久下去,必然人心不稳。本堂欲立唐王于广州监国,号令军民,诸位以为如何?”

    立唐的决议,苏观生早以同顾元镜商议过,而王彦一派也自然与唐藩亲近,感情远远超过没有交集的桂王,所以苏观生话说完,都没有反对,但刚入城不久的陈子壮,却立马站起来道:“此事万万不可,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今神宗子孙已然监国,再立唐王,必使人心混乱,同室操戈。苏阁部不岂不闻,袁绍亡,二袁争立,此袁氏亡于曹瞒乎!今立唐王,他日必定后患无穷,本官第一个反对!”

    王彦与隆武帝都致力于消除大臣之间的争斗,但时至今日,也只是不再计较东林、阉党之别而,消除争斗却基本不可能。

    众人听陈子壮的话语,都知道他说的有道理,但道理是道理,可眼前的事实却没有解决,那就是广州需要一名能够稳定人心的人物。

    苏观生一脸寒霜的不说话,陈邦彦只得开口道:“陈阁老说的有理,但眼下桂王殿下已经进入广西,清兵又逼近广州,城中人心散乱,不行此法,恐怕难以坚守。”

    陈子壮也没有办法,眼下立唐就像一颗有特效的********,吃下去,或许能守住广州,但长久必然对大明造成伤害。

    “唐鲁之争,至使浙东败亡,而浙东败亡,又使得郑芝龙降清,最终引发了此次大变,归根结底,这就是同姓之争的恶果。”另一崇祯朝的大学士黄士俊说道:“眼下清兵还未杀至,我看还是想想其他办法,万一不行,再来拥立唐王。”

    一场议事,遂即不欢而散。

    任何时代,商人的消息都很灵通,他们掌控各地消息,然后低买高卖,赚取大量银钱。

    桂王逃往广西之事,在广州上层官绅之中,并不是什么秘密,但下面的人却一直不知道,但钱是能通神的存在,一位赵姓商人听到消息之后,便买通守门官兵,想要逃出广州,结果被事发被拿,顿时全城哗然。

    苏观生只得下令将那商人斩杀,以此震慑人心,但古语云“国无君则不安,军无将则乱”,古人将国君比作太阳,其思想后人无法理解,此时赵姓商人虽被杀,但广州人心显然已乱。

    几日后,一支近万的明军,身上带着从战场退下的硝烟,士卒衣甲破损,战旗半卷,还有不少伤兵相扶而行,显然经历过恶战。

    他从东面快速奔向广州,刘顺一马当先直接进入了广州城,他脸硝烟未洗,身上带血的甲胄为换,便匆匆忙忙的来到苏观生府上。

    他进得府来,却远远发现苏观生闷闷不乐,遂即问陈邦彦为何如此,陈邦彦遂将广州城内的局势如实以告。

    刘顺闻语,顿时大怒:“祸在眉梢,清兵就要打来,居然还争论不休,文臣真是误事!”

    说完,刘顺也不再拜见苏观生,转身直接离开,府们前的亲兵见他这么快就出来,微微惊讶,但刘顺却直接翻身上马,喝令道:“去唐王府!”

    唐王自来广州之后,深居简出,他也知道广州城内的官员为了是否立他,而抄的不可开交,为了避嫌,他便闭门谢客,将自己幽闭起来。

    说来,明朝的藩王也是苦楚,除了吃喝不愁之外,想做什么事都不行,活生生被逼成了生育工具。

    眼下的局势,老朱家的人,自然是最想保住这大明天下,但身为皇族,如果不能登上大位,哪怕是有心报国,想要杀敌,也是不行。

    此时唐王正在屋中小酌,借酒消愁,屋门却一下大开,小太监慌慌张张的跑进来,还没来得及诉说,便见一队穿着盔甲的将领撞进来。

    唐王见此立马大惊,刘顺却一使眼色,一名将领立马上前,将一块黄布往唐王身上一裹,然后齐齐拜道:“清兵逼近广州,我等恭请殿下监国!”

第362章清兵临广

    刘顺年少时,父母被虏兵所杀,后来吃百家饭长大,无人管教,终于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泼皮。

    在山东时,他误以为赵应元要降清,所以想逃出赵营,结果被抓,要被处死,但王彦不计前嫌,将他救了下来。

    世人言,“**********负心多是读书人”,对于救命之恩,加上王彦的抗清之心,与他的想法一样,使得刘顺忠心跟随,为了保护王彦还险些丢掉了性命。

    王彦对刘顺也是尽力培养,但他底子实在太薄,所以并不十分出重,比不上王威、戴之藩等人。

    王彦也让他读书识字,似乎消磨了他的一些痞性,但他毕竟本质上还是一个莽汉,一个当过近二十年地痞的资深恶霸,始终痞性难除。

    刘顺突然而来,不顾后果的拥唐之举,结束了广州城内的纷争,陈子壮、黄士俊直接骂他刘泼皮,苏观生作为文臣,也对他提起了警惕,而唐王对他就更加不会有什么好感。

    刘顺一人得罪了全城官僚,但唐王朱聿最终还是在广州监国,镇定了民心。

    下午时分,广州城内草草举行了监国大典,刘顺回到住处,妻子李贞丽却埋怨道:“你这莽汉,做事不动脑子,城内那么多大人,都不敢立唐王,你一个武将却不管不顾,直接闯进唐王府。你知不知道,你武将干政犯了文臣的大忌,今后我们母子,都得跟着你遭罪!”

    李贞丽是许嫣嫣和李香君的义母,刘顺愿意取她一个风尘女子,她自然满心欢喜,在与刘顺结合之后,现在已经有了身孕,她在秦淮河畔打滚多年,见识自然不凡,知道刘顺拥唐之事,就算现在没有什么,今后也会成为被人攻击的借口。

    刘顺怎么说也是个将军,要说怎么也该取一官宦人家的小姐,但他自从在媚香楼见了李贞丽一面,就对这位妈妈桑恋恋不忘,好在他不是文人,又父母双亡,没有人来阻止他的这段姻缘。

    李贞丽有见识,又善于经营打理,现在还有孕在身,刘顺自然不敢和她争,只得陪笑道:“夫人教训的事,是我考虑不周,不过我也是心里着急。我同清兵交了两次手,那李成栋真是相当能打,为夫差点就回不来了。眼下大军败入广州,城内人心浮动,除了拥唐王监国之外,也没有其他能够振奋人心的办法。国公将粤地交给我,我不能就这么丢了,而且你还在城中,万一城破,我不敢去想。我的能力,我自己也清楚,并不是什么大将之才,所以只能将每一件有利于守城的事情都做了,以求能够对的起国公的信任。至于其他人怎么想,我到不在乎!”

    李贞丽听了他的话语,心里一动,涌现一股温柔,才知道刘顺背负了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